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伯特.海格斯壯出版日期:2017/06/07
ISBN:9789869451932
查理.蒙格是大名鼎鼎,波克夏.海瑟威的副董事長,也是華倫.巴菲特的重要合夥人。
這本書主要介紹查理.蒙格提出的概念-「多元思維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建議每個人,不論是不是投資人,應該要持續學習求知,累積知識。因為學校裡各領域的學科,其實很多道理都是相通,也都是更宏觀的知識體系一部份,將各學科的關鍵概念連結起來,可以得到更宏觀的視野,無論對投資還是人生的各方面判斷,都能有所助益。
書中章節分為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文學、數學及決策。
查理並不是要我們精通每個學科的內容,而是掌握關鍵知識,只需要了解真正的大概念即可,終身學習,來通往普世智慧的永恆路徑。
這本書的內容不易讀,但能了解後能打破原本心中一些固有思維,推薦對廣泛知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物理學
上至宇宙天體的運作,下至肉眼看不到的原子粒子,都是以物理學做為基礎。書中從萬有引力開頭,說明物理學裡「均衡」的狀態,帶到萬物間自然的「均衡」概念,均衡的狀態是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看不見的手會自然的維持平衡。但傳統的學科顯然無法解釋許多現象,開始出現了不同的簡單系統及複雜適應系統,但這些也無法給予人們完整答案,一但證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人們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如果傳統世界觀不足,將如何持續演進呢?
生物學
這章只提到一個核心概念-演化,介紹達爾文發現演化的過程。「自然界沒有大躍進」,藉此,熊彼得提出動態經濟,由三大基本元素構成:創新、企業家精神、信貸。他認為均衡狀態的追求本身就是適應的過程,創新者就是不斷改變的行動者,所有改變都來自創新。物理學追求實驗結果,但生物學經濟學卻一直在改變,演化不曾停止,而「演化」概念也影響了其它學科的進行。
社會學
社會學研究的是人如何在社會中行動,如何形成集體,如何在集體中自我組織和互動,並從中期望了解集體行為。市場中所有參與者視為一個集體,如果不能了解集體行為,就無法完全了解市場和經濟體系的表現。
社會學涵蓋了經濟學、政治學與人類學,近期又演化出社會心理學和社會生物學,這都是受達爾文的演化論影響。不管是何領域,都是不同平台讓人站在上面思考更宏觀的問題。
蟻群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群體行為,螞蟻搜尋食物,確定食物跟蟻窩的最短距離後,會在路上留下費洛蒙,讓其它螞蟻可以沿同一條路走,也告訴其它螞蟻新食物的地點。這是說,剛開始螞蟻的行動是一種隨機的行為,然後發現食物後,展現的是解決問題的集體方案。
學者藉此做了個實驗,他建置一個迷宮,有無數路徑,受測者靠直覺達到目標。在第一階段平均需要34.3步走出迷宮,第二階段則需12.8步。然後他把所有個體解決方法結合起來,來找出集體的解決方法,發現只要納入最少五位,得到的解決方法優於每個個體平均,結合二十位左右,就能找到最短路徑。
實驗指向多樣性的重要,如果系統中只有表現優異的個體,集體的方案品質反而下降,面對結構的非預期變化,多樣性的集體比較有適應能力。放置股市中,股市由多樣化智力從高到低組成,比單純精明行動的人組成來得穩健。
像這類以千千萬萬個交互作用組成的大型複雜系統,不僅會因為單一災難性事件崩潰,也有可能因一系列小規模事件的連鎖效應瓦解。巴克用沙堆作為自我臨界性的概念,想像一個裝置讓沙一粒粒地落下,慢慢會形成小沙堆,越積越高後,無法再升高,這時沙子開始滑落速度相當於裝置落下沙子的速度。當系統達到高度的極限時,就不再穩定。
維加在1688年寫了第一本有關股市的書,裡面提到四大交易原則,至今仍頗為適用:
- 不對任何人做出買賣股票的建議。
- 收取眼前獲利,不為錯過的利潤懊悔。
- 交益的利益是寶藏,有時是紅寶石,有時是煤炭,再成為鑽石。有時是晨露,有時是淚水。
- 想要勝出必須要有耐性,也要有錢,因為市場總是在波動。
心理學
「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心理帳戶」、「過度自信理論」、「過度反應理論」、「損失規避」等用語皆來自於心理學的洞見。行為心理學是近來熱門的研究項目,由於大多數人根深蒂固的投機傾向或賭性,受制於希望、恐懼與貪婪之中,因此股價大部份的時候都受到不合理且過度波動影響。
學者調查了近年的交易,發現兩個傾向:
(一)投資者買進的股票始終落後於市場。
(二)賣出的股票往往優於市場。
再深入研究後發現,頻繁交易者的績效最差,不常交易者反而得到更高報酬。而現今網路帶來的迅速資訊,讓投資者輕易能找到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直覺,因此對自己挑選的股票過度自信。資訊超載可能導致知識錯覺。有了網路,投資者可隨時查看股票價格,依據「短視損失規避」概念,多次查看將帶來最恐怖的績效。
哲學
哲學在所有領域中,是最容易也是最困難的,最容易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都處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最困難則是因為需要思考。跟科學不一樣,哲學沒有絕對答案,哲學帶有個體性與獨特性,只有親身探討的人才能體會到。
哲學分為三個範圍。
- 面向世界總體本質的批判性思考,亦稱為「形上學」。是超越形體的,如「上帝」和「來生」。
- 第二個領域主要探索「美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研究的是對美的想像會影響我們對事物判斷的好壞;倫理學則是探討是非,何謂道德,何謂邪惡;政治學則包括社會的組織形式、需要的法律,及人與社會組織的連結。
- 第三個領域則是認識論,對「思考」進行思考。
一但踏入哲學的領域,會發現自己漸漸有批判性的思考,也能用不同角度和方法進行判斷,有了持續開放的思維,能應對各種狀況和想法,也就能堅定地走上正確態度。
文學
本章提到聖約翰學院的教育方式,在週五晚上其它學校的派對時間,學院全體師生會一起聽一場演講,演講主題五花八門,結束後有半小時的提問時間,培養學生持續接觸陌生題材的習慣,然後提升公開發言的技巧。
學院並在四年教育中安排古典文學名著課程,學習聆聽他人的想法,然後以謙恭的態度而非咄咄逼人的方式講解自己的看法,確保溝通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如何閱讀」的方法,因為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主要有四個步驟:
- 這本書整體在說什麼?
- 這本書詳細描述的是哪些內容?
- 這本書寫的是否真實?全部真實還是部分真實?
- 這本書與我何干?
這套方法適用於任何書,為論虛構、非虛構、增加知識或是追求娛樂。作者建議先看序文,接著目錄,然後一次系統性的略讀,大概以半小時至一小時為上限。確認了內容,也就知道是否有必要花時間閱讀。
下一個階段就是分析式閱讀,了解這本書處理的課題、檢視特定觀點、總結觀點是否有說服力。依照自己的經驗,看看作者的論點是否說服了你還是欠缺邏輯,就此,很可能發現自己的分析能力大有進步。我們是確認書中所言是否屬實,而不是要求內容符合自己原有想法。
「進入之前,先放下你的意見。如果你拒絕聆聽書中所說的,你就不可能理解它。」
查理這麼說:「與其坐著空想,不如從他人的體悟中吸取精華。如果你像達爾文那樣,帶著執著的好奇心,一步一步走下去,你將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困難。你會大為驚嘆,原來可以在其中得到這麼大的好處。不去取這些基本的普世智慧,真是一大錯誤。如果你行動了,你的生命將會更富裕-不僅是金錢的富足,更是人生各方面的財富。」
數學
本章節提到數學裡重要的「機率論」,計算博奕遊戲中的機率。托馬斯.貝葉斯提出的貝氏定理指出,「我們根據客觀訊息來修改意見:原初信念 + 新的客觀資料 = 改善後的新信念。」這是否相近於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
班傑明.葛拉漢著作中引用一段話:「現在已然衰朽者,將來可能重放異彩。現在備受青睞者,將來可能日漸衰朽。」統計學上有一個「趨均值回歸」概念,在市場中,貪婪會把股價推高而越來越偏離內在價值,恐懼則會把股價往下推離內在價值,直到均值回歸開始作用。在一個高度變動的市場中,平均值本身不一定穩固不變,昨日的常態不是明日的常態,平均值可能早已轉移到新的位置。
決策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個人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 快速而聯想式的「系統一」,是直覺性的思維,無意識、快速、不費力,且不受控制。
- 慢速而依循規則的「系統二」,是受控制、慢速,需要專注投入心力的。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系統二有強大能力,事實上我們常依據系統一來活動。直覺並非不重要,若是「所處的環境具備相當程度的規律性可供預測」且「有機會透過長時間的練習來掌握當中的規律性」,在易於辨識因果的線性系統中,直覺可以發揮良好的作用。但在非線性如股票、經濟環境裡,直覺的部份比較無法發揮作用。
本書最主要的書寫目的也在於此:改善系統二思維的資源條件,也就是累積深化與廣化的知識訊息。
如何思考,比思考什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