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孩子的好東西太多,反而會造成傷害,讓孩子們既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極限,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
──【德】吉塔.雅各布《0次與10000次: 如何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
看過這麼一則新聞,老來得子的父母,對兒子寵愛有加,兒子要什麼有什麼,雖然家庭並不富裕但卻給兒子他想要的一切,連該走路的年紀都還背在身上,怕孩子跌倒。
兒子直到5歲才學會走路,此時的他,已經養成了懶惰的個性。長大成人後,他對工作也毫不上心,屢次被開除。此時父母不僅沒有要求兒子努力工作,反而讓他在家中啃老。
在一次事故中,父親意外身故,留下老母親和這位從小被溺愛的孩子。母親希望兒子開始能擔起家庭的責任,但兒子卻勃然大怒,對母親拳打腳踢。母親感到哀傷,兒子心中也同樣充滿怨懟。
不久後母親也因病去世。兒子在將家中一切能變賣的東西都變賣後.買了許多食物能回家,從此足不出戶。後來再被人發現時,已死在家中,究其原因是“餓死"。
德國心理學大師吉.雅各布布在他的《0次與10000次: 如何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中說道,給予孩子的好東西太多,反而會造成傷害,讓孩子們既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極限,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但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力,需要在環境中得到發揮。若父母事事包辦,就只會讓孩子什麼都不會做,也什麼都不想做,這樣的孩子自己也不開心。
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全然的愛,但如果對孩子過於溺愛,最終,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唯有在愛中給予孩子應有的界線,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他的責任,什麼是父母能協助的,如此,才能培育出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
願父母們在面對孩子時,都能學會疼愛但不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