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陳列那三本散文。 閱讀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跟 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陳列<永遠的山>的心得—— 透過閱讀, 可以認識古今的奇才思維, 可以看見偉大的生命境界。 比方: 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是現代詩,一是古代散文, 看似毫不相干, 不過透過對比, 可以發現 古典與現代相呼應的生命境界。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者, 不正是「擁懷天地的人」。 而那「簡單的寂寞」,其實不孤單, 正跟「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互相啟發。 若再思索 王國維「有我之境」、「無我之境」, 閱讀的喜樂, 想必更痛快淋漓── 想親自到太魯閣看看那「山巔之月」, 感受那中央山脈如何「粗枝大葉」。 人只能用語言思考, 只有熟悉這套工具, 才可能信賴自己思考後的判斷。 好文章的價值觀,通常都是美善的。 能夠效法或參酌, 以引導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價值判斷, 即使不能成為孔子、 蘇格拉底那樣的聖賢, 至少不會成為謝依涵、 鄭捷那樣大奸大惡之徒。 孔子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說, 但為什麼會提到蘇格拉底呢? 你可以從 〈蘇格拉底答辯辭〉看見真正的智慧, 也可以從〈科賴陀篇〉, 了解他如何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這兩篇文章都在柏拉圖原著, 呂健忠翻譯的 《蘇格拉底之死》(書林出版)。 另外,當你被人誤解或貶低時, 也可以想想, 連蘇格拉底都能在 洋洋灑灑地答辯之後, 依然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 我們不過是販夫走卒, 不被了解或認同又算什麼。 常聽到一句話:「文窮而後工。」 是說文章常常在人困頓時, 才寫得好。 以柳宗元來說, 先後被貶到荒僻的永州、柳州, 也才有教化無數人類的 「永州八記」、〈黔之驢〉等寓言。 這是「成就自己,照亮他人」的典範。 再回到〈始得西山宴遊記〉來說, 他寫下自己痛苦的人生際遇, 也示範了如何在艱難中調整心境。 文中,西山的特出之處, 跟其他小山丘不同類的地方, 在於時間上,跟大氣一起, 沒有開始與結束; 而空間上,跟天地共存, 廣闊而沒有邊際。 於是當柳河東被黑夜吞沒, 心神凝聚到解脫了形體的束縛, 跟自然萬物融合為一時,「他」 不存在了,既然他不存在, 他的痛苦自然也就不在。 而西山如他,他是西山; 西山與大自然一體, 他也融入其中。 這讓我想起陳列在散文集 《永遠的山》中, 頻頻寫道, 自己如何在玉山的深林中, 孤獨卻愉悅。 那樣的人生境界,離我很遠, 但讓我想到「人到無求品自高」。 孔子也認為,無慾則剛。 修養果然是 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比較容易, 遇到人,遇到事,就變得困難了。 或許這是顏淵、范仲淹這樣的偉人, 之所以選擇簡樸生活的原因, 因為生活簡樸,自然寡欲, 可以專心於學問,情操自然貴重。 也或許就是梭羅 在《湖濱散記》中所強調的── 全世界所有文明當中, 那些最有智慧的人, 都過著比貧窮還簡單的生活。 唉!知道只是知識,做到才是智慧。 我能寫這些,不過是知道而已。 期盼有耐心讀到這的人, 可以有點收穫,不覺得浪費時間。 且不說蘇格拉底、屈原、陶潛、蘇軾, 看看《始得西山宴遊記》, 讀讀《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翻翻《永遠的山》, 就知道「古來聖賢皆寂寞」, 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