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對社會來講,就是道德氛圍。

禮,對社會來講,就是道德氛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多年前看過柏陽的《醜陋的中國人》,當中講到外國的「排隊國」。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在地方的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了嗎?不排隊、爭先恐後、小偷扒手、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也許有人會反駁謂:這些陋習,哪個國家社會沒有啊?不錯,像小偷扒手這樣的社會問題,的確很多地方都有,只是普遍不普遍而已。至於不排隊、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等等,這些社會腐瘤,已經成為生活常態了。這些生活常態,就可以若干程度反映出人民的質素與社會的風氣。

問題出在哪裡呢?

大陸一般人民是不講「良知」、不講「氣節」、不講「真相」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一講良知,大家都很尷尬,也沒有那種理直氣壯的底氣,更不會「殉道」;而只有爭面子、爭意氣,更有豪言壯語謂:「只要有美元,天下還有什麼事辦不成的呀?」

不講「良知」、不講「氣節」,因為自從打倒孔家店開始,這一百年以來,人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政治運動,大家都不講「自覺心」啊!

咱們問一問:時下在大陸有多少人真能懂得儒家所講的「禮」呢?

古人說:禮者,理也。

這個「理」,不但是指道理、合理,在古代還是指監獄的意思。換言之,違禮,就可能要受到牢獄之苦。

孔子當年對著他兒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可見一個人在立身處世,又焉能不學「禮」呢?

也許有人會說:要解決社會風氣問題,我們堅決採取法律手段,嚴厲執法。

孔子不是說了嗎?他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3】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是禮(道德教化)不下於庶人的治道,而只以政令刑施來治理百姓。人民僅求逃避刑罰,而不會自覺向善的。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是禮下及庶人的治道,而以德化禮治來教化人民,激發人民的羞恥心而自覺革除腐敗的思想。

也許又有人會說:根據孔子之言,他是反對刑政、反對法治。
其實,這不是很恰當的了解。

孔子不是在魯國曾擔任大司寇嗎?那是掌管全國的法政一把手,他又怎會反對法治呢?孔子反對的是:只讓貴族講禮樂,而平民卻受刑政的統治;同時,也反對在禮樂未興的情況下,動用刑罰。所以,古時說:禮不下於庶民,刑不上於大夫,這是很不公平的。舉個例子,假如學生尚未得到適當的德育教化,而動輒以校規施罰,會有什麼後果呢?

其實,要整飭(註1)社會的道德風氣,除了個人要有「自覺心」,守禮行事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的,就是在位的執政者,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直接接觸的地方官員,他們自身的行誼啊!

孔子說:「君子(註2)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顏淵20】

執政者的德像是風,一般人民的德就有如草;草在風的吹拂中,一定會順向而偃服的。換句話說,執政者向善守法,人民就跟著向善守法了!

總之,禮,是社會的道德氛圍,而「道德教化」就是不二之門。(待續)

(寫於2020年12月7日)

註1:上文提到「整飭」一詞,時下許多媒體都錯用大陸的「勒令」,「飭令」才是正詞。

註2:「君子」一詞有二解,一指有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人;另一指執政者。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為什麼說「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呢?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推辭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啊!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的道理(關於這個觀點,在第31講會再另文分享)。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當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首先得在不敢、不敢的過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事後,怎樣做才是合理,然後才去「敢」!這是《易經》的思維。 諸位,昔日孔子哂子路「不讓」,不讓就是爭呀! 謹此共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不敢為天下先」… 浚:老師,身為一個領導、一個主管,不是要身先士卒嗎?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夫子莞爾而曰:有些事情,是不必強出頭的呀!(莞,國音wǎn,粵音皖,捋鬍而笑) 修:我會並秉持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幟:凡事依法辦事,該先則先,該緩則緩。 為師的忠告: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的和諧社會。 光看這樣的文題,像是描寫景色、記敘郊遊的,怎麼可能是出自《論語》呢? 這段《論語》富蘊禪機,即使當時在場的學生,都沒能了解孔子為何獨賞曾點的真意。(原文見【先進25】)
上文提到孟子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註) 怎麼樣才是「民為貴」? 民為貴,是指人民最值得尊重的本質,就是人民的人格是平等的,人民的尊嚴是值得尊重的,人民的人格是自主的。說白一點,人民的每一張選票,彼此都是平等的,人民的選擇都值得尊重的,人民的選舉權都是自主的。那才是民為貴。
為什麼說「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呢?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推辭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啊!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的道理(關於這個觀點,在第31講會再另文分享)。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當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首先得在不敢、不敢的過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事後,怎樣做才是合理,然後才去「敢」!這是《易經》的思維。 諸位,昔日孔子哂子路「不讓」,不讓就是爭呀! 謹此共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不敢為天下先」… 浚:老師,身為一個領導、一個主管,不是要身先士卒嗎?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夫子莞爾而曰:有些事情,是不必強出頭的呀!(莞,國音wǎn,粵音皖,捋鬍而笑) 修:我會並秉持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幟:凡事依法辦事,該先則先,該緩則緩。 為師的忠告: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的和諧社會。 光看這樣的文題,像是描寫景色、記敘郊遊的,怎麼可能是出自《論語》呢? 這段《論語》富蘊禪機,即使當時在場的學生,都沒能了解孔子為何獨賞曾點的真意。(原文見【先進25】)
上文提到孟子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註) 怎麼樣才是「民為貴」? 民為貴,是指人民最值得尊重的本質,就是人民的人格是平等的,人民的尊嚴是值得尊重的,人民的人格是自主的。說白一點,人民的每一張選票,彼此都是平等的,人民的選擇都值得尊重的,人民的選舉權都是自主的。那才是民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