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後,我們又見面了。
一見面,他迫不及待的就說:我覺得你上次說的不對。
我:怎麼說?
他:佛菩薩、神明啊,應該都是很慈悲的。
我點點頭說:不是應該,是真的很慈悲。
他:那為什麼你上次會扯到因果、善業、惡業啦!
那不就是說,其實佛菩薩其實只是遵照這個原則,祂們根本就沒幫我們啊?哪裡慈悲了?
我笑了出來,說:其實,因果本身就是慈悲。
他楞了一下。
他:照你所說的因果,做了惡業,就要受惡報,神明佛菩薩也幫不了忙,這算是什麼慈悲?
我:你會這麼認為,是因為,我们都習慣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事情的好與壞。
感受,往往會蒙蔽我們的理性,左右我們要選擇接受什麼,跟不接受什麼。
他:這有什麼關係?
我:你小時候有沒有做錯事?
他:當然有,我可皮了!
我:有沒有被長輩教訓過?
他:多了!我跟你說.....
我:你覺得當你做錯事時,長輩教訓你,是因為什麼?
他:呃...怕我犯了更大的錯。
我:所以,長輩教訓你,是因為關心你。這點你可以接受吧?
他不說話。
我:你有小孩吧?
他:有。
我:你有打過小孩嗎?
他:很少,大多是用說的。
我:不管是打、還是用說的,你的出發點是什麼?
他:希望他變的更好,別犯下更大的錯。
我:所以囉!照你這麼說,你是不是誤會了神明與佛菩薩了。
他:我.....
我:其實,慈悲,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我们總以為,當我们遇到困難時,佛菩薩神明啊都應該要幫我们。
他:難道不是嗎?
我:為什麼你有困難時,佛菩薩神明一定要幫你?
你看到別人有困難時,你會去幫助別人嗎?
他:有時候會啊!
我:有時候會,所以有時候不會,對嗎?
他:有時候幫不上忙,或者不知道怎麼幫,或者需要他自己改變才有用的,我要怎麼幫?
我:你自己重複聽一下自己說的話,答案已經在裡面了。
他:可是,我们是人,能力有限,佛菩薩神明法力無邊,自然不一樣。
我:如你自己說出來的解釋,如果你遭遇的困難,需要你自己改變才有用,那佛菩薩要怎麼幫?
他無語。
我:慈悲的意思是說:引導眾生具足喜悅的因,然後得到喜悅的果;引導眾生遠離煩惱痛苦的因,與避免得到煩惱痛苦的果。
並不是拿掉我们應該面對的惡果,或是直接送我們想要的願望。
佛菩薩不是隨便伸出手的,祂們會審慎考慮,真正對我们有幫助的是什麼?引導我们走上正確的道路,而不是滿足我们種種的需求。
佛菩薩的慈悲,在於引導我们瞭解,如何具足喜悅的因,自然避免煩惱的痛苦。而不是跟祂們求什麼,就給我们什麼。
很多時候,我们以為佛菩薩沒幫我们,事實上,祂們已經在幫我们了,只是我们沒發覺,或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忽略了。
你的小孩跟你要什麼,你都會給他嗎?
他:不一定。
我:為什麼?
他:有時候他不一定真的需要;有時候他擁有不一定會比較好;有時候他真正需要的,或對他有幫助的,其實是其他東西。
我:這就對了,其實你都知道。
就像我上次說的:容易理解,但不容易接受。
他緩緩點了頭。
我繼續說:
學習佛法的好處,在於引導我们正確的思維方式與方向,並提供我们實際練習的種種方法,而不是直接給我们想要的結果。
因果的原則,重點在於「因」,因為沒有起這個因,自然不會有這個果。
有一句話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讓自己將來的命運,能開源節流的密碼。
他:密碼?
我:如果希望生活煩惱痛苦的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密碼。
如果想要往更深的領域練習,那「自淨其意」就是不可少的練習。
他靜靜的聽著。
我接著說:有一句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就是說明的不同程度的角色,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
我們是人,總是肆意妄為,然後才來害怕未來會讓我们不舒服的惡果;佛菩薩則是「超前部署」,避免造了錯誤的因,所以在起心動念與行為上,異常小心與謹慎。
因為有了因,果就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
這就是因果的大原則。
但是從這裡,我们也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命運,與改變命運的契機。
這樣的說明,清楚嗎?
他:輪廓有了,還需要想一想。
我:不急,我知道你還有很多疑問。
先喝口水,我们再繼續。
待續............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