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利雅得,開始對沙特阿拉伯進行國事訪問。
在習近平的書面講話中,其指出中沙建交32年來,雙方戰略互信不斷鞏固,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成果豐碩,並表示訪問期間,自己將與國王薩勒曼(King Salman)、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就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規劃中沙關係發展方向。習近平同時指出,期待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峰會,自己將與阿拉伯國家和海合會國家領導人,一同推動中阿、中海關係邁上新台階。
其中,推動中阿關係自不待言,提升「中海關係」亦有深意。從經貿數據來看,中海關係乘載了中阿互動的經濟精華,雙方更於2004年7月啟動中海自貿協定談判。然2016年12月中國與海合會完成第九輪談判後,自貿協定的推進便被迫中斷,原因是海合會的內部矛盾浮上檯面。
2017年6月,沙特聯合阿聯酋、巴林,對同是海合會成員的卡塔爾進行施壓,手段包括集體斷交、封鎖邊境等,但卡塔爾拒不遵從沙特開出的13點要求,同屬海合會的科威特、阿曼只好兩邊斡旋。這場危機持續3年之久,直至2021年1月,海合會六國於沙特召開首腦會議,沙特與卡塔爾在各方見證下握手言和,2017年以降的卡塔爾危機才正告結束。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逐漸走出疫情陰霾。自9月訪問哈薩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年度峰會起,中國領導人恢復了外訪活動。此次習近平高規格訪問沙特,既象徵中國對阿拉伯世界的重視,也預示了海合會將在中國外交扮演更多角色。由此視角觀之,懸宕6年的中海自貿協定談判,也或在水到渠成下擇日重啟。
中海關係的合作基礎
細究中海關係的合作基礎,能源貿易堪為核心。
在已探明的世界石油儲量中,海合會六國佔比29.5%,沙特、阿聯酋、科威特更是位列全球十大石油生產國,卡塔爾則是世界第四大天然氣生產國。而在中國一方,其於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石油消費量更預計在2034年超越美國,背後原因自是國家產能的持續提升,連帶推動了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在此情況下,中海關係對雙方來說至關重要:中國需要鞏固能源安全,海合會則需要可靠客戶。
與此同時,中國與海合會的雙邊貿易在近20年內顯著增長。2000年,中海貿易額尚不足100億美元,卡塔爾危機爆發前的2016年,中海貿易額已突破1,000億美元,其中沙特是中國在中東的最重要貿易夥伴,阿聯酋位居第二。而從整體視角來看,海合會是中國第六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五大進口目的地,雖說能源貿易佔了多數,但伴隨海合會推動各式基建工程,其對中國的項目需求亦不容忽視。
而中海的相互投資亦在雙邊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海合員會國家由於積累大量石油美元儲備,故其對外投資行為相當顯著,包括購買私營公司股票、投資外國政府證券、為他國家項目提供資金等。在此脈絡下,中國制定了一系列吸引海合會資金的優惠政策,同時啟動大型石油勘探項目,為海合會國家擴大對華投資創造條件;與此同時,伴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啟動、海合會國家紛紛提出經濟多元化藍圖,中國資金也逐步流入當地新興產業,在非石化領域進行探索。
以阿聯酋為例,中國是阿聯酋第二大貿易夥伴,2018年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中,阿聯酋排名第14位,該年中國購買了阿布扎比三個海上油田10%的股份。2019年,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與中國企業在液化天然氣(LNG)場域成立了合資航運企業,共同探索兩國的新合作機會。而在非石化投資場域,中國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與建築業,整體佔比高達中國在阿聯酋總投資的46%,許多中國企業更在阿聯酋的傑貝阿里自由區(JAFZA)成立總部,為整個半島的項目提供服務。
簡言之,新時代的中海關係不僅聚焦能源貿易,更關乎中國與海合會的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視野下,中國企業與項目將持續布局海合會國家,希望擴大在阿拉伯世界乃至中東的地緣存在;而海合會國家為實現國家產業轉型、布局後石油時代發展路線,亦需要大規模資金與項目進駐。
中海自貿協定的時代意義
在此脈絡下,中海自貿協定承載的時代重量愈發巨大。
2014年,第六屆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於會上提出了中阿合作的「1+2+3」模式。其中「1」代表能源合作這一主軸,即深化中阿油氣產業合作,維護能源運輸通道安全,構建戰略合作關係;「2」是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加強雙方在重大發展專案上的合作,建立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的制度性安排;「3」是以核能、航太衛星、新能源三大領域為突破口,提升中阿務實合作層次,習近平表示雙方可以探討設立中阿技術轉移中心,共建阿拉伯和平利用核能培訓中心,研究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落地阿拉伯專案。
而上述三點的實踐,皆離不開與海合會的合作:在「1」的能源戰略建構場域,阿拉伯世界唯海合會有此能力;「2」的基建、經貿投資制度性安排,並非海合會獨有,但海灣國家除了接受項目外,更能充當讓中企輻射至半島乃至全阿拉伯世界的平台樞紐;「3」的核能、新能源等高新科技合作,更是只有海合會國家存在資金、政策、資源、人才的配合空間。
而要整合中海「1+2+3」合作格局,雙方必然要建立新的制度性安排。故2016年1月,習近平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時,便在當地會見了時任海合會秘書長,強調中方希望加快自貿協定談判進程;隨後中海自貿協定談判團隊分別在該年2月於利雅得、5月於廣州、10月於北京、12月再於利雅得舉行多輪談判,外界預測協定很快可以塵埃落定,可惜卡塔爾外交危機於2017年橫空出世,導致了中海談判的戛然而止。而今海合會衝突落幕,中海合作也持續深化,自貿協定談判迎的重啟,應已跨過歷史障礙。
再由中美博弈、國際秩序多極化的新視角來看,如今的中海自貿協定至少具有三個重大意義。
第一,為中國的能源安全搭建護欄。伴隨中國發展增速,其能源需求將同步增長,故全面升級與海合會的合作,以制度性安排規劃雙方能源貿易,將能最大程度維護中國的能源安全,為中國的發展戰略提供穩定支撐。
第二,搭建中海經貿合作平台。如前所述,中海合作不僅限於能源貿易,更有基建項目與資金挹注,而從全球視野來看,海灣地區蘊藏巨大的工程承包和勞務市場潛力。故中海自貿協定的落地,不僅有利於雙向投資增長,更能支撐中企的「走出去」戰略,也為中企在海合會國家開展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創造更多機會。
第三,降低中國被邊緣化的風險。從企業視角來看,中海自貿協定的制度性安能夠提高雙方的企業參與,有效避免貿易轉移的負面影響,防止在區域競爭中遭到邊緣化;從政治視角來看,在當今中美博弈格局中,全面升級與海合會的合作,能夠有效維護中國在中東地區的政經利益,厚實北京在當地的地緣支點,使中國掌握更多主動。除此之外,中海自貿協定落地後,或可與上合作組織等機制相結合,成為中國在歐亞大陸的地緣經濟支撐。
2016年習近平訪問沙特時,世界多極化趨勢尚不顯著;而今伴隨美國退出中東、俄烏戰爭爆發,多極化的秩序正在加速成形。中海自貿協定談判雖曾遲滯,卻必然在往後世界扮演更重要角色。
原文發表網址:
2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