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信,「見」信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聞」即信?「見」乃信?(象山慶’23.1.31)
世人多有一種標準:「耳聞不信,眼見為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以此類推,對於淨土念佛的信,也偏重於觀想(般舟)三昧,「無量壽佛於立於眼前」,並於當下「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由此了悟諸法之性空幻有,諸佛乃心念之造作。
類似的例子,如《約翰福音》云多馬(Doubting Thomas)就用手去摸耶穌身上手上的釘痕,然後大喊我的主!我的神!」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看見就信的有福了!見了才信,是務實的凡夫;沒見也信,或乃宿世的善根。只是聽祂說「不要疑惑,總要信!」就如是的信了,這雖奇特,卻不能說他迷信。《彼得前書云: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耳聞與眼見,有何功德上的差異?《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云:「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分別六根的功德,「耳」1,200(4方×3世×10界×10如),眼800:眼根見明不見暗,見前不見後,前方全見(300),左右各見三之二 (25×2),合成800之數;又以三分為功,一分為德[1];耳根能聽(東南西北)四方,隨聲音之發動,或遠或近,無有遺漏;《楞嚴經.耳根圓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念「阿彌陀佛」聖號,是耳根修,自念自聽,以此攝心,耳根最直接,功德也最殊勝。娑婆眾生,耳根最靈敏、最銳利。用之修行,極易成就。可說是無量法門中殊勝。宋.戒環《首楞嚴經要解》以「聞、思、修」次第說明如下:
達耳之謂聞,著心之謂思,治習之謂修;三者圓明,是名三慧。入流亡所者,不隨聲塵,頓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音聲之性,由動靜顯故,所入既寂,則動靜不生,此聞慧也。既達乎耳,復著於心,如水之漸,如土之增,使能聞所聞,情境俱泯,而盡聞之心,亦復不住,以合真覺,此思慧也。即著於心,還以治習,使能覺所覺,皆合妙空,則空覺不二,是謂極圓。能空所空,亦復不立,乃為盡道,此修慧也。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觀世音殿後者,有三意:一、知佛密意,於前教令中,已密示「耳根」為最優。二、此界(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易於修證,如文殊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三、多聞之阿難,慣用耳根,而順流聞聲,乃結縛之元,生死之本。若能逆流照性,是解脫之要,可入涅槃。故觀音殿後,述說「解結」之修證,廣談「利生」之大用,以啟阿難欣羨之心。大勢至亦知佛密意,對此界眾生之機宜,修《楞嚴》大定,固以耳根為最;若論其普被三根,橫超生死,則惟有「念佛」法門,最簡易、最圓頓,堪稱第一。[2]
由上所說,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因此,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可說是觀機逗教的簡易而殊勝之法門,可反「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繼,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1] 白雲禪師《妙法蓮華經.決疑》
[2]圓瑛法師《首楞嚴經.講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根大圓通:【事念、理念表解】事念、理念,只是能(念心)所(念佛),之開合而言。事念佛:從能、所判然,以至能、所合一而言之:理念佛:從能、所雙亡而言之。前者可結合到後者。後者亦可單獨而為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七大圓通>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敬覆O學者/入淨土門(象山慶’23.1.31) 知識分子(學術研究者)對宗教了理解,仍以讀書為主,可先找「淨土宗o史」及相關的史籍、論文以細讀,概觀掌握了「(中國)淨土宗」在全體佛法及佛教史的定位;以此通觀之視野,再深入淨土「歷代祖師」的著作,從中了解淨土「教理、行門」的開展及演變,乃至於最後的歸結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終極實在/究竟實相)的不思議交流中,向我們揭示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Q: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以前我們不懂,也沒特別關心他,讓他接受特殊教育;因此,他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卻被學校與父母耽誤了! A: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也自己的業報與習
    敬覆O學者/入淨土門(象山慶’23.1.31) 知識分子(學術研究者)對宗教了理解,仍以讀書為主,可先找「淨土宗o史」及相關的史籍、論文以細讀,概觀掌握了「(中國)淨土宗」在全體佛法及佛教史的定位;以此通觀之視野,再深入淨土「歷代祖師」的著作,從中了解淨土「教理、行門」的開展及演變,乃至於最後的歸結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終極實在/究竟實相)的不思議交流中,向我們揭示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Q: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以前我們不懂,也沒特別關心他,讓他接受特殊教育;因此,他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卻被學校與父母耽誤了! A: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也自己的業報與習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1 下列選項,何者最適宜「醫界」使用? (A)   功著杏林 (B)利惠人群 (C)大業千秋 (D)福國利民(112-初) 答:(A) 解析:「杏林」用來指醫學界,所「功著杏林」、「杏林春暖」都可以使用在醫界,故(A)為正解。其餘選項皆不適用,(B)「利惠人群」用於商界題辭。(C)「大業千秋」意
    Thumbnail
    義雲高大師之佛法是不可思議!繼侯欲善教授結手印往生及劉惠秀女士生死自由說走就走、肉身坐化之後,余林彩春一度死而復生兩個月,並於九月底經義雲高大師以甚深精妙凈土之超渡法,臨終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原為基督徒的林夫余明章因而轉變信仰改信佛教,並帶領所有的女兒及兩名看護求見義雲高大師請求皈依並求得長壽法。
    Thumbnail
    念碩士真的對職場有幫助嗎?這是許多人在職涯規劃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碩士學位對於職涯發展上的影響,以及大部分的人在念碩士時會遇到的困難,並介紹美國新建築與設計學院(MCM)中文學程的獨特優勢,幫助你更輕鬆地完成碩士學位,爭取職場更大的機會
    Thumbnail
    不要相信建商買通的新聞說法,直接看房價指數 房地產業一直是媒體最大廣告買主,沒有媒體會得罪自己大客戶~所以房地產要嘛不是正在上漲,不然就是等等就要上漲~所以你要參考『房價指數』 有意思的是『房價指數』編列的機構,也是房仲或是財團,難道就可以相信嗎?…冤枉呀!看清楚,本蛙是要你「參考」而非「相信」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四章 第三節
    剛好跟朋友聊到,他說他很難相信,想問我是如何去相信,我想到在這個靈魂鍛練中,當我走在適合我的道路時,一切便會變得異常順利,我很難真的去證明真的有神在幫助我做這些事,一切的奇蹟的另外一面也可能是巧合,一切的安排的另外一面也可能是穿鑿附會,確實實不容易去「相信」。 我想孫老師有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認為
    Thumbnail
    故事調性很像日本的晨間劇,但是不用改編就已經比影視好看!我錯了,這麼晚才好好看完《來自清水的孩子》系列,這是「給OOOOOO的一封情書」程度的作品!
    Thumbnail
    生命總有可能性,但死亡重新劃開了兩人的界線。即使在關係上,甚至在一切可想像或還不敢想像的事態集合上,曾經迸出了萌芽的最後一吻和最後一問,「妳又怎麼知道我想要什麼?」他笑著反問,幽默、樂觀地,想竄出兩人間鐵壁的縫隙──但真的就是不夠。也真的,不夠,就是不能。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1 下列選項,何者最適宜「醫界」使用? (A)   功著杏林 (B)利惠人群 (C)大業千秋 (D)福國利民(112-初) 答:(A) 解析:「杏林」用來指醫學界,所「功著杏林」、「杏林春暖」都可以使用在醫界,故(A)為正解。其餘選項皆不適用,(B)「利惠人群」用於商界題辭。(C)「大業千秋」意
    Thumbnail
    義雲高大師之佛法是不可思議!繼侯欲善教授結手印往生及劉惠秀女士生死自由說走就走、肉身坐化之後,余林彩春一度死而復生兩個月,並於九月底經義雲高大師以甚深精妙凈土之超渡法,臨終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原為基督徒的林夫余明章因而轉變信仰改信佛教,並帶領所有的女兒及兩名看護求見義雲高大師請求皈依並求得長壽法。
    Thumbnail
    念碩士真的對職場有幫助嗎?這是許多人在職涯規劃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碩士學位對於職涯發展上的影響,以及大部分的人在念碩士時會遇到的困難,並介紹美國新建築與設計學院(MCM)中文學程的獨特優勢,幫助你更輕鬆地完成碩士學位,爭取職場更大的機會
    Thumbnail
    不要相信建商買通的新聞說法,直接看房價指數 房地產業一直是媒體最大廣告買主,沒有媒體會得罪自己大客戶~所以房地產要嘛不是正在上漲,不然就是等等就要上漲~所以你要參考『房價指數』 有意思的是『房價指數』編列的機構,也是房仲或是財團,難道就可以相信嗎?…冤枉呀!看清楚,本蛙是要你「參考」而非「相信」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四章 第三節
    剛好跟朋友聊到,他說他很難相信,想問我是如何去相信,我想到在這個靈魂鍛練中,當我走在適合我的道路時,一切便會變得異常順利,我很難真的去證明真的有神在幫助我做這些事,一切的奇蹟的另外一面也可能是巧合,一切的安排的另外一面也可能是穿鑿附會,確實實不容易去「相信」。 我想孫老師有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認為
    Thumbnail
    故事調性很像日本的晨間劇,但是不用改編就已經比影視好看!我錯了,這麼晚才好好看完《來自清水的孩子》系列,這是「給OOOOOO的一封情書」程度的作品!
    Thumbnail
    生命總有可能性,但死亡重新劃開了兩人的界線。即使在關係上,甚至在一切可想像或還不敢想像的事態集合上,曾經迸出了萌芽的最後一吻和最後一問,「妳又怎麼知道我想要什麼?」他笑著反問,幽默、樂觀地,想竄出兩人間鐵壁的縫隙──但真的就是不夠。也真的,不夠,就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