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金融時報年度好書,引起各種討論的《晶片戰爭》的第二部份精彩內容書摘。這部份談到了為何英代爾後來長期成為半導體業霸住的關鍵發展,和英代爾在民間商業應用突破平行發展的晶片軍事應用革命(後來在柯林頓政府和第二次台海危機時擔任國防部長的Perry是關鍵人物)還有八零年代面對日本半導體廠商來勢洶洶的挑戰,美光如何勵精圖治,存活下來到今天還是全球五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之一。
一、英代爾的DRAM晶片大突破
1968年像是個到處搞革命的年代,當然Noyce and Moore的革命和和加州東灣柏克萊學生和黑豹策畫的起義不同。他們倆人不爽在仙童半導體沒有股票選擇權和還有來自NY辦公室的干預。 於是決定自立門戶創立了英代爾,Intel是代表Integrated Electronics。 在創立兩年後,英代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DRAM。
在70年代之前,電腦不是用矽晶片來儲存資料,而是用磁芯(magnatic core)。這是一個由電線綁在一起的金屬環方陣來存儲資料,當這個環有磁力注入時就是在電腦中輸入1,不通電就是0。這些電線讓磁力通過或是阻斷磁力,電腦便從這個環讀號是傳來的是0還是1。隨者需要記住的0和1越來越多,但電線和環能縮小的空間卻相對有限。
為了解決這個空間不足夠的問題,先是六零年代 IBM的Robert Dennard 發想說,要把一個小的電晶體和一個小的電容搭配起來,就變成一個微型的儲存裝置:在0和1之間隨者電流變換。他是設想通過電晶體來反覆對電容通電。這樣的晶片就被稱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因為是反覆地通電。但和金屬環與電線的組合不同 ,DRAM的電路可以鑲到矽片上。
Noyce和Moore 覺得他們的新公司可以把Dennard的想法付諸實行:把密度比磁芯高很多的電路放到一個晶片上。英代爾打算主宰記憶晶片市場,畢竟記憶晶片不需要差異化,所以設計一樣的晶片可以有多種用途,這讓這種晶片可以大量生產。其他用來運算的晶片,而不是用於記憶的,要針對每種裝置訂製 因為要計算的問題不同。
在1969年有個日本計算機公司Busicom來問Noyce 可否設計為他們最新的計算機出一種複雜的電路。而掌上計算機,其實就是七零年代的IPhone。Noyce把這個任務交給 Ted Hoff,一個研究神經網路的科學家。Hoff從研究電腦架構的去看半導體。Busicom告訴Hoff,他們需要12種晶片,上面一共有 24000個電晶體,都是用一種特製的方法設計。
當Hoff在思索如何設計電路的時候,他意識到電腦都面臨一個兩難:特製的邏輯電路和特製的軟體 。因為製造晶片是一種客製化的生意,針對每種裝置 交出特製的電路,顧客通常不去特別思考軟體的問題。但是英代爾在記憶體晶片上的突飛猛進,表示電腦很快會有足夠的記憶體來處理複雜的軟體。所以Hoff賭將來會需要設計一種標準化的邏輯晶片,價格會越來越便宜,配上很強力,預先寫入各種程式的記憶體晶片,可以去進行各種計算。
事實上,英代爾不是第一個想出製造一般化邏輯晶片的公司。有家國防承包商,就製造出一種很像英代爾晶片的東西用在F 14 戰鬥機上。但這種晶片一直被保密到了九零年代才公諸於世。英代爾後來就推出一種稱為 4004的晶片,是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一個在晶片上可以寫入程式的微電腦,可以用在各種裝置上。
最了解這種計算力大幅增加的影響的人是加州理工學院的Carver Mead。他在仙童半導體創立不久後就和Moore認識。雖然是Moore本人在他一九六五年的文章中用一個圖來呈現電晶體密度將有指數型成長,但Mead是將這個現象以”摩爾定律”來命名的人。在1972 Mead便預測,社會運作上的每一面向都會或多或少的自動化。他想像不管是電話、洗衣機或是汽車都會有小小的晶片。他寫道,過去兩百年我們改善了製造物品的能力,而且讓人的移動變快了十倍,但在過去二十年中,我們處理和接受資訊的速度增加了一百萬到一千萬倍。
Carver Mead 今年獲得日本京都獎的得獎演說
二、和晶片商業突破同步進行的國防科技革命
1977年Perry展開從矽谷到五角大廈的新生涯,擔任負責研究和工程的國防部次長,他覺得自己是個進到糖果店的小孩。當時沒有人在華府像他一樣,很清楚看到微處理器和強力的記憶體晶片將如何改變五角大廈所依賴的武器和武器系統。和Noyce、Morre是忽略政府這個銷售通路,選擇賣晶片給計算機和大型主機(mainframe computer)不同。Perry和國防部的關係一直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