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看過柏陽的《醜陋的中國人》,當中講到外國的「排隊國」。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在地方的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了嗎?不排隊、爭先恐後、小偷扒手、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也許有人會反駁謂:這些陋習,哪個國家社會沒有啊?不錯,像小偷扒手這樣的社會問題,的確很多地方都有,只是普遍不普遍而已。至於不排隊、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等等,這些社會腐瘤,已經成為生活常態了。這些生活常態,就可以若干程度反映出人民的質素與社會的風氣。
問題出在哪裡呢?
大陸一般人民是不講「良知」、不講「氣節」、不講「真相」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一講良知,大家都很尷尬,也沒有那種理直氣壯的底氣,更不會「殉道」;而只有爭面子、爭意氣,更有豪言壯語謂:「只要有美元,天下還有什麼事辦不成的呀?」
不講「良知」、不講「氣節」,因為自從打倒孔家店開始,這一百年以來,人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政治運動,大家都不講「自覺心」啊!
咱們問一問:時下在大陸有多少人真能懂得儒家所講的「禮」呢?
古人說:禮者,理也。
這個「理」,不但是指道理、合理,在古代還是指監獄的意思。換言之,違禮,就可能要受到牢獄之苦。
孔子當年對著他兒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可見一個人在立身處世,又焉能不學「禮」呢?
也許有人會說:要解決社會風氣問題,我們堅決採取法律手段,嚴厲執法。
孔子不是說了嗎?他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3】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是禮(道德教化)不下於庶人的治道,而只以政令刑施來治理百姓。人民僅求逃避刑罰,而不會自覺向善的。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是禮下及庶人的治道,而以德化禮治來教化人民,激發人民的羞恥心而自覺革除腐敗的思想。
也許又有人會說:根據孔子之言,他是反對刑政、反對法治。
其實,這不是很恰當的了解。
孔子不是在魯國曾擔任大司寇嗎?那是掌管全國的法政一把手,他又怎會反對法治呢?孔子反對的是:只讓貴族講禮樂,而平民卻受刑政的統治;同時,也反對在禮樂未興的情況下,動用刑罰。所以,古時說:禮不下於庶民,刑不上於大夫,這是很不公平的。舉個例子,假如學生尚未得到適當的德育教化,而動輒以校規施罰,會有什麼後果呢?
其實,要整飭(註1)社會的道德風氣,除了個人要有「自覺心」,守禮行事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的,就是在位的執政者,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直接接觸的地方官員,他們自身的行誼啊!
孔子說:「君子(註2)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顏淵20】
執政者的德像是風,一般人民的德就有如草;草在風的吹拂中,一定會順向而偃服的。換句話說,執政者向善守法,人民就跟著向善守法了!
總之,禮,是社會的道德氛圍,而「道德教化」就是不二之門。(待續)
(寫於2020年12月7日)
註1:上文提到「整飭」一詞,時下許多媒體都錯用大陸的「勒令」,「飭令」才是正詞。
註2:「君子」一詞有二解,一指有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人;另一指執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