臺灣的保齡球在約莫二十年前是非常盛行的,當時臺灣擁有世界最密集的球道數量,非常多的球館,保齡球甚至是當時的年輕人幾乎都會從事的一項運動。在國際級的比賽當中,也時常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國際間享有「保齡球王國」的美名,更具體來說可以說是「飛碟球王國」。
時至今日,臺灣保齡球卻逐漸沒落,球館所剩無幾,球館內幾乎都是老面孔,無法吸引新人加入,所以我想分享一下我對保齡球的看法。(我不是保齡球高手,球齡也不長,只是分享我接觸保齡球後的所見所聞,如有違誤,歡迎各位批評指教!)
保齡球是一項對於身體能力門檻較低的運動,對於身體素質要求不像我們常聽、常看的籃球、排球、棒球、田徑等需要很高等級的身體素質,所以不分年齡、性別都很適合從事這項運動。保齡球比較重視的是個人技術和對於全身肌肉的控制及協調。做為休閒育樂來說,保齡球也是非常能夠同樂的休閒活動。為何如此親民的運動,會從風靡一時到今日的相對沒落,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成也飛碟球,敗也飛碟球。」
一項運動要在國家內盛行,該國家的那項運動在國際上通常都會有不錯的表現,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概念。2000年代,還只是小朋友且從來沒有接觸保齡球的我,就曾耳聞過曾素芬這號人物,她是活躍於1990年代的保齡球好手,用飛碟球在國際間取得非常好的成績,贏得了許多國際級的重要賽事,也因此在國內掀起飛碟球旋風。(當然還有許多保齡球好手為臺灣的保齡球盛況做出貢獻,只是當年的我就剛好只聽過曾素芬。)
飛碟球是臺灣人發明的球路,帶有水平自轉的球以直線的方式擊瓶,相較於直球能增加球瓶間的碰撞,以增加全倒率,因球行進方式相似於我們想像的幽浮、飛碟飛行的樣子,因此得名。而當年也因飛碟球直線的行進方式,能夠較曲球穩定的擊瓶及解球,因而讓許多飛碟球好手為台灣貢獻多面保齡球獎牌。而隨著時間發展,球道材質、油層的變化、球體材料進化等因素,飛碟球的優勢漸漸不如曲球,臺灣在保齡球項目亦逐漸得不到獎項,進而讓國人對保齡球的熱情逐漸消散,也間接導致保齡球在臺灣的沒落。
現今保齡球館的營業因顧客短少加上硬體設備的保養而有營運上的困難,多數球館仰賴民間自組的球隊來練球或是舉辦週賽以刺激來館消費的人數,由於在臺灣使用飛碟球和曲球球路的人大約是一半一半,只要當次比賽的油圖有利於其中一種球路,就會引起使用另一種球路的參賽者不滿,更甚者會因公佈的油圖不滿意而不願參加該次的比賽,帶著這樣的偏見,又使臺灣復興保齡球的路更加艱鉅。
飛碟球和曲球的擁護者,有如一山不容二虎般的互相爭執、對立,令許多國內大、小型比賽的主辦單位陷入兩難困境,每次比完賽都被指控比賽設計不公、偏袒,這會導致想要舉辦保齡球比賽的相關單位意願降低。不管使用哪種球路,都是熱愛打保齡球的人,為何要如此強烈的指責對方,圈內人都已鬥爭不止,更遑論要如何使保齡球在臺灣復甦?以我一個門外漢的立場來看,我真的不明白為何飛碟球及曲球的對立會如此嚴重(如有了解保齡球發展的人看見我的文章也希望能夠為我指點迷津),許多運動項目也都有不同風格的選手,例如棒球的低肩側投和高壓式投球、桌球也有習慣持直板或刀板的選手等還有許多例子,當然不同的運動無法完全類比,但是每項運動一定都有不同類型的選手或不同風格的打法或球風,這反而能增加運動的精采度和可看性。臺灣保齡球界有著非常多不同種類球風的選手,這應該是極大的優勢,各式球風的人互相較勁能使比賽內容更加豐富精彩,怎麼會演變成結社組黨來排擠或是抵制風格與自身迥異的選手?
我認為打保齡球的人數已經是相對少了,不應該再互相鬥爭,而是要協力推廣保齡球這項運動,並且精進個人技術,而非怪罪於油層、場館或主辦單位之類的外在因素,當然主辦方秉持公平的立場來舉辦比賽是最為基礎的事情。如此一來保齡球界團結一心,產出更多精實的選手、吸引資金來增設更加優異的設備及場館,才有能量讓臺灣再次獲得「保齡球王國」的盛世美名。
和我一樣自學保齡球的初學者,只要上網搜尋保齡球的相關教學,一定都看過「滾滾諸公」這個Youtube頻道,頻道主及其團隊對保齡球的熱情以及不遺餘力的推廣令人感動,其在今年的一月九日舉辦了全國性的保齡球比賽,各項設備都盡可能的比照國際賽事等級,還有電視轉播,可謂是近期國內最盛大的保齡球賽事。雖然也曾在球館聽見過對該頻道的閒言閒語,但更多的聲音是對這個頻道的讚美與感謝。我非常佩服滾滾諸公對保齡球熱愛及強大的執行力,他們舉起推廣保齡球運動的大旗,搖旗吶喊的奮力之姿令我敬佩。
我錯過了臺灣保齡球的黃金年代,希望有機會能見到它再次風起雲湧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