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為什麼說「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呢?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推辭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達情感合理的態度。怎樣才是合理呢?自己心安,對方也理得而已。
《論語》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大家想想:父母在生時,子女必須以禮侍奉之;父母離世時,子女必須以禮安葬之;日後拜祭先父母時,必須以禮祭祀之。這種種的禮,就是內心坦誠真切的流露,就是自覺心。目的就只有一個,心安而已。
其實,仁、義、智…這些德目,何嘗不是出自自覺心呢?只不過表現在惻隱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仁」;而表現在羞惡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義」;而表現在是非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智」。所以,仁、義、禮、智,都是出自「自覺心」。這個「心」,只有一個,只是一體多用而已。故此,說人的尊貴處,是否值得被尊重,就視乎能否呈現這個自覺心而已。
附帶一提,孟子所講的四端,並非指仁、義、禮、智。「四端」,是指四種剛剛萌發出這個自覺心(開端)而表現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上,故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簡言之,就是四端之心。
然則,如何能有助於呈現出自覺心呢?
「道德教化」就是不二之門。(待續)
(寫於2020年12月7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啊!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的道理(關於這個觀點,在第31講會再另文分享)。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當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首先得在不敢、不敢的過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事後,怎樣做才是合理,然後才去「敢」!這是《易經》的思維。 諸位,昔日孔子哂子路「不讓」,不讓就是爭呀! 謹此共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不敢為天下先」… 浚:老師,身為一個領導、一個主管,不是要身先士卒嗎?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夫子莞爾而曰:有些事情,是不必強出頭的呀!(莞,國音wǎn,粵音皖,捋鬍而笑) 修:我會並秉持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幟:凡事依法辦事,該先則先,該緩則緩。 為師的忠告: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的和諧社會。 光看這樣的文題,像是描寫景色、記敘郊遊的,怎麼可能是出自《論語》呢? 這段《論語》富蘊禪機,即使當時在場的學生,都沒能了解孔子為何獨賞曾點的真意。(原文見【先進25】)
上文提到孟子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註) 怎麼樣才是「民為貴」? 民為貴,是指人民最值得尊重的本質,就是人民的人格是平等的,人民的尊嚴是值得尊重的,人民的人格是自主的。說白一點,人民的每一張選票,彼此都是平等的,人民的選擇都值得尊重的,人民的選舉權都是自主的。那才是民為貴。
前文提到堯、舜之所以是賢君,最關鍵的就是有民本的觀念。民本,就是以民為本位,以民心為心。 過去幾十年以來,關於「民本與民主」這個議題,都討論過不少。大抵分為兩派:①民本的精神,就是民主的精神。②民本思想只是民主精神的種子。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14》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啊!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的道理(關於這個觀點,在第31講會再另文分享)。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當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首先得在不敢、不敢的過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事後,怎樣做才是合理,然後才去「敢」!這是《易經》的思維。 諸位,昔日孔子哂子路「不讓」,不讓就是爭呀! 謹此共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不敢為天下先」… 浚:老師,身為一個領導、一個主管,不是要身先士卒嗎?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夫子莞爾而曰:有些事情,是不必強出頭的呀!(莞,國音wǎn,粵音皖,捋鬍而笑) 修:我會並秉持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幟:凡事依法辦事,該先則先,該緩則緩。 為師的忠告: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的和諧社會。 光看這樣的文題,像是描寫景色、記敘郊遊的,怎麼可能是出自《論語》呢? 這段《論語》富蘊禪機,即使當時在場的學生,都沒能了解孔子為何獨賞曾點的真意。(原文見【先進25】)
上文提到孟子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註) 怎麼樣才是「民為貴」? 民為貴,是指人民最值得尊重的本質,就是人民的人格是平等的,人民的尊嚴是值得尊重的,人民的人格是自主的。說白一點,人民的每一張選票,彼此都是平等的,人民的選擇都值得尊重的,人民的選舉權都是自主的。那才是民為貴。
前文提到堯、舜之所以是賢君,最關鍵的就是有民本的觀念。民本,就是以民為本位,以民心為心。 過去幾十年以來,關於「民本與民主」這個議題,都討論過不少。大抵分為兩派:①民本的精神,就是民主的精神。②民本思想只是民主精神的種子。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14》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對仁的提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仁不僅是簡單的人性德行,更是對人與人之間最合理關係的探討。儒學強調感同身受、同理心,而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儘管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儒家核心思想仍需繼承,並隨著時代調整,繼續引導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人際關係的價值。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一種禮貌和關懷 尊重是一種最基本的人際關係態度,是彼此間的一種禮貌和關懷,謙遜自重是獲得他人尊重的重要前提。自重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良好評價並尊重自己的價值和尊嚴。只有在自我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他人對自己的尊重與關注。這裡將探討為什麼人要自重,以及如何通過自重獲得他人的尊重。 對自己的準確評價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對仁的提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仁不僅是簡單的人性德行,更是對人與人之間最合理關係的探討。儒學強調感同身受、同理心,而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儘管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儒家核心思想仍需繼承,並隨著時代調整,繼續引導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人際關係的價值。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一種禮貌和關懷 尊重是一種最基本的人際關係態度,是彼此間的一種禮貌和關懷,謙遜自重是獲得他人尊重的重要前提。自重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良好評價並尊重自己的價值和尊嚴。只有在自我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他人對自己的尊重與關注。這裡將探討為什麼人要自重,以及如何通過自重獲得他人的尊重。 對自己的準確評價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