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 M 觀點 M 理財系列的影片內容
包含各類 ETF 介紹、開源與節流、被動收入、債券是什麼、股市崩盤可參考策略
影片背景年份從 2018 年橫跨到 2020 年
也許有部分資訊需要修正
Do your own research
如果看到哪個部分需要做補充修正,歡迎聯繫
─
章節(點選左側或下方章節目錄直接跳轉):
1、投資理財如果想成功,你必須搞清楚的第一件事
2、關於被動收入,你該有的正確觀念
3、開源比較重要還是節流比較重要?
4、龐氏騙局是什麼?
5、什麼是ETF?
6、為什麼大多數散戶沒辦法從股市賺到錢?
7、ETF 真的適合散戶投資嗎?
8、為什麼你沒錢可以投資?
9、股市大跌到底該逢低進場還是全面殺出?
10、先還錢還是先投資?想理財就得先理債?
11、財務自由是什麼?是正確的理財目標嗎?
12、這三種錢絕對不能省
13、高股息 ETF 0056 是怎麼選股的? 高股息股票真能賺更多?
14、看財經新聞對投資到底有沒有幫助?
15、關於財務自由,你一定要知道的正確觀念
16、同樣追蹤台灣 50 的 006208 是比 0050 更好的ETF嗎?
17、定期定額全面分析
18、台股一萬點算是在高點嗎?是否該居高思危?
19、智能投資有哪些優點?
20、什麼是本益比? 用本益比買股票是正確的投資方法嗎?
21、00692 富邦公司治理 ETF 會是新手投資 ETF 的更好選擇嗎?
22、理財新手如何有效打造被動收入?
23、為什麼你不應該辭掉工作去做全職投資人?
24、買高殖利率股不一定比較好? 為什麼殖利率是被高估的投資指標?
25、00850 台灣 ESG 永續 ETF 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嗎?
26、為什麼存股這麼熱門?股市高點還能夠存股嗎?
27、反向 ETF 是什麼? 認為股市會下跌能買反向 ETF 嗎?
28、股市大崩盤時該怎麼辦?股災的投資策略
29、債券是股市崩盤的救星嗎?
30、買元大原油正二 ETF 的散戶犯了哪些投資大忌?
31、Joeman 投資橘子大賺千萬,犯了哪兩個投資錯誤?
32、為什麼資本市場會把裁員看成利多?
33、為什麼這次美股熊市這麼短?
─
「找到最適合你的投資方式」─ 標的特性需要配合本身作息、個性
- 評估風險承受能力
實質面:虧損會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
心理面:會不會因為情緒砍在低點
- 是否具備研究投資標的的專業
你是不是總經達人、財報專家,或是普通人(適合指數型 ETF)
- 有多少時間可以投入研究投資標的
- 找到適合自己執行的投資紀律規則
- 主動收入(薪水)
有付出才能獲得的收入
- 被動收入(房租、股利)
不一定要付出即可獲得的收入
主動收入的成長有極限
被動收入的理財觀念適用於大多數人身上
被動收入常被用來當作龐氏騙局詐騙的話術,需要了解背後的經濟活動
「保證獲利」一定有問題
被動收入不是毫無風險也不能保證永續創造收入,所以需要持續關注管理
兩個都很重要,不必硬分哪個比較重要
應該依照自己的財務狀況決定理財的策略
開源較弱就搞開源,節流較弱就搞節流
兩者結合的核心目標是:
創造越多自由現金流(來自財報的概念,營運現金流 - 必要資本支出)
每月收入 - 每月支出 = 自由現金流(不影響生活的錢)
而自由現金流就是投資理財的資本
開源節流沒有輕重之分但是有先後之分
對於大多數人應該先把節流做好,因為節流可以馬上練習
配合開源的機會將能大幅提升自由現金流,就是提升投資資本
透過高報酬的投資吸引人,讓早期的投資人真正得到高回報(降低戒心)
後金補前金(抓最後一個),最後捲款潛逃
龐氏騙局特徵
- 不合理的高投資報酬率(短時間內獲利、翻本)
- 聲稱低風險,甚至零風險
- 不斷以「前人有獲利」來佐證
- 用難以理解的內容、華麗詞藻來包裝
〔思考〕既然投資報酬率這麼高,那他為何不自己借錢而要拉你來加入?
ETF = Exchange Traded Funds = 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
(傳統上要找基金公司買基金,不能在股票市場上去買基金)
(嚴格來說 ETF 不一定是指數型基金,但絕大多是指數型基金)
指數型基金
依照某個指數去決定要怎麼投資的基金(透過公式規則)
- 道瓊工業指數
全美最有名最大的 30 家上市公司透過公式整理成指數
- 標準普爾 500
全美最大 500 家企業
- 台灣加權股票指數
所有台灣上市的公司股票指數涵蓋在內
- 0050
追蹤台灣 50 這個指數(台灣市值前 50 大上市公司)
傳統共同基金投資標的由基金經理人決定(接受基金經理人主動代操)
但是指數型基金需要依照指數規則買進,又被稱為被動型基金
ETF 優勢
- 相較傳統共同基金交易費與管理費用低很多
(每次交易成本與長期持有成本更低廉)
- 專家投資的迷思慢慢被打破,被動型投資不一定會輸給專家
- 具有分散風險的概念
- 可以讓股票投資人輕鬆投資股票以外的標的
(無法買石油期貨可以選擇追蹤石油價格的 ETF)
- 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的報酬率
有時候反而先承擔了過高的風險(賭博)
散戶可以 10% - 15% 年化報酬為目標
- 投資容易受到市場消息、明牌面影響
消息常常是為了坑殺散戶而存在
- 對投資標的完全不熟悉
容易因為市場的風吹草動做出錯誤決策
- 太容易患得患失
投資會因情緒做出錯誤決定,錯誤地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投資需要冷靜需要耐心
只要不追求過高報酬率,一般標準型的 ETF 非常適合新手散戶投資
但商品型、槓桿型、反向型 ETF 較不適合新手投資
投資 ETF 可避免自己用不太專業的眼光選股而買錯股票
投資 ETF 管道
- 美國市場
多樣化、多種類 ETF
- 台灣市場
對台灣人較方便,利用證券戶購買 ETF
入門標的
0050
= 元大台灣卓越 50 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 台灣 50
追蹤台灣 50 指數(包含台灣市值前 50 上市公司,踩地雷機率低)
依照市值作權重分配(市值越高佔比越大,所以台積電大約就佔了 30%)
節流出問題
-> 創造自由現金流出問題
-> 投資資本不夠
三個花錢壞習慣
- 在小地方過度奢侈
- 衝動型消費
解方:給自己冷靜期三天
- 錯誤地使用信用卡以及高利率貸款
不要產生循環利息的狀況
(循環利息:當信用卡帳單沒有全額繳清
剩下未繳款的部分在下期帳單中
會依照各家銀行規定的利率多收一筆利息)
高利率貸款應盡速還清,避免自由現金流被吃掉
- 逢低買進、逢高賣出(左側交易)
〔背後邏輯〕
認為每一個商品有合理價格反應真實價值
不管短期漲或跌多少,都會回到合理價格區間內
- 順勢操作、追高殺低(右側交易)
〔背後邏輯〕
無論上漲或下跌都有背後的原因
認為市價就是最領先的指標
合理價格會不斷變化,因此兩種策略都可能會導致虧損
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思維
個人其他想法:
交易策略上來說
左側交易
吃的是前期繼續下跌的帳面浮虧,換來的是後面回檔的防守空間
適合較大倉位、低倍槓桿操作(因為中高槓桿會被尬死)
右側交易
前期不會有太大的帳面虧損,吃的是可能立刻回檔的帳面浮虧
適合較小倉位、中高槓桿操作(因為行情已經走一小段了)
每個人的個性導致適合的策略不同,開心就好
也不用受限自己一定做左側一定做右側
- 利率較低的債務
要不要先理債皆可
若能確保投資的年化高於債務利率,那不妨可先投資
- 利率較高的債務(信用卡費、個人信用貸款)
應先還清
〔理由〕
- 高利率債務的利息
可能比很多投資工具的年化報酬率還高
還清高利率債務會比大多數投資工具的效益還要好
還清利率 10% 的債務 = 使用零風險的年化 10% 投資工具
- 若不先理債,負債狀況下投資的心理壓力會導致錯誤的決策
財務自由:不工作也能過活
- 以資產或其投資收入達成財務自由(較容易計算變現)
本身擁有一大筆錢、投資高殖利率股票的配息
- 產生正向現金流的被動收入方式(較難以估值)
名書版稅、線上課程、專利授權費
〔概念〕
取得或創造一個資產(錢、股票、房子、名書、課程、版權)
利用資產產生足夠多的收入(股利、房租、版稅、授權金)
要有多少錢才能財務自由?
先確定兩個變數
- 你需要多少生活費
- 你預計自己還會活多久
財務自由門檻試算
- 沒有不動產資產
- 每年生活費是 60 萬新台幣
- 每年資產投資報酬率是 3%(計算保守一點比較好)
- 每年通膨假設是 1.5%
如此要達到 30 年餘命財務自由
共需 1467 萬新台幣價值的資產(還要再另外加上緊急預備金)
一次擁有 4000 萬新台幣價值的資產
利用其被動收入的正向現金流就可以達到永續的財務自由
但是被動收入的資產流動性較差,變換現金較麻煩易折價
如果當中包含不動產資產(買了自用或出租的房子)
要達成財務自由需要更多總資產
因為台灣的房價對於租金來說太高了
投資報酬率很難達到 3%
(比如說買一棟房子 1500 萬,一年租金也很難收到 45 萬)
(如此的總資產就需要更高來 cover 掉買房子應達到 3% 年化報酬的金額)
財務自由是正確的理財目標嗎?
因人而異,可以是長期目標,短期可有更明確更有效的目標
(新手可以購買 0050 做為長期達成財務自由的明確短期目標)
關於「節流」─ 理財的地基
- 關於健康的錢
基本的營養均衡、食物品質,不要省一時的錢丟掉健康
- 與家人相處的錢
不能算是消費,是對人生重要記憶的投資
- 自我成長的學費
需要清楚自己要發展哪些能力,透過哪些方式(自學 or 上課)
每月撥出固定預算(可以是 5% - 10%)當作學習經費
一方面以有限的額度提醒自己即使是學習也要花在刀口上
另一方面逼自己每個月都要花點錢提升自己
理財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不只是為了創造存摺上的數字
股息:公司賺錢讓股東分紅
- 股東拿現金:現金股息
- 股東拿股票:股票股息
0056 元大台灣高股息 ETF :
依照股票的現金股息殖利率來選股
又稱「策略型指數」,具有一種特定的選股策略
- 追蹤指數
富時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台灣高股息指數」
是知名指數公司「富時 FTSE」跟台灣證交所合作編列的
- 編列原則
從台灣市值前 150 大的公司裡面挑選出 30 檔
預測台灣未來一年「現金股息殖利率最高的股票」做為成份股
- 現金股息殖利率
現金股息佔股價的比率
若每股分到 1 塊,股價 20 塊,現金股息殖利率就是 5%
投資高利率現金股息的公司是個好策略嗎?
現金股息會從股價扣除!
假設一檔股價 20 元的股票配發 1 元的現金股息
配息過後股價會掉到 19 元
如果你擁有這檔股票的一股
不管有沒有配股息,你所擁有的總價值就是 20 元
只是配股息之後,20 元的組成就是一股 19 元的股票 + 1 元現金
沒有配股息就是擁有一股 20 元的股票
所以公司有沒有配很高的現金股息
跟你是不是能賺比較多是兩回事
有很多公司賺了很多錢但不配發現金股息
就會反應在股價上,股價即水漲船高
即使沒有拿到現金股息
但是你可以在股價的價差賺到資本利得
過去十年的績效 0050 > 0056
因為配發高現金股息的公司績效不一定會勝過市值前 50 大公司
而且 0056 的內扣費用也比 0050 高
代表你的投資利潤會被吃掉
(內扣費用:投資 ETF 固定每年會從中扣除的費用)
〔結論〕
無絕對好壞,只是選股策略不同
- 財經新聞充斥無用訊息
- 大多數散戶不具備過濾雜訊的能力
〔小結〕
具備過濾雜訊的能力,看財經新聞就有幫助,反之則弊大於利
可以重視的三種財經新聞
- 重要經濟數據的發布
特別是美國市場的數據,有助了解經濟情勢
(非農就業人口:走高代表「不是農業」的就業人口變多)
(通膨指數:走高代表通膨愈發嚴重)
(採購經理人指數:走高代表經理人看好景氣)
(債券利差:某債券利率與美國公債利率差距,反應市場對該債券信心)
(勞工平均工時:淺顯易懂)
- 頂尖高手(例如巴菲特)對於未來市場的看法
吸收頂尖高手的觀點
- 公司發布的財報內容說明
看公司高層對數字的解釋、策略方向說明
兩種雜訊財經新聞
- 目標價新聞
現實之中沒有人能真正預測股價
- 公司記者會放話的新聞
消息通常半真半假,絕對以好消息為主
誰會開記者會唱衰自己公司ㄏㄚˋ
哪裡看財經新聞
- 一般性國外財經新聞
Yahoo Finance、Seeking Alpha 為主,用垂直產業的網站為輔
- 中文財經新聞
鉅亨網
- 追求財務自由不該成為逃避工作的藉口
沒有工作很難有穩定的正向現金流
大多數財務自由的人都是有一份自己做得開心
且能提供穩定收入的工作,然後把收入拿去投資
- 短期內達成財務自由的方式都是詐騙
- 財務自由是逐步累積的長期過程
日積月累正向現金流資產
- 一時的財務自由不代表永遠的財務自由
幾乎所有的收入方式都沒辦法保證永久不變
- 財務自由不該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財務自由只是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選擇權而不能賦予什麼意義
006208:富邦台灣采吉 50 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富邦台 50 ETF)
006208 比起 0050 好在哪?
006208 的內扣費用比 0050 低
(內扣費用:投資 ETF 固定每年會從中扣除的費用)
006208 比起 0050 差在哪?
006208 交易量較低,流動性較差,換回現金容易遇到折價
誰比較適合投資 006208?
- 打算長期持有
內扣長期複利效果顯著
- 投資金額較少的散戶
006208 單位價格較 0050 低
定期定額:每月固定撥款做為投資使用
不再費心預測市場,聚焦在每個月持續撥款
定期定額優點
- 持續穩定投資,讓進場時機保有一定水準
- 定期定額可以用比較小的金額投資,適合小資族
- 可壓低長期投資成本
- 扮演強迫儲蓄的角色
- 省下研究市場的時間,專注在本業
定期定額缺點
- 無法解決該買入什麼投資標的的問題
解方:投資長期穩定向上的標的(指數型基金)
- 沒有解決何時賣出的問題
解方:學習技術分析、觀察經濟數據、財報、產業趨勢、無腦分批賣出
(解方影片沒提到,我自己補充的)
〔結論〕
相當好的投資方法
特別適合新手散戶,解決不知道何時進場的問題
不能純粹以傳統經驗判斷
如果股票市場中的主要公司營運都大幅成長
加權股價指數自然有可能突破區間(今天的頂,明天的底)
本益比(P/E Ratio)適合用來判斷目前股市有沒有太貴
本益比 = 個股股價 / 個股獲利
本益比越高 -> 越貴的股票
但即使知道也無法預測會漲還是跌
投資跟大盤連動性高的 ETF 會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避免遇到大盤漲但個股跌的狀況)
判斷因素
- 全球景氣
- 台灣上市企業未來的營運情況預期
- 自己的投資風格跟風險承受判斷
堅持買在低點的人不見得適合進場,定期定額的人 why not
大腦外包
把最擅長想做的留在腦袋,不擅長不想做的交給其他東西處理
〔例如〕手機聯絡人幫忙大腦記電話號碼
市面上大多投資商品某種程度都有大腦外包的概念
〔例如〕共同基金:大腦外包給專業投資經理人
〔例如〕指數型基金:被動選股幫你決定要買啥
但以上投資商品都只做到部分的大腦外包
因為你還是得決定要買哪一檔共同基金或指數型基金
而且都沒有解決「資產配置」的問題
(資產配置:該放多少 % 在什麼資產上)
智能投資
用比較數據的方式去針對不同人背景提供適合的投資組合
智能投資兩大優點
- 絕不會出現情緒失誤
- 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
人腦去分析公司數量有限
本益比
= P/E Ratio
= Price-to-Earnings Ratio
= 個股股價 / 個股獲利
通常用來判斷股價是貴還是便宜的指標
本益比越高越貴(賺到相同獲利的股價要更高)
越低則越便宜(賺到相同獲利的股價可以比較低)
本益比缺點
- 反映過去情形,無法準確評估現在股價高低
本益比會拿去年度的獲利推算
但是一間公司每年獲利情況不同
而股價通常反映著未來與現況
本益比很低看似值得買進
但可能是今年公司營運出問題了
如果本益比很高看起來很貴
也可能是因為市場預估這間公司今年會賺得比去年多
解方:預估本益比(Forward P/E Ratio)
預估下個年度獲利去計算的本益比
雖然也只是預測,不過比起拿過去的數字計算好一些
- 有些公司會用業外的收益灌水灌出漂亮獲利
但事實上公司本身體質沒有那麼好
解方:看財報獲利來源到底是本業還是業外
業外收益通常是一次性,去年很高完全不代表今年會有
- 容易忽略背後的原因
A 公司本益比是 30/2 = 15
B 公司本益比是 24/2 = 12
看起來 B 公司的股票比較便宜,應該要買進
但是有可能是因為公司 A 表現好,已經連續五年穩定獲利 2 塊錢
股價才當然會在比較高的價格,並不是因為他相對較貴
也有可能是公司 A 的老闆很有誠信,公司 B 的老闆很拉基
公司 B 的股價因市場信心與評價不佳而在比較低的價格
並不是因為他相對較便宜值得買進
本益比是不是好的投資指標?
本益比的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但在選擇投資標的的時候,當作考慮的條件之一就好
因為本益比本身不能完全代表一間公司的投資價值
00692:富邦台灣公司治理一百基金(富邦公司治理 ETF)
- 追蹤指數
台灣證券交易所編列的台灣公司治理 100 指數
- 編列原則
流動性指標檢驗篩選
-> 公司治理指標評鑑前 20% 的股票
-> 財務指標篩選並排序
-> 稅後淨利與營收成長率排名
-> 挑選出 100 檔個股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判斷一間公司是否誠信正直、有被經營管理得比較好的總體評分
公司治理比較好的公司就是比較沒有被亂搞的公司
不見得是最能賺錢的公司,卻能是那些最可以被信任的公司
〔例如〕有完整 SOP 的公司,公司治理就會比較好
〔例如〕常遊走法律邊緣的公司,公司治理就會比較差
〔例如〕如果董事長可以把公司的錢挪到私人帳戶,公司治理就會比較差
00692 兩大優點
- 持股檔數比 0050 多了一倍(100 檔)
標的越多樣化風險越小
- 內扣費用比 0050 低
(內扣費用:投資 ETF 固定每年會從中扣除的費用)
00692 缺點
- 成交量比 0050 低、流動性較差
為什麼 00692 有機會取代 0050?
選股策略有機會挑出更優秀的公司
多元持股、低費用率能降低風險幫助長期績效
等 00692 成交量爬起來之後基本上沒什麼缺點了
三個入門款且可靠的被動收入來源
- 股利
挑選適合的定存股或高殖利率股票
盡量是不屬於循環股的類型
(殖利率:每股現金股利 / 每股股票價格)
(循環股:企業利潤會受景氣左右,像是汽車、石油、鋼鐵等)
- 智慧財產
文字、圖片、影音
需要時間累積
- 當二房東
租破舊房子改建轉租
or 月租轉日租
or 月租轉教室出租
- 牛市讓你高估自己的實力,熊市就歸零了
至少要度過牛熊才能知道海水退了有沒有穿褲子
- 全職承受的壓力容易讓你做出錯誤決策
行為差距:因人的錯誤操作行為,導致投資績效與市場績效的差距
- 擁有正職工作有利於投資理財計畫
擁有越多正向現金流越好,投資本金增加就可以用更穩健的策略
- 全職生活沒有想像中那麼快樂
得花很多時間分析市場資訊,生活不見得更美好
殖利率
= 現金殖利率
= Dividend Yield
= 每股現金股利 / 每股股票價格
- 過去年度的殖利率計算
股價以「當年度除息前一天的收盤價」計算
- 當前的殖利率計算
股價以「即時股價」計算
為什麼殖利率其實被高估了?
現金股利會經過「除息」:
分配給股東的現金股利價值從股價(公司價值)上面扣除
只是把部份股票的價值換成現金
擁有的總資產價值是一樣的
高殖利率股票只是把比較多的錢變成現金股利配給你
所以並不會因為高殖利率就賺到更多錢
只是把錢從左口袋換到右口袋
〔例如〕
除息前:股價 20 元的股票
除息後:股價 19 元的股票 + 1 元現金股利
如果股票「填息」也不代表你賺到了額外的錢
因為填息只是「股價上漲」,並不是憑空將除息的填回去
〔例如〕
除息前:股價 20 元的股票
除息後:股價 19 元的股票 + 1 元現金股利
隔天上漲後:股價 20 元的股票 + 1 元現金股利
你以為你憑空賺到了 1 元
但如果沒有除息,你手上有的是股價 21 元的股票
總價值根本就都一樣
追求殖利率指標的缺點
- 可能錯過真正有巨大成長潛力的公司
高成長行業會傾向把多的錢做進一步資本支出而不是直接配息給股東
投資人雖然沒有得到現金股利,卻得到滿滿的資本利得(股價差)
- 即使賺了現金股利,卻有可能賠了股價價差
〔結論〕
最好的投資報酬指標是「總報酬率」
總報酬率 =(資本利得 + 現金股利)/ 買入時的股價
一間公司的未來性與經營能力,遠遠比願意發多少現金給股東更重要
00850:元大台灣 ESG 永續 ETF(台灣 ESG 永續 ETF)
- 追蹤指數
台灣指數公司與富時國際共同編製的「台灣永續指數」
- 編列標準
超過 300 個關於 ESG 的項目,對每家公司做出評分
E:Environment,對環境友善的公司
S:Social Responsibility,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SR)
G:Governance,公司治理經營管理
再用 ROE 股東權益報酬率(公司賺錢能力)做篩選
單一持股最高上限 30%(台積電條款)
- 評鑑單位
富時羅素 FTSE
00850 是個好的投資標的嗎?
〔思考〕ESG 做得比較好的公司真的會經營得比較好嗎?
重視環保與社會責任跟賺錢能力不一定有正向關係
反而可能會減弱公司賺錢的能力
但是台灣永續指數過去十年的績效是打敗大盤的
所以因果關係可能是反過來的
不是因為 ESG 做得好所以賺錢,而是因為賺夠錢行有餘力做好 ESG
所以 ESG 其實是篩選出好公司還不錯的指標
讓 ESG 做得好的公司股價水漲船高的國際重點趨勢
- 全球各大知名企業越來越重視再生能源與環境保護
所以如果公司對環境不夠友善,很可能做不到知名大企業的生意
ESG 做得好容易接到大訂單
- 理念型投資人越來越多
考慮公司文化是否符合個人理念的投資人
有健康意識的投資人無論菸草公司多賺錢都不會投資
因此 ESG 這種眾人認同的理念就會變熱門的投資標的
〔結論〕
適合投資,特別是你很認同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的話
一邊享受投資的獲利,一方面支持自己的理念
00850 的缺點
- 基金經理費高
- 台積電條款
反而限制表現優質的公司所帶來的獲利
存錢:把錢儲蓄起來,放到銀行
↓(銀行存款利率太低)
存股:把錢儲蓄起來,買股票或 ETF
股市高點還能存股嗎?
- 2005 年開始存股 0050 到 2020 年的年化報酬:10.7%
- 2007 年(金融海嘯前)開始存股 0050 到 2020 年的年化報酬:11.2%
- 2009 年(金融海嘯後)開始存股 0050 到 2020 年的年化報酬:12.4%
〔結論〕
高點當然可以存股
進場點對長期定期定額存股影響不大
定期定額 + 長期投資 = 存股關鍵
但是標的需要是長期向上的走勢
個人其他想法:
現今有太多人沒做好功課就開始存股
沒有意識到存股是需要定期定額 + 長期投資的
導致看到短期股市波動的帳面虧損
就到處問別人會跌到哪,要不要割肉
顯然是老虧貨
不了解自己投資行為的潛在風險
比起知道自己想賭博而去賭場還危險
`
放空
認為未來股價會下跌,讓你在股價下跌時能夠獲利
融券
最常見的放空手法
先借股票來賣,未來股價下跌再買進,把股票還回去,賺取價差
〔例如〕
股價 300 時先借來賣,未來股價到 200 時買進,每股就賺 100 元
股價 300 時先借來賣,未來股價到 400 時買進,每股就虧 100 元
反向 ETF
指數下跌價格反而上漲的 ETF
台灣最有名的反向 ETF:
「00632R 元大台灣 50 反 1 ETF」 = 「0050 台灣 50 的反向 ETF」
(當 0050 跌 5% 的時候,00632R 反而會漲 5%)
反向型 ETF 會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嗎?
- 做空獲利難度比做多高上許多
- 有期貨轉倉的成本,需承擔更多交易成本
反向型 ETF 持有的通常是期貨合約,有期貨轉倉成本
也就是整體內扣費用會比正向型 ETF 更高
(期貨轉倉:因期貨有到期日,需要轉換持有商品合約至其他月份)
(內扣費用:投資 ETF 固定每年會從中扣除的費用)
- 會造成槓桿損耗
因前後基準價格不同發生的損失
〔例如〕
指數 10000 今天漲 1000 = 漲了 10%
明天跌 1000 = 跌了 9.1%
反向 ETF 100 今天會跌 10% 變 90
明天會漲 9.1% 變 98.2
即使大盤指數回到原點,反向 ETF 卻耗損了 1.8%
〔結論〕
不是。
期貨是比反向 ETF 更適合做為放空的工具
常見的股災投資避險選擇
- 債券
大多數時候股票跟債券呈現相反走勢
股市大跌資金會逃到債市,讓債券價格上漲
特別是被視為最安全的美國政府國債
〔缺點〕債市的長期報酬率是低於股市的
以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部分持有債券也是不錯的選擇
- 黃金
「終極的避險資產」
有黃金 ETF 可以交易
- 恐慌指數 VIX 相關期貨或是 ETF
恐慌指數 VIX 又稱「波動率指數」
當市場產生高度波動會走高
- 放空(不建議新手操作)
對股票做融券放空
or 賣出指數期貨
or 買進反向型 ETF
or 選擇權買進賣權
傻瓜股災投資法
給手頭有一筆資金的人使用
- 手頭資金分成五份
- 每下跌 10% 投一份,分批進場
可以依據個人喜好調整,分成幾份,跌幾 % 進一份
〔進階版 ─ 金字塔加碼法〕
- 下跌 10% 投 10% 資金
- 下跌 20% 投 20% 資金
- 下跌 30% 投 30% 資金
- 下跌 40% 投 40% 資金
缺點是如果沒跌那麼深
手頭資金可能一大部分沒有進場機會
傻瓜投資法的優點
- 很難預測股災會跌多深,分批可以降低持倉成本
- 執行非常簡單
傻瓜投資法的缺點
投資者要在好一段時間內承擔帳面虧損的壓力,但不能割肉
解方:使用不會影響生活的資金做投資,虧完也沒差的那種
債券
債券 = 借據 = 國家或公司跟他的投資人借錢的憑據
通常會標明給多少利息,多久債券會到期
到期後可以把債券的本金拿回來
〔例如〕
公司 A 發行一年期公司債,利息 3%
如果你投入 100 萬買公司債
等於是借了 100 萬給這間公司
一年之後可以拿到 103 萬
但是債券也有被倒帳的風險
債券發行之後到二級市場交易時
(二級市場:金融商品交易市場)
價格也會因為到時候市場的利率以及發行單位償債能力而波動
債券的分類
- 政府公債(風險、殖利率最低)
政府因為「財政需求」或是「貨幣需求」所發行的公債
最知名最被信任的就是美國聯邦政府發行的美國國債
因為政府公債是由政府擔保未來支付的
越受信任的政府越能預期不會被倒債
- 投資級公司債
一間公司想籌措一筆資金來用時
可以透過發行公司債到市場上向投資人借錢
但是公司情況百百種
所以出現了「標準普爾」或是「穆迪」這種信評單位
會幫忙評價公司的信用程度
「投資級別的公司債」
就是被信評單位認證過的公司所發行的債券
〔例如〕APPLE、GOOGLE、麥當勞
- 非投資級公司債(高收益債、垃圾債)(風險、殖利率最高)
被信評單位認為體質比較沒那麼好的公司所發行的公司債
未必是爛公司,只是市場的質疑程度比較高
〔例如〕TESLA
所以信評比較差的公司就得用比較高的利率吸引投資人
經濟穩定的話垃圾債倒債機率不高
但是遇到金融風暴,這個級別倒債的風險會急遽升高
股債平衡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嗎?
雖然長期的投資報酬率還是股票比較好
但如果全部持有股票也得承擔相對較大的風險跟波動
所以很多投資專家會建議
投資資產裡除了持有股票外,最好也持有部分的債券
因為債券是波動相對較小的投資選擇
一般來說投資顧問會建議年輕人擁有較多股票
因為年輕人的風險承受度比較高
反正沒了頂多再工作一陣子就回來了
股債平衡還有一個優點是
股票大跌的時候通常資金會流入債市
(國債較能呈現相反走勢)
(投資級與非投資級會一起跌,因為怕倒債,相較股市還是跌比較少)
如果股票市場遇到股災
可以透過債券的收益跟上漲來彌補股票損失
〔結論〕
有一定效果
但如果股市不斷上漲
債券低報酬反而會拉低投資績效
資產配置的角度,還是可以依照個人風險偏好程度持有部分債券
(影片當下背景:新冠疫情爆發、股市跌、原油負數)
- 買自己不懂的投資商品
等於坐上德州撲克的牌桌卻邊用手機查規則
需要知道經濟復甦對原油的需求、主要產油國的賽局盤算
- 使用了散戶承擔不起風險的槓桿
元大原油正二 ETF 使用當日兩倍槓桿
跟反向型 ETF 一樣,槓桿型 ETF 也有槓桿耗損的問題
非常不適合長期持有
(反向型 ETF 本身也是槓桿型,就是做空一倍槓桿)
(槓桿耗損:上面反向型 ETF 的主題提過)
- 自以為可以預測市場漲跌
長期趨勢較好預測,短期難以預測
低還有更低,抄底抄到麻
- 倚靠單一資訊買入股票
決定一家公司股價的未必是單一因素
天堂 M 上市之前無法預測實際營收情況
如果原本的主力產品急速下滑
天堂 M 成績好橘子也不見得賺錢
- 對單一股票投入過多資金
要做好投資
就是你投資的項目要能夠讓你在晚上睡得好覺
如果晚上睡不著代表投資風險可能過高
有可能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
所謂的投資應是
把資本投入「增加價值的生產活動」
讓自己的資本隨著所創造的價值而成長
投入合理的金額,追求合理的獲利
一間公司的股價
反映的是投資人對這間公司未來的期待
雖然裁員代表過去的經營出現問題
但是裁員後
- 會大幅降低營運成本、減少現有虧損
公司虧損會想辦法開源或節流
但是開源難度高,節流是完全能做的方案
- 代表公司開始認真面對經營問題
很多情況是公司透過裁員做一個營運的徹底檢討
考慮到底哪些部門有未來,哪些部門拖垮公司
但是也有裁員裁到倒閉的
如果本業一直沒起色,裁員只是治標不治本
裁員也可能讓公司的士氣崩盤,把競爭力裁掉了
所以裁員只是一個起點而已
(影片當下背景:2020 初新冠疫情爆發、股市大跌後反轉)
一般來說熊市至少會持續一兩年
〔例如〕2000 網路泡沫、2008 金融風暴
兩大因素
- 聯準會 FED 與美國政府的快速強力介入
閃電降息(降低銀行利率,使資金流入投資市場)
無限 QE (無金額上限的債券購買計畫
= 注入資金進銀行
= 銀行有能力放貸給受到景氣衰退影響的家庭、企業
= 振興市場)
川普政府狂撒資金救市
- 發生在社群網路時代之後的第一次股災
訊息傳遞速度變快了
市場上情緒的推動加快了
恐懼的累積速度會快上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