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晚上我參加了一場線上講座,是由台南荒野協會舉辦,名稱為「健康、幸福、零廢棄」。不知道是不是沒有廣為宣傳,還是大家已經對這種講題很無感,總之參加人數很少。但是我覺得講師講得很不錯,建議主辦單位可以錄影,讓更多人可以收看到。
在學校單位我們都有定期舉辦環境教育講座,但是我個人的觀察,如果沒有從個人行為出發,只有單方面的宣導,其實成效很有限。因此我聽完講座之後,有一些小小感觸,覺得可以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很多教科書業務人員來學校,走一圈辦公室,只要老師不在座位,那些業務就會放置一張名片,代表他有來過。因此我都會將名片集中,久而久之變成一疊,下場就是直接丟掉。不只是名片,書套、便利貼、光碟、補充資料等等,也是我桌上的常客,我其實都用不到,我都有跟業務說,請他們不要再拿這些給我。
但是業務可能忘記,或是這是他們規定,所以他們還是發給我。也許很多老師心裡會想,拿了用不到就丟掉,其實也沒差。我以前也這麼想,但是我想起我很久以前在書中看到的概念,便決定要改變這樣的想法。
書中大致的概念是,我們消費並索取一個免費塑膠袋,其實就是一種支持製造業者不斷生產塑膠袋的行為,也因為如此,塑膠袋就會大量產生。只有我們選擇重複使用,當塑膠袋用量減少,這種惡性循環才有機會改善。那個「免費塑膠袋」,大家可以套用各種物品,例如街上發送的衛生紙、宣傳用筆,或是各種物品。
我對書中的那段話印象很深,因為我重複看了很多次,才瞭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因為現實的社會是,雖然我們都知道,但是能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但因為我一直對「垃圾減量」很敏感,覺得如果不做點改變,我的內心會很糾結。於是今年初收到下學期備課用書,我立刻傳訊息通知業務們,請他們將書套領回,轉給有需要的老師。不僅如此,我還將一疊一疊的名片還給他們,請他們不要再發給我。而那些光碟片,資料在網路都可以下載,也請不要再給我光碟。
我不知道那些業務心裡的想法,但在他們領回書套和光碟、收到那疊發出去的名片時,應該知道我的決心,因為我在週五時,看到隔壁老師桌上有名片,但是我沒有。另外,有一個業務傳訊息跟我說,他知道我不需要便利貼,所以他沒有放在我桌上。
我想,雖然有點造成業務的麻煩,但是我心底的聲音一直告訴我,我必須這麼做,因為當大家都漠視這個議題時,政府單位再怎麼呼籲環境保育,效果都很有限。
每次講座都會看到很多驚悚的照片,那些驚人的垃圾量如何危害我們的生活,也知道用一次性容器會影響大家的健康。大家其實都知道嚴重性,但是能在生活中加強落實的,依舊非常非常少數。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生活太便利了!當我們無法忍受「稍微不便利」的生活,這些一次性的垃圾就會不斷增生。
而講座中出現的那些海廢照片、污染照片、垃圾成堆的照片,雖然看起來很可怕,但是觀看的人感受到的震撼還不夠大,因為生活的便利性,會讓他們忘記這些垃圾的可怕。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垃圾車收走了垃圾,我們就不管這些垃圾的去向了!但這些垃圾並沒有消失。
講座中有提到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大家都不希望將垃圾掩埋廠設在自己的家鄉,但是大家卻都不斷製造垃圾,大量的垃圾被製造出來,勢必要想辦法解決。大家都沒有意識到,其實那些垃圾處理的費用,也是一筆很高的花費。
而我們台灣的資源回收做得很好,但其實那些無法被回收的垃圾,或是處理可回收垃圾的費用,我們必須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去處理,並不是丟了,或是有做好資源回收,就沒事。
以往我們都會把「塑膠」當成萬惡淵藪,感覺只要塑膠製品就是不好的,但其實,塑膠本身無罪,是使用習慣必須改變,當我們再提提倡「零廢棄」的觀念時,並不是代表「不塑」,而是希望我們「源頭減廢」以及「重複利用」。
我先澄清,雖然我無法做到「絕對零廢棄」,但是我在生活中真的有把這件事情掛在心上,善用「拒絕不需要」和「物品再利用」的原則。就像我剛剛提到的那些業務名片、書套、光碟,當業務知道我們真的不需要,或是有一些東西可以重複使用,其實這一些物品就會被減少製造。
很多人一聽到「零廢棄」就會嗤之以鼻,覺得這是天方夜譚,或是覺得自己根本做不到,光是覺得要買東西要自備容器,就是一件麻煩事。但我的想法是,不要去全盤否定「零廢棄」,或是覺得不可能,既然真有實踐者,就代表這是可行之事。
我們也不見得一定要做到「徹底零廢棄」這麼高境界,但我們一定要有「零廢棄的心態」,在可以選擇「源頭減廢」和「重複使用」的情況時,可以站環境保育的立場設想,也許多了一點點的不方便,但是若能持續累積這樣的行為,累積的效應絕對很可觀,即便只是重複使用同一個塑膠袋100次,其實就減少製造100個塑膠垃圾,對地球也是一件好事。
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缺乏開始的勇氣與持續的決心。想要一個乾淨又健康的環境,我們的行為不是選擇將就,應該要選擇積極改變,目標才有機會成真,只有我們改變心態,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漸漸往目標邁進。
不要忘記,你的消費行為,就是代表你對那樣物品的支持,如果希望破壞環境的物品減少,就必須回頭檢視自己的行為。我們無法改變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但是透過自己的行為,可以散發微小的影響力,而長久下來影響力會累積和擴散,因此不要小看自己為地球環境所做的每一個小改變,至少我是這麼相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