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柳宗元」三個字,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廣受喜愛的奇幻小說《仙靈傳奇:詩魂》,它的主角就叫做柳宗元,或許,現在你的腦海中正浮現出故事裡的重要片段,以及那首進入奇幻世界的關鍵詩作——〈江雪〉。
其實,柳宗元是實際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中唐時期的著名文人,國文課本裡常提到的作家如劉禹錫、韓愈,和他都是同一個生活圈的工作伙伴。許多人都會開玩笑地說,希望自己能啣著金湯匙出生,但人生有各種樣貌,有種人生如一罈好酒越陳越香,要到晚年才能登上顛峰;有種人生卻是少年早發而後一蹶不振,環境不再提供東山再起的機會。柳宗元的人生,是後面那一種。
柳宗元一出生就贏在人生起跑點,生來有才華(3歲被譽為神童),父母有殷實的背景,家中藏書豐富,還能滿足他對書法以及音樂的喜好。32歲前的他,真的可以用「平步青雲」來描述,考場得意、官場左右逢源,確確實實的「人生勝利組」成員。
西元805年時,柳宗元32歲,對他來說,那是「大洗人生三溫暖」的一年,是一輩子都忘不掉的一年。上半年,新皇帝唐順宗登基,柳宗元加入的政治改革集團推動「永貞革新」,讓他登上事業顛峰;下半年,又一個新皇帝憲宗登基,原本的改革派全數被貶謫,自此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從此之後,柳宗元的人生一路向下,長期被流放、失去母親、失去朋友、失去活著的意義。
我好奇,柳宗元拿到的是一張怎樣的出生星盤?當我們如同32歲的柳宗元,遇到上天開的大玩笑時,旁人總安慰說,事情已經過了,已經到谷底了,未來會更好的。真的,已經到谷底了嗎?如果,這只是墜落的開始呢?當年的柳宗元沒有答案,還陷入深深的憂鬱中,可能寫作於34歲時的那首〈江雪〉,在蒼涼的畫面中藏了四個字:「千、萬、孤、獨」。
在無窮無盡的孤獨之中,也只有自己能夠拯救自己。柳宗元的生命於46歲時劃下句點,往前推5年,他在柳州勤於政事,努力打造百姓幸福,把自己的不幸變成柳州的幸運;往前推10年,他寫下了彰顯個人人格的「永州八記」,把自己政治上的低點變成文學成就上的高點。為什麼有些文章、有些人,會成為必讀的經典、世代的典範?或許,柳宗元的故事可以做為解答。
在這個基礎上來讀柳宗元創作於永貞革新前的〈種樹郭橐駝傳〉,會發現那是一個與西元805年之後截然不同的柳宗元,一個意氣風發、有理想有抱負、認為這個世界可以被改變的柳宗元。
柳宗元使用人物傳記的形式,書寫了一個民間傳奇人物——種樹專家郭橐駝。閱讀過〈種樹郭橐駝傳〉這篇文章的讀者都會同意,他的根本用意不在於為人物立傳,而是借這個故事來「諷喻時政」,傳達「順應民情」的為官之理。
在108課綱中,〈種樹郭橐駝傳〉取代了〈始得西山宴遊記〉,成為推薦14篇古典選文之一,很顯然是想把教學重點導向「專業技能」的思考與運用。但對於才剛接觸技職教育的高一生而言,要細緻地談「專業之應用」實在強人所難;對國文老師來說,要跨領域去談「專業之應用」,更有班門弄斧的疑慮。或許,從教育的角度來談「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主旨,會是更適合的切入角度。
郭橐駝說:「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若將「木」比喻為學生,則「植木」是教育行為,「郭橐駝」是教育者(老師或家長),而「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理想的教育方式——讓被教育者適性發展。
這樣的說法言之成理,卻缺乏細節,所謂的「天」、「性」有哪些類型?分別又適合哪一種教育方式?教育的難處,往往就是狂放不羈的靈魂遇到中規中矩的教育者,抑或是重視情緒價值的個體被困在重視物質成就的世界中。問題的根源,其實是自我和他者間的扞格。
所以,要談「適性發展」,首要之務便是「認清自己的天賦和本性」,而要認清自己,有無數工具可以使用,如:九型人格、MBTI測驗……等,當然,你也可以試試看坊間正流行的塔羅占卜。
現在,請在心中默唸:「我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哪種教育方式最適合我?」然後憑直覺從下圖中選一張牌。
*** 選好了嗎?要看答案囉! ***
如何?你覺得占卜結果準確嗎?不管結果如何,這些文字是不是都刺激你思考了自己是個怎樣的學習者,又需要怎樣的指導和陪伴?認清自己,就是有效學習的開始喔!
談到教育,「為什麼要學習?」大概是一個永恆的提問。在教育第一線工作多年的老師常會感嘆,同樣的激勵方式,在教育現場越來越行不通了。是什麼改變了呢?為什麼躺平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為什麼「愛拼才會贏」、「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對他們越來越沒有說服力?
〈孩子最需要的能力:跟你無法控制的世界相處〉是一篇帶我尋找解答的重要文章,作者李松蔚臨床心理師指出,現在的成年人,成長於物資匱乏的年代,教育過程中被灌輸的觀念是「想辦法活下去」,是「愛拼才會贏」,那時候人口正在成長,要努力才能得到資源,而努力也真的可以得到成果。但現在的孩子,成長於物資過剩的年代,他們不再需要為活下去競爭,而是必須知道活下去的意義。「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就是三個教育者必須帶他們思考的問題。
也就是說,過去的教育強調的是危機感,現在的教育要重視的則是意義感。
關於「學習的意義」,池上彰的《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給出了很有趣並且很完整的答案。我認為這本書的隱藏脈絡是這樣的:「學習是為了工作」→「選擇工作就是選擇生活的方式」→「為了能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所以要努力學習」。這就是作者池上彰提出的「學習的意義」。
當生活越來越便利,人們更容易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因為未曾經歷,所以不懂珍惜,這不是只有孩子會有的盲點,而是所有現代人都該意識到的問題。「工作是為了幫助別人」、「工作將世界串連起來」、「付錢是為了表達感謝的心意」,本書第一章就揚棄了過去「活下去」、「賺大錢」的「以我為主」的視角,轉而採用「讓別人幸福」、「一起變好」的「看見他人」的視角,來回答「為什麼要工作」這個問題。
在不斷內捲的升學中學裡,主角隼人成了拒學的孩子,父母為此決定幫他轉學,夫妻也被迫分隔兩地,「因為我的關係,改變全家人的生活環境,讓我感到非常自責……,並帶著這種心情來到廣島。」作者一定是個很體貼的人吧?或許確實接觸過茫然到無法上學的孩子吧?不然怎麼會一語中的,點出他們內心的「自責」呢?正是這個溫柔的設定,讓我相信本書可以溫柔地接住每個困惑中的青少年。
當我們過度煩惱時,思考容易僵化,一條路走到底,沒有轉彎的可能,青少年因為經歷不多,更容易只在有限的條件內進行抉擇。《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就像一張詳細的地圖,透過它,我們得以看見由工作組成的社會全貌,因此可以從更彈性的角度去思考想要過怎樣的人生,對於年輕讀者來說,能如此完整又溫柔地討論這麼嚴肅主題的書,真的不多。
如果可以,非常推薦你購買一本《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送給身邊正在抗拒學習的孩子,這會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本書,你也將是他學習生涯中最棒的郭橐駝。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