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
今天考了兩科,很幸運都沒有刁難的題目,過程也很順利。傍晚在自習室讀之後要考的內容,一直讀到晚上。
延續昨天的話題作補充和整理
認知到對話的模式,好像就可以想像得到別人開口後要說什麼。因為大家的人格和身分標籤很清楚明白,已經退休的阿伯、大學教授、同系的同學,都能夠想像他們說話的方式與話題;個性熱情、古怪、或殷切,就像小說角色一樣,能像作家或編劇寫出對話。所以跟別人聊天時很容易感到無趣、感到膩,沒有一句話一模一樣,卻不斷重複著相同的劇本。並不是他人像遊戲NPC,而是雙方的互動設定選項有限吧。
日常生活中就只是交換一些瑣事訊息,什麼時候人們才會跳脫身分角色的台詞限制,講出真正心靈交流的言詞?感覺只會發生在電影漫畫中,兩人在昏暗藍調的港口、在陽光明媚的眾山頂(陽光普照?)、在公園的台階上,突然互相坦白爆炸性消息,然後哭著擁抱,或一起望向遠方,讓那些話在心中消化,之類的。這樣相比,感覺反而是平常的大家在演戲,而只有電影角色真正活著一樣。或者是我搞反了(生活經驗貧乏?),不過也沒什麼,我的價值觀好像本來就亂七八糟的。以後可以再詳細寫生活中的假戲還有混亂的價值觀。
問題是團體是因為信念相同形成還是只是想要被人群環繞?想要有團結感也是種共通的信念吧。人際關係建立在利益互惠,不管什麼利益都能形成團體,所以選擇團體的標準在於其交換著什麼利益。即使只是膚淺的理由相聚,也體現了人的各種面向,有點把視角拉太遠了。 以上連到我的道德潔癖,生活中比起認領受害者角色,我可能更常認領糾察隊角色(那種沒人在乎,戲份只有獨自對著自己生氣、對著鏡頭當丑角的角色)。國中時仗著聰明的人設,總是不停糾正他人的發音錯誤,可能只是在模仿國文老師、或加強印象應付考試?總之似是一個個性的開端。看不慣任何違反社會規範的人,除了亂丟垃圾、插隊等沒公德心的行為,還管到身體及精神的人我界線、言語及姿態是否優雅有度,最重要的是有沒有為他人著想的心。平常總是用以上規矩鞭策自己,看到他人不遵守就會心理不平衡,很容易因此討厭各種陌生人。關於道德潔癖感覺可以之後再深入寫。
目前討論的疏離原因列舉:
1.不覺得人際關係有趣(沒有遇到相同興趣的人)
2.不擅長或因挫折而逃避
3.價值觀不同
4.自己獨自一人不用在意他人想法,很自在
其實最後一點占最多吧,結果我卻沒有討論到。發現寫作的習慣:文章不自覺偏向批判和評論。不知道這個習慣哪裡來的,可能是人類的慣性?喜歡抱怨環境。也有可能是之前高中的週記養成,對不滿的事有很多話要說,很多不同方向的聯想翩翩。但其實美好的事也很多,我也可以寫得很深刻詳細的,平常思考的慣性真的要改。以後多寫些美好的事物當培養心靈吧。
他們設計飲水機時加了一個功能,一個能讓服務人員操作機台顯示故障與否的隱藏按鈕。顯示故障後迅速地貼上告示、又迅速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