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改名的宜蘭公園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接管,隨著政權變遷空間地景也隨之被「刮除改寫」。許多公園如同許多地名、路名都被改名,抹去日本殖民的痕跡。而不論路名或公園名稱大多被改以現今台灣人普遍熟悉的偉人名諱,如:中山、中正、介壽等。而宜蘭公園也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更名為「宜蘭中山公園」。
宜蘭戰後有五年期間被歸在台北縣治下(延續台北州的轄區), 1950年「宜蘭縣」才獨立設縣,像是縣議會的單位組織也因運而生,然而戰後新設公部門單位的館舍,在開發飽和的城市中要蓋在何處是個問題;這時,像是宜蘭公園這樣的城市開放空間就成了建地選項,台灣戰後許多城市公園都是如此。也因此,全台灣數一數二迷你的宜蘭公園,前後陸續蓋了十來棟各式各樣的建築房舍。
公會堂變戲院
除了新建房舍外,公園內日治時期便已存在的建築如公會堂便被更名沿用。現已消失的「
宜蘭公會堂」原先於舊城南路靠中山國小的位置,也就是現在牌樓入口附近。公會堂戰後被更名為「中山堂」,所有權戰後交由宜蘭市公所管轄,公所將其出租給戲院業者經營,幾經易主的戲院也數度更名,中山堂戲院、大同戲院、公園戲院都成為宜蘭人的記憶;白天公家機關或學校有大型集會需求再商借,基本上不影響下午過後才開始的戲院生意與活動。日治時期作為公會堂的建築空間,在戰後變成戲院仍作為多雨宜蘭重要的室內集會場所,然而1976年年底發生戲院火災,損失慘重後被拆除,公會堂建築消失無蹤。
2021年獲
第九屆宜蘭縣文化獎的宜蘭作家吳敏顯,在他收錄於散文集《
我的平原》的文章〈到戲院呼口號〉中,寫下了「公園戲院」的鮮明時代記憶。吳敏顯學生時期的印象除了到戲院聽高官輪番演講外,還提到由於戲院位置鄰近現為舊城南路的護城河,沿岸種了垂柳河邊還開了冰果室,所以公園裡的戲院在當時也是青春男女約會場所。
白天戲院不營業的時候也會被商借為公眾集會空間使用。
宜蘭作家吳敏顯《我的平原》中有篇〈到戲院呼口號〉寫下了公園戲院的時代記憶。
小公園蓋了十來棟建築物
日治時期的宜蘭公園內建築除了前述的公會堂,還有現今宜蘭演藝廳中山路側的水利會舊辦公廳。戰後在現今宜蘭市代會位置,於1952年曾蓋了第一代宜蘭縣議會廳舍,然而因當時建築師不熟悉民主議會的結構,結果變成蓋了不能用的縣議會。此外,在獻馘碑旁曾有中國廣播公司宜蘭電台的建築,唯一跟國民政府遷台的
民本電台也曾一度落腳於公園。
現在宜蘭演藝廳的位置,在戰後曾經出現過
宜蘭縣婦幼福利中心及托兒所、民權派出所、宜蘭市民集會堂(老人館)等,後來皆另地搬遷,宜蘭市公所原本也計畫蓋在公園中,但後來不了了之,也將公園保存下來,直到一九九○年代宜蘭中山公園經過整建,西側靠中山路的腹地也才規劃興建
宜蘭演藝廳,成為現在為人熟悉的城市公園。
戰後出現在公園內的紀念物
宜蘭公園出現不少建築物外,戰後也依舊紀念碑或紀念物的設立地點。現在從舊城南路/崇聖街路口側進入宜蘭公園,會看到醒目的紅色牌樓,這即是1983年宜蘭中央獅子會和姊妹會韓國金泉黃岳獅子會共同捐給宜蘭市的紀念物;此外公園中也可看到一座巨大橫臥石頭,此為1990年吳攀龍市長時期整建公園的紀念石,紀念石角落也鑲有
宜蘭市姊妹市美國堪薩斯州黎霧市訪團紀念鐵牌。此外戰後公園不免俗地也曾是孫文銅像與蔣介石銅像的設置據點,有趣的是宜蘭公園並非偉人銅像的原初設置處,而是遷移後的安置地點,後來也又陸續遷離。
除了官方立碑紀念物外,也有像是緬懷為救人喪命中學生的
吳振立義人紀念碑(已於2019年遷離公園),以及紀念宜蘭出生舞蹈家的雕像。宜蘭著名舞蹈家羅曼菲2006年因病辭世,為紀念這位傳奇舞蹈家,雕塑家林健成取其在舞作《輓歌》中的舞姿意象,創作出
羅曼菲紀念雕像「旋的冥想」並設立於宜蘭中山公園內宜蘭演藝廳旁水池中。
戰後宜蘭中山公園的特殊活動
戰後宜蘭公園除了曾經出現不少建築物(包含違建),也是不少特殊集會活動的舉辦場地。延續日治時期的習慣各種球類賽事,比如籃球、網球,都會在宜蘭公園球場舉辦。此外,由於有婦幼中心館舍,公園內也設置了兒童樂園的設施,以及至今許多當過兵尚未除役的台灣男子大多聞之色變的「
後備軍人點閱召集」,在一九六○年代也都是在宜蘭公園內舉行。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文獻記載中也發現到,宜蘭中山公園曾作為「
畜牛健康比賽」的活動會場,據說當時公園裡住滿了牛!從日治時期被設立後一直到現在,宜蘭公園像是城市的歷史印記,靜靜地佇立著並且蒐藏各種時期的不同故事。
畜牛健康比賽現場狀況,照片中地點非宜蘭公園。(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