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綺忻要跟大家分享的名人格言是:
最可厭的人,如果你細加研究,結果總發現他不過是個可憐人。──張愛玲
雖然只是寫篇文章,但我有著較真的性格,想確定這句話確實是出自張愛玲。我翻閱網路,發現這句話並不是出自張愛玲的作品,而是出自張愛玲與他的晚年好友之間的對話,後經張愛玲同意後,由晚年好友節錄出版維《張愛玲私語錄》,這過程實在有意思,讓我有想買來一閱了。
寫這篇文章時我其實有點私心,因為我還挺喜歡張愛玲這個作家的。雖然我是個不怎麼喜歡閱讀國文老師推薦的「傳統有名作家」的人,就是一個反骨心態吧!而且雖然我喜歡寫作,但在以前國文課的時候,作文成績卻不怎麼樣,大概是我天性自由,不喜歡寫「八股文體」,那就更覺得國文老師推薦的作家應該就都不怎麼樣了。
但是,在我去花蝶(聽過這間店的是不是也都有年紀了XD)租漫畫的時候,意外看到了張愛玲的最後一本小說,也是張愛玲的殘稿《小團圓》,因為上課時耳聞張愛玲生平,早就對張愛玲有些好奇的我,最後還是決定租借這本小說回家閱讀,不料卻深深墜入張愛玲編織的世界無法自拔,結果......閱讀到最後才發現那是殘稿,沒有結局的。
張愛玲也曾經說過:「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順便記錄這是出自《紅樓夢魘》),因為她十分熱愛紅樓夢到達癡迷的程度,對於曾雪芹以外的作者所寫的後續可以說是嗤之以鼻,最熱愛的文學作品卻沒有結局,那很難不讓人悵然若失了。張愛玲也讓我感受到了這樣的感覺,這巧合讓我覺得很有趣。
好了,來說說這句名言吧!綺忻個人非常認同這句話,怎麼會這麼說呢?
其實我很喜歡看案件類的Youtube影片,有些Youtuber會針對兇手的背景進行比較深度的刻畫,我時常覺得我不僅能同情受害者,也能在感性上同情兇手,並不是說兇手是對的,或者說可以原諒兇手,而是說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跟兇手擁有同樣的生活背景、同樣的家庭,遭受了同樣的遭遇,我是否能夠不做出錯事?我常常覺得我也很可能會做出錯事,因此我才為凶手感到惋惜。雖然兇手的確需要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但他又何嘗不是可憐人呢?
畢竟,人如果過得幸福,又怎麼會需要犯罪呢?
有錢的人,在情緒快崩潰之前,就會有夠多的家人跟朋友在身邊支持陪伴,若精神方面有問題,還可以求助專業醫療;擁有比較多人際關係、比較多愛的人,即使分手了,他的相對損失較小,還有好朋友陪他喝酒,還有家人可以陪他輪流過夜,他的痛苦不會那麼多。但是從小被家庭拋棄,因為原生家庭沒有教育而在學校也沒有交到朋友的人,一旦失去了戀愛關係,就很容易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而做出過激行為。
當然,我必須再強調一次,我無意為任何人開脫,但有時候我常常在想,如果在事情發生之前,我們更積極一點,幫助這些高風險的人群,不要讓「可憐人」變「可惡人」,那以各種層面上來說,社會上的「受害者」是不是都可以減少很多呢?
跟我熟悉的朋友,常常嗆我是生活在烏托邦裡,我想,我又烏托邦主義了吧!也許,我們就先從小動作做起,關心身邊朋友,少批評新聞中的兩造雙方,因為我們都不是當事人,很難知道我們評價的是否公正,這樣,或許可以減少所有人潛在的壓力,因為大家都有私事被曝光的可能性。
你對今天的名言有什麼想法呢?你認同可惡的人也是可憐人嗎?還是你跟綺忻一樣也欣賞張愛玲呢?快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