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雷神索爾本傳電影已時隔將近五年,當年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iti)首次與漫威合作,並以《雷神索爾:諸神黃昏》這部續作將雷神系列從二代的死灰裡救了回來,甚至可以說是當年漫威電影宇宙中,少數具有導演特色的作品。儘管如此,《雷神索爾:愛與雷霆》的表現卻意外地讓人失望。這部作品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請聽我娓娓道來。(以下微雷)
劇情張力薄弱且破碎
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尾聲,索爾(Thor)終於擺脫了加諸己身的心靈重擔,並決定與星際異攻隊出航旅行,尋找自身的意義。然而,我們在愛與雷霆的開頭便能感受到,在這些旅途中,索爾只是漫無目的的活著,始終感受的到內心的空虛,但他或許還沒意識到。
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觀眾看不到主角在乎的事物為何。即便屠神者格爾(Gorr the God Butcher)展現了自身力量,並對他產生威脅,索爾也只是在“扮演”身為英雄的角色。而這也使得觀眾無法產生連結,甚至感受不到緊迫感;感受不到緊迫感,自然也失去了劇情的張力。還好這種狀況在劇情後半得到緩解,當索爾前女友珍·佛斯特(Jane Foster)必須面對自身難題時,我們才得以與主角重新連結。但這樣的結構也讓屠神者在故事中的定位變得相當莫名。
索爾在開頭與星際異攻隊一同作戰,但兩者幾乎沒有化學反應
除此之外,導演塔伊加·維迪提雖然已在《神鬼嚎野人》、《雷神索爾:諸神黃昏》以及《兔嘲男孩》中證明自己在劇情裡把控幽默的能力,但在愛與雷霆裡彷彿是下了猛藥。雖然許多橋段確實讓人會心一笑,但它們卻嚴重打斷、削弱情緒的堆疊。不僅如此,劇情中索爾更是有多達四、五次的“精神喊話”,可能是我沒體會出導演做此安排的緣由,只覺得相當斷節奏。
屠神者淪為漫威典型反派
在電影開頭,我們便能一窺這版本屠神者的起源故事。在貧瘠的荒漠星球上,一位無助的父親向神禱告,祈求唯一的親人能夠活下去。但他的神沒有回應。雖然與漫畫起源略有不同,但格爾依舊踏上了屠神的道路。其實開場戲對格爾的塑造相當有說服力,他必須將這些無視信徒痛苦的傲慢者全數屠盡。
原先以為這位角色終於要創造反派的新高度了,然而故事還進行不到1/3,電影的安排卻讓屠神者失去了原則與魅力。一位以屠神著稱的反派,竟然需要綁架小孩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由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的屠神者格爾
雖然電影中屠神者的角色定位相當莫名,但不得不說這位角色的造型、妝感呈現仍相當了得,而克里斯汀·貝爾在詮釋角色的表現也讓人驚艷。
The Mighty Thor
整部電影中我最喜歡(可能也是唯一喜歡)的角色,肯定就是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的珍·佛斯特。雖然電影的主標題是雷神索爾,但珍反而更適合擔任這部的主角。相較於雷神索爾前兩部中的定位,這次她不僅在劇情裡處於核心位置,角色曲線甚至比索爾還明顯。而她在愛與雷霆中的結尾也將直面自身命運做出抉擇,是電影中少數能為之動容的情感。
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新雷神,為愛與雷霆注入了不少活力
此外,珍帶著碎裂的雷神之錘妙爾米爾(Mjölnir)重新登場,索爾面對舊情人帶著舊武器的出現,心裡的疙瘩與風暴毀滅者(Stormbreaker)產生的四角關係,也是另一個有趣的看點。不過本作中珍與索爾的互動,也只比前幾部多了點火花而已,並沒有起到太大的化學作用。
結語
本作相較《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已經塞入相當少其他漫威宇宙的元素了,但故事呈現仍相當破碎。而且塔伊加·維迪提明明也曾繳出諸神黃昏這張漂亮的成績單,不清楚這部作品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另外,雖然我是在觀影後才注意到網路上的流傳,但這部作品並沒有特別強調LGBTQ的元素,至少都是點到為止,體感不會讓人覺得太過頭。
無論如何,娜塔莉·波特曼的表現還是值得觀眾進戲院一窺她的丰采。最後也必須提一下,影評不論如何都會帶有撰文者的主觀想法,而這不該成為觀眾進戲院的阻力,希望對漫威系列有興趣的觀眾,還是可以自己去體驗,或許它有許多我沒看到的魅力呢!
感謝你看完這篇文章!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為你帶來的思想流動,歡迎按讚、分享、留言回饋或是贊助, 這些鼓勵都將成為我繼續寫作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