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這個字,就一般人的認知而言,大概是指義務、義氣、正義、公義等等。基督教的講法比較特別,它說的不是人間的法則,而是神的誡命。只有信神、愛神、願意奉神為主的人,才能稱義。
「神」代表真理;信神的內涵是,捍衛真理。愛神的表現是,無條件順服,為真理犧牲都可以。奉神為主的意義是,以真理作為生命的最高指導原則。
基督教的牧者在傳福音、引述《聖經》故事中關於神的作為的時候,大多用擬人化的講法,處處可見喜、怒、哀、樂的情緒。這會帶出一個問題;像卡通,將低等的動物擬人化,是為貼近人、促使感受深刻,那還說得過去;將偉大的造物主也擬人化,無疑是把無限變成有限,反造成我們在認識神的思維上,限縮了祂的不可思議與無可限量的能力。限縮,同時意味著「劃界」,這會讓具有強烈分別心的人,無法接受非是同族、同種的人來作他們的主。
其實,就算我們對基督不熟,也没有必要對於他人所解讀的定義,自我限縮;尤其是在完全不懂的情況下,我們更無須隨著人云亦云,增添潛意識上的混亂與波動。
如果你可以不存成見的去讀幾遍《聖經》,稍為做一點筆記,你會發現,所謂的「稱義」,可以這樣翻譯--凡是在真理中認清並做好命定的本份,且願意背負使命,無條件為著全體的福祉去努力的人,便能稱為「義人」。
撇開耶穌是不是神子不說,單看他短暫一生的表現,正是一個可以稱義的人。他利用人的肉身活出了神的樣式,甚至將這個捨已救人的精神,遺世二千多年並傳揚至今,扮演力抗人心敗壞、道德淪喪的中流柢柱。如果他不算義人,誰算義人!
做「義人」有什麼好處呢﹖從人短淺的眼光來看,不但没有半點好處,還要飽受逼迫,下場更是悲慘。眾人皆知耶穌被釘死十字架的結果,就不提了;來看看使徒保羅是如何從「歹人」變「義人」,最後依舊殉道成為「死人」,却還感到無比尊榮的心路歷程。
有一天,原本信奉猶太教、極度恨惡耶穌的保羅向大祭司求取文書,打算拿去大馬士革各個會堂,下令逮捕所有信奉基督的男女。行至中途,忽然有光從天上的四方照在他的身上,使他仆倒在地,無法看見,只聽到有聲音對他說:「我就是被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做的事,必有人告訴你」。
保羅在屢經奇事之後,原以鏟除基督教為職志的他,竟搖身一變成為終身傳揚基督、至死不渝的超級使徒。理由何在﹖
我們從《新約聖經》中找到了保羅寫給眾教會的四段書信內容,或許是答案。
〈哥林多後書〉-「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心中有倚靠,非常重要。因為耶穌為救贖世人而死,亦即為我而死,所以我愛耶穌,我相信耶穌可以成為我的倚靠。「為基督的緣故」,軟弱的我就剛強起來,視一切的患難為光榮的承擔,是贏得永生冠冕的途徑。
〈腓立比書〉第四章-「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的秘訣,就是「夠了」,只要心中有耶穌就夠了。當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能知足,表示隨時都充滿了力量,任何事都不能教他畏懼。
〈腓立比書〉第一章-「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身為使徒,盡傳道護教的本份,背負耶穌救世未完成的使命,這世上還能有什麼事能叫我羞愧呢!「因我活著就是基督」,不是說保羅變成了基督,而是基督藉著保羅的行事,重新在人們的心中復活,所以才能凡事放膽,因為大家終於知道,基督乃是來自神的榮耀。
〈腓立比書〉第三章-「曉得基督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許我也可以從死裡復活。」
「死裡復活」在人間是絕無僅有的事。人活著,實在太辛苦!如果跟隨耶穌走相同的路,就可以進入永生、直奔喜樂的道路,那我現在所受的一切,就根本算不得什麼了。但,這個結果並不是從任何的「保證」得來,是根據內心建立起堅若磐石的「確信」。
很多人會將此一確信斥為迷信,對死裡復活一事更是嗤之以鼻。關於這點,我們要論述的不是它的真假,而是想找出學習「放膽剛強」的方法。保羅因著確信為自己增添了勇氣,縱使身陷苦厄,也能保有一顆喜樂的心。保羅認為他只是在盡本份,所以他說:「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而自己做的這些有益於人的事,是神所託付,是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故而全力以赴、死不足惜。保羅用了最堅定的人生信仰,展現出生命極大的韌性,同時也訴說了,透過精神上的力量,的確是可以改變一切的。
現在,試著將上述這四段話套用在我們的身上,立刻就能明白,為何我們總是無法突破人生的難關了!-因著我們「凡事為己」的緣故,以致「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不知足」,不知足使我們「活著只有愁苦」,總覺得比不上人、見不得人,於是羞愧起來,致生怯懦,活著倒不如死了。但我們又對置之死地感到害怕,認為「死裡復活」是不可能的,有限的生命就這麼停滯在,期待有倚靠,却又不肯去倚靠的惶惑膽顫裡。
只要是為義,就一定會面臨逼迫,這是因為「福禍相隨」的道理。「逼」字的左邊「⻌」,是奔忙的意思;右邊「畐」,將之拆開來,是一口田;在從前的農業社會中,人若没有一口田,無法耕種生產,就等於没有食物來源,人就活不下去。「一口田」代表生存的必需,我們終日為了生活的必需而奔忙,面對斷炊的危機和不得不吞下的外在壓力,怎不感到逼迫!
耶穌却告訴世人不要怕,他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天父拿什麼養活比飛鳥還貴重的我們﹖那個貴重的地方,即是早在出生時,就給了我們的一口好心田,如果我們甘願為義受逼迫,猶如在好心田上撒下好種籽,接著就能長成好果樹,結出好果子,最後因禍得福,改變人生,扭轉命運。
只是,從種下到收成,需要時間、需要等待、更需要忍耐長期的風雨或枯乾。但別怕,神已將最好的獎賞放在這個過程裡,挺過去,我們就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