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端詳俄國末代皇后 Alexandra 在被殺害前幾年所拍的照片,總是無限感慨。尤其有一張是她與四名如花似玉的女兒的合照,那是拍攝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年(圖一)。她當年才四十一歲,可是從照片上看起來猶如五十幾歲。接下來到一九一八年遭殺害為止,生前最後幾張照片上的她,快速衰老的程度超乎想像。可見在她生命中最後幾年是如何在病痛與恐懼不安的交錯中渡過。其實她當年曾被外祖母,也就是大英帝國的 Victoria 女王,稱讚是眾多孫女中長得最俊美的。
圖一:Alexandra 與四名如花似玉的女兒合照, 攝於1913年美麗遺傳自外祖父
美麗遺傳自外祖父
她的外祖父 Albert 親王也是看起來未老先衰。他過世時才四十一歲,但從他三十幾歲到最後過世前的照片,衰老的臉龐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多了一、二十歲。Victoria 女王經由她的舅母、比利時王后 Louise 的介紹,結識了畫家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他們夫妻倆委託他繪製家族肖像與公開用的正式畫像,多達一百多幅。其中有一幅是 Albert 親王最經典的肖像畫(圖二)。二十出頭的他,俊俏的臉龐,英姿勃發之氣勢,不難想像當年的 Victoria 是如何按捺不住矜持主動向他求婚的。
圖二:Albert 親王的肖像畫, Winterhalter 於1842年繪製
Alexandra 的美麗想必遺傳自她的外祖父,但也遺傳了血友病的基因,因為Albert 與 Victoria 是近親結婚,Albert 的父親與 Victoria 的母親是親兄妹。再加上 George III 晚年發瘋,可能是他所罹患的紫質症所致。由此可見,Alexandra 從小精神狀況不是很穩定,也可能來自外曾曾組父的遺傳。其實她的母親 Alice 也是九個兄弟姐妹中,個性最敏感纖細的。她的早逝,更促使Alexandra 的個性內向害羞,不善交際。尤其她的美麗掩飾了她自少女時代就虛弱多病的體質,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內。
在嫁進帝俄皇室之前,俄國民眾對她毫無所知。更早之前,皇后 Maria 是堅決反對自己的兒子 Nicholas 娶她,惟恐她是血友病的帶原者,因為她的三姐 Irene 生的兩個兒子都罹患血友病[1]。而且她還有一個三歲就夭折的哥哥就是死於該疾病。但是 Nicholas 還是抵擋不住 Alexandra 的美麗。早在一八九〇年,Victoria 女王發現他們倆相愛時,就有不詳的預感:俄國這個充滿腐敗的帝國遲早會出事,走向悲劇,於是有意湊合她與長孫 Albert Victor。身為大英帝國第二順位的繼承人,也確實暗戀著表妹,但始終不敵來自俄羅斯的競爭對手,更遭受她的強烈意志所拒。尤其他當時正深陷同性戀的醜聞,急需一位門當戶對的婚配對象。在十九世紀的保守社會氛圍中,男人私底下若是花花公子,是可以被接受的。當時無論是王公貴族、上流社會,還是中產階級,得到梅毒的男人比比皆是。但是一旦被影射有同性戀之虞,可就萬劫不復。Oscar Wilde 就是一個悲慘的例子。當紅的文學大才子經歷判刑與坐牢,最後遠走他鄉,命運飽受折磨而殞落。
終於有一位遠房的表妹 Mary 雀屏中選,是 George III 的外曾孫女。當時他們家道中落,幾近破產。Mary 的出線來得正是時候。她不但解除了 Albert Victor的危機,也重振家族,更是命運註定要當英國王后。他們倆訂婚後不久,Albert Victor 因病過世,順勢嫁給第三順位繼承人,也就是日後的 George V。她的後代延續至今,她的命可要比 Alexandra 好太多了。
Victoria 女王對於這位格外喜愛的外孫女確實有私心,希望她有朝一日成為英國王后。可惜阻止她嫁入俄國皇室的所有努力為時已晚,而且推薦的人選沒有一個比得上 Nicholas,因為他是一個日後要統治龐大專制帝國的繼承人。在家族被暱稱「陽光」(Sunny) 的 Alexandra,因為母親過世之前,她總是笑咪咪,露出臉頰上深深的酒窩。很諷刺的是,她終其一生,陽光一點也不燦爛。
是跟著愛情走 還是野心作祟
Alexandra 的母親嫁到 Hesse 公國後,深愛英國文化的她不僅把家中裝潢打造成英國風,還特別從英國聘請家庭教師來教育她的小孩,也灌輸與啟發了他們對政治的興趣,Alexandra 尤其深受影響。雖然 Alexandra 與 Nicholas 之間十年的愛情長跑,表面上在歐洲各國皇室婚配中令人值得稱許。Alexandra 有著強烈的權力野心與欲望,才是她決定自己婚姻所考量的最重要因素。她的後半生將如何為了擁抱權力逐漸被腐蝕而付出代價。
一八八四年 Alexandra 跟隨著要嫁給 Nicholas 叔叔的姐姐 Elisabeth,第一次來到了俄羅斯。當下她開了眼界,見識到俄羅斯大帝國的氣勢。那時她年僅十二歲,就已經緊緊套牢大她四歲的 Nicholas 的心了。前面提到 Nicholas的母親堅決反對他們倆的結合。而父親 Alexander III 為了使長子忘記這位德國小公主,特別為他安排一位妙齡的芭蕾舞女伶作伴。青澀的 Nicholas 倒是動了真情,與她同居一段時間。只是這段甜蜜的小日子還是無法讓他完全忘卻美麗的表妹。
時間到了一八九四年的四月,一場婚禮將他倆的命運終於緊緊繫在一起了。她的兄長 Ernst Ludwig 要娶表妹 Victoria Melita,也就是 Victoria 女王的次子Alfred 的女兒,這可是大家長老祖母亟力撮合的婚姻,更是親自到場。這場婚禮冠蓋雲集,歐洲各地重量級的皇室成員幾乎都來了。Nicholas 代表帝俄皇室也來到德國參加婚宴,因為新娘的母親正是他的姑媽[2]。身為繼承人的 Ernst Ludwig 終於有了女主人,Alexandra 不免有些失落感,即將要告別過去兩年扮演 Hesse 公國的女主人地位(前兩年父親過世,前面三位姊姊都已嫁出去了)。多年來的矜持與抗拒,婚姻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剛好在這內心空虛慌張之際,Nicholas 適時趁虛而入了。
前面提到 Alexandra 的二姐 Elisabeth 早在十年前嫁到俄國,夫婿正是Nicholas 的叔叔 Sergei Alexandrovich 大公。這段婚姻也同樣飽受 Victoria女王的反對,況且在他的軍旅生涯,同性戀傳言沸沸揚揚,知情人士無人不曉。自她嫁到俄國,背地裡對抗著外祖母,鼓勵小妹也嫁到俄國與她做伴。尤其德皇Wilhelm II 也參一腳,希望透過這場聯姻加強德國與俄國之間的聯盟。只是當時沒預料到,這錯綜複雜的親屬關係反而促使日後的國際情勢發展更加惡化。
其實 Alexandra 內心最艱熬的還是宗教問題。根據俄國律法,身為沙皇的配偶,宗教信仰務必是東正教。兩年前 Alexandra 才在父親垂死的病榻前信誓旦旦,絕不改信。如今 Nicholas 幾度當面殷切的求婚,一切都拋諸腦後了。
致命遺傳基因 加速帝國毀滅
儘管經歷了十年雙方家庭的層層阻礙與強烈反對,還是終於修成正果。然而命運再度與她作對。自嫁入俄國皇室,從一八九五到一九〇一年之間連生了四個女兒。原本帝俄是可以由女性繼位的,如同英國。然而 PauI I 廢除了女性的繼承權,因為他強烈懷疑自己的母親 Catherine II, the Great 謀殺了父親。其實Alexandra 在懷第四胎時,Nicholas 突然生了一場大病,因此在他痊癒後打算將長女 Olga 擬為繼承人而進行修法,不料遭到妻子的強烈反對。Alexandra 不甘心她那未出生的兒子被剝奪繼承權,深怕她日後的地位將會遠離宮迋的權力中心。我不禁感慨如果 Alexandra 只生女兒,不積極涉政,她的命運、全家的性命,甚至整個帝國,或許不至於走到如此淒慘的地步。只因為她一個如此執著要命的念頭。
[1] Irene (1866-1953) 的夫婿是德皇 Wilhelm II 的弟弟 Heinrich (1862-1929),他們的長子Waldemar (1889-1945) 與三子 Heinrich (1900-1904) 都罹患此遺傳疾病。
[2] Alfred 的夫人Maria Alexandrovna 是 Alexander II 的女兒,也就是Nicholas的父親 Alexander III的妹妹。
為了求得一子,夫妻倆開啟了求神拜鬼,旁門左道之路,竟相信一位來自法國沒有執照的蒙古大夫 Philippe,不但搞壞身體,更釀出醜聞。三年後終於生出兒子了,命名為 Alexei。但她的真正苦難從此開始,Alexei 幾乎在出生後,就被診斷出罹患了血友病,因為臍帶剪除後仍血流不止。Nicholas II 與 Alexandra 決定將之保密,僅少數皇室成員得知。Alexei 的誕生不但無法為當時正在開打的日俄戰爭帶來一絲幸運,更提早為這個帝國敲了喪鐘,Romanovs 長達三百年的統治已走到盡頭了。
Nicholas II 雖然個性溫和,是個顧家的好男人,但缺乏堅定的意志力,一輩子優柔寡斷,是個徹底不適任的帝王。俄國皇室傳統不重視人文教育,他從小到生命最後的日記,內容空洞,乏善可陳。不難發現他頭腦簡單,智慧有限,不足以應付複雜的國內外事務。再加上從小備受保護,生活在深宮中,與人民隔絕的生活環境,使他完全不知民間疾苦。他的統治期間一再無視於革命的反動勢力、人民的聲音與訴求,更不願意放下權力交付國會,恣意在國會與大臣之間挑撥離間。這背後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 Alexandra 絕對不會接受,留給她兒子會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度的國家。當她有了兒子以後,她不再是一個甘於過著家庭生活的慈母。為了穩定她兒子隨時病危的小命,幾乎到了不折手段的瘋狂地步。她可以從一個相對理性的路德教派信徒變成東正教的狂熱者(雖然在嫁入俄國皇室之際被迫改信,但在心理層面要完全翻轉,恐怕不是一時一刻能做得到)。精神隨時處在緊繃狀態,偏頭痛、坐骨神經痛更加嚴重。血友病是不治之症,正統醫學都束手無策。她再度毫無懷疑地相信一位不學無術的妖僧 Rasputin。說也奇怪,他竟有特殊魔力總在危機時刻安定小王子的情緒,使之不再發燒,穩定病情。不知情的外人甚至懷疑皇后是否與此人有不當的關係。Nicholas II 內心再明白不過,小兒子其實活不了幾年,這也正是 Alexandra 的心病。自從生下他,沒有一天不在擔心憂愁下渡過。面容從少婦急速憔悴成老婦模樣。她何嘗不想再生個健康兒子,但如此身心俱疲蹂躪下,終究事與願違。
英年早逝 壯志未酬
話說她的外祖父 Albert 其實一開始就被他的叔叔、比利時國王 Leopold I,刻意栽培為 Victoria 的夫婿。博學多聞的 Albert 自踏進英國領土迎娶 Victoria 第一天起,就不打算扮演花瓶般的親王,僅僅是傳宗接代的角色。雖然他無實權參與國政,但在其他公共社會、教育事務找到他可發揮所長的領域。尤其致力於世界博覽會的籌備。他對於自己的母國有更大的願景。當時的德國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是一團大小公國散落在說德文的土地上。Albert 期望子女們能嫁娶日爾曼的王宮貴族,間而影響他們的政治制度走向君主立憲。尤其更期待普魯士能扮演領頭羊,日後統一個自由政體的帝國。Albert 與 Victoria 萬萬沒想到他倆近親的結合所帶來的遺傳疾病反而帶給他們的後輩子孫更多的不幸與悲劇。他們最小的兒子 Leopold 本身就罹患了血友病。可是以當時的醫學水平,還無從得知這是怎樣的疾病。所以 Albert 親王至死前都不清楚自己的兒子究竟得了什麼病。更遺憾的是,他的早逝使他的心願早夭。如果他能長壽如 Victoria 女王,歐洲的局勢絕對可以避免許多戰亂。就連當時剛上任的普魯士國王 Wilhelm I 都要敬畏他三分。可惜他的長女 Victoria 嫁入普魯士皇室後沒多久,少了父親的庇佑,根本不是老謀深算的 Bismarck 的對手。否則很難想像理念完全與 Albert 親王南轅北轍的 Bismarck,雙方會磨擦出怎樣的政治衝突,或者更大膽的說,根本輪不到 Bismarck 會有冒出頭的一天。
不肖子孫 自相殘殺
此外他的子孫是一代不如一代。長子 Edward VII 是個典型的玩絝子弟,更是個無能的國王。他的外長孫德皇 Wilhelm II 更是浮誇又好大喜功,精神狀況經常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後人猜測他的精神不穩定也可能遺傳了精神上的疾病,或者肇因於他母親 Victoria 生他時的難產。當時醫生幾乎要放棄拯救母子倆之際,用鉗子過度用力將 Wilhelm 夾出時,誤傷到他的腦部與肩膀。從此 Wilhelm 的左臂萎縮無力,間而影響日常活動與正規學習。他的自卑加深了成長過程的傲慢。當年 Albert 親王用心良苦將長女嫁給普魯士的皇太子,就是期望有朝一日將民主風潮帶進日爾曼。可惜與他理念相通的女婿 Friedrich III 繼位不足百日而病逝,讓 Wilhelm 在不到三十歲即繼位登基。此後與英國之間的衝突不時擦槍走火,幾度推向戰爭的邊緣。這兩國的皇室家族成員彼此通婚交錯之深,仍無法為和平帶來一絲貢獻,反而更加深彼此間的競爭與憎惡。
自 Wilhelm II 逼退 Bismarck 以後就急於擴張領土,尤其是海外的殖民地,卻經常受到大英帝國的阻礙。因為後者不能容忍世界上有任何超越英國的帝國存在。正如今日的美國。Edward VII 駕崩後,George V 繼位,英德兩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George V 是個孤僻內向又沒有定見的人,從小缺乏良好的帝王教育,只是弱智兄長的陪讀與作伴,連自己妻子也是兄長的未婚妻,猶如他的先祖Henry VIII 的翻版。由於長年隨著艦艇在國外漂流,內心總是充滿不安全感,與父母關係不甚親密,甚至憎恨父親在巴黎的風流韻事。對於民間疾苦更是無動於衷。英國在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間面臨工人罷工、社會失序暴動,再加上愛爾蘭要求自治等的嚴峻考驗。他最終在乎的還是自己在國內的地位是否穩固。尤其打從心理頭就不喜歡 Wilhelm II,對於兩國間長久齟齬也無意透過私人關係修好。說來諷刺,George V 與 Nicholas II 身上流著濃濃的日耳曼血脈,兩人卻是以反德而湊在一起,但也非同心同德。Nicholas II 被迫退位後,一家人歷經苦難,一路顛沛輾轉到 Ekaterinburg,終究得不到 George V 的營救。因為將不受自己人民支持的皇室送到國內,難免引發自己的國民仿傚,惟恐自己的王位不保。他們倆的母親是親姐妹的丹麥公主,兩個人長像極相似 (圖三),內心卻很遙遠。George V 為了自己的王位,絲毫不顧都是自己親表弟與表妹的死活。他的為人沒有祖母來得心胸寬大。
圖三:Nicholas II (左邊),Georve V (右邊), 表兄弟倆的長像極相似, 1913. The Royal Collection Trust
母儀天下 伉儷同心
Victoria 女王在任內曾幫助兩位法國國王。首先是一八四八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後,協助 Louis-Philippe I 逃亡到英國。他的三名子女分別嫁娶 Victoria 女王與 Albert 親王的 Saxe-Coburg-Gotha 家族成員。前面提到她的舅母、比利時王后 Louise 正是他的女兒。如此緊密的親屬關係,我們可以理解 Victoria 女王的用心。
同時我們可別忘了一八四八年之前幾年的歐洲面臨怎樣的動亂局勢,一場場革命浪潮欲推翻專制的君主。當時受英國統治的愛爾蘭也效法搞暴動與革命尋求自治,卻因自一八四五年起的大饑荒,人囗大量死亡與移民,尋求自治與廢止「合併法」終告失敗。可見她當時所面臨的外交局勢與困境並不亞於六十幾年後孫子輩所面對的。時任的首相 Sir Robert Peel 長久以來打算取消穀物法 (Corn Laws) 卻遭到同黨與閣員的激烈反對,甚至被視為叛徒,原因是他們身為大地主,一旦開放穀物進口或降低關稅,他們的利潤勢必遭受減損。最要命的是,英國對於愛爾蘭一向有著根深蒂固的輕蔑,對於低下階層的死活更是毫無憐憫之心。一向與 Sir Peel 義氣相投的 Albert 親王全力支持他的立場,甚至親臨議會現場,聆聽他為廢除穀物法長達三小時的演講。傳統上王室對黨派的態度應該表現超然,不能有任何偏頗,顯然 Albert 親王犯了錯誤的示範。幸而歷經了兩個月的辯論,穀物法終於通過廢除。這也說明當時皇室的態度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環伺當時歐洲各國,幾乎很難找得出和 Victoria 女王與其夫婿 Albert 親王沒有親屬關係的皇室家族。也因此 Victoria 女王向來將外交事務當作家務事的延伸。Albert親王更得以運用這層關係以非正式外交手腕插手國際事務。其實他的出生背景令他初到英國備加受挫。自 Hanover 王朝建立以來,每一任王后皆來自於日耳曼各公國,英國的國會與貴族皆無異議,可是輪到 Victoria 女王要嫁給同樣背景的夫婿,英國人似乎一時無法適應了。這不免令人想起四百多年前Elizabeth I 所面臨的同樣困境。她當年剛登基的英國充滿內憂外患,不論挑選出身自國內的貴族或者來自國外的王子,都無法擺平各山頭的角力或平衡國際衝突,於是時間一再蹉跎,終究錯過了適合生育的年齡。
英國一開始惟恐少不經事的 Victoria下放權力給夫婿,使 Albert 成為實際的統治者。然而英國畢竟是君主立憲體制,英國的國會與貴族終究是杞人憂天。況且他們逐漸發現 Albert 親王過人的智慧與博學多聞,還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與勤奮堅毅的個性,不要說前任幾位君王,那些養尊處優的王子都不見得具有這些優點之一二。隨著 Victoria 女王不斷的懷孕生子,國事逐漸交由 Albert 親王處理,「攝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一八五○年後 Louis-Philippe 在英國含恨而死。而法國的第二共和產生,居然是始於 Louis Napoleon Bonaparte,他正是三十幾年前英國最慘痛的敵人Napoleon I 的侄子。經歷多年流亡生活,回國後以74%得票率取得政權當上總統。緊接著透過一場不流血政變,他竟然稱帝了,成為 Napoleon III。但接下來的克里米亞戰爭迫使英國不得不與昔日敵人的後代結盟。Albert 親王還特別親自前往法國一趟面見 Napoleon III,促成在戰爭期間雙方國事互訪。
時間又過了二十幾年後,法蘭西第二帝國因被普魯士戰敗而覆滅,Victoria 女王又收留了Napoleon III 一家人。如此對照之下,自 Victoria 女王於一九〇一年駕崩後,再也不見如此有包容的英國皇室了。
到了他們的子孫輩,顯然皆缺乏沈著泠靜的個性,個人的算計私心凌架國家利弊得失與人民性命財產,行事作為完全與他們的祖父母背道而馳。
殘破帝國 壽終正寢
日俄戰爭一役,若不是英國從中作梗,俄羅斯或許不會如此慘敗。英國根本不希望俄羅斯在遠東得到更多的領地與控制權。一九○四年九月,由於俄羅斯在旅順海陸戰都被日本打敗,沙皇下令由波羅的海艦隊抽調成太平洋第二艦隊前往遠東支援。艦隊行經北海時,英國在 Dogger Bank 安排一艘偽裝成日本戰艦的漁船,設圈套讓俄羅斯擊沉,引發英俄兩國間的危機。以致於俄羅斯艦隊無法行經蘇伊士運河,勢必繞遠程經非洲好望角,一路上飽受英國干預,得不到岸上的適當補給。八個月後終於疲憊不堪駛向日本海,經過台灣海峽時,行蹤馬上被日本探出,一出現在對馬海峽,幾乎全數被日本殲滅。俄羅斯國內緊接著發生革命與軍事叛變。Nicholas II 缺乏危機處理的能力,使得革命越演越烈,國力衰弱更不在話下。俄羅斯根本經不起任何一場戰爭。
但是為了面子,俄羅斯再度意氣用事加入一戰,與英國站在同一陣線,這次最大的敵人卻是德國。一戰打了一年後,俄羅斯損失慘重。Nicholas II 率性地解散國會,完全聽不進身旁大臣的諫言,非要親自擔任三軍的統帥。他自以為與軍人站在同一陣線,他們就會拼了命保衛國家,殊不知軍隊早已瀰漫著叛變的氣氛與陰謀。此時此刻他還將 St Petersburg 這個以德文命名的城市改成俄文的Petrograd。最要命的是他非要御駕親征,將國家權力與內政交給皇后全權處理。
就在沙皇離開 Petrograd 後的短短四天內,Alexandra 瘋狂似罷免了大部份的大臣,尤其那些曾反對 Nicholas II 擔任三軍統帥的文官。任何批評她與妖僧Rasputin 的人也遭鏟除殆盡。過於護子之心的急切早已使得 Alexandra 失去理性,把所有的人都誤當敵人,連近親都不放過。這倒使我聯想當年呂后為了文弱的太子,殺害功臣與戚姬的過程。然而 Alexandra 身處在深宮,既缺乏呂后的智慧與手腕,又不諳國際局勢的險惡。在戰爭期間,此舉反而遭來盟友英國的猜忌。他們誤以為來自德國的 Alexandra 打算重用親德國的人。其實自開戰以來,她早已斷絕與自己母國的聯絡。既不受自己的德皇表哥喜愛,又深受英國的猜疑。在兩面不討好的情況下,正好將自己一家人一步步推向死路。
就在一九一六年的十二月俄國皇室內幾位有志之士暗殺了 Rasputin,同時企圖將皇后送入精神病院。暗殺雖成功卻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他們沒想通一點就是只要 Nicholas II 在位一天,他們根本就動不了皇后一根寒毛。Nicholas 深受愛妻的誤導與影響,遲遲無法讓國會正常運作,整國帝國飽受戰敗的屈辱以及革命的蹂躪,他治國無方,更毫無作為,逐漸走向被逼迫退位的地步。一九一七年的三月十五日終於正式簽署退位文件,統治俄羅斯三百年的 Romanovs 王朝就此畫下句點。
數典忘祖 見死不救
幾個月之後的英王 George V 不但斷念拯救自己的表弟一家人,還對於自己的德國姓氏更加忐忑不安。其實自 Hanover 王朝建立以來,二百多年的大英帝國統治者都是流著日爾曼的血統,包含 George V 本人。不管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先祖,George V 最終下定決心改姓,揚棄傳自曾祖父 Albert 親王從德國帶來的Saxe-Coburg-Gotha,改成 Windsor。但此舉不過是自欺欺人。自開戰以來他寫給 Nicholas II 的書信,字裡行間充滿親情、友誼、支持與鼓勵,如今閱讀起來是如此格外諷刺。雖然他的大臣們大都反對英國拯救 Nicholas 一家人,最關鍵的決定因素還是 George 的私心與薄弱的意志力。雖然是後見之明,我們還是很難理解拯救盟國已退位的統治者如何也不可能賠上自己的王位。當他決定屏棄前沙皇一家人時,可曾想過他們的命運終將如何?
當七月一日 George V 正式改姓之後,俄國臨時政府的總理 Alexander Kerensky 從英國駐俄大使 Sir George Buchanan 得知英國政府拒絕提供前沙皇一家人政治庇護。他惟恐皇室一家人慘遭不測,一個月後緊急將他們送到偏僻的西伯利亞。在莫斯科,Nicholas 的前宮廷大臣 Benckendorff 也設法透過剛就任的德國駐俄大使 Mirbach,請求德國透過中立管道提供拯救行動。然而德皇在稍早幾個月,也就是在 Nichola II 退位後沒幾天,允許 Vladimir Lenin 經由德國回國。這正是對病入膏肓的病人再補上一刀。Lenin 一回國沒多久推翻Kerensky 的溫和政權,也親自下達謀殺前沙皇一家人。
美麗愛情 終以悲劇收場
Alexandra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被囚禁的歲月裡,本來就不堪的身體,健康急轉直下。退位後隔年的四月被移送到位於烏拉爾區的 Ekaterinburg,她已經幾乎無法走動,多半時間都躺在床上。此時的她才四十六歲。她可曾想過出身在皇室貴族之家,一輩子錦衣玉食,也有走到窮途末路的一天。要不是她對權力的盲目追求,被慾望矇閉了良知,或許不會走到這一天。若大的歐洲居然沒有她可容身之處,沒有任何歐洲的皇親國戚真心想拯救她。
Alexandra 死後四個月,Wilhelm II 也被迫下台。所幸中立的荷蘭願意提供政治庇護而收留他。於是 Wilhelm 與夫人 Augusta Viktoria 由幾名貼身護衛連夜趕往幾里外的 Utrecht。從此他在荷蘭過著安穩闊綽的小日子,享壽高齡八十二歲。
二○一五年的七月中旬,我終於來到了 St Petersburg 的聖彼得與保羅大教堂,裡面有一間「殉道者聖凱薩琳」禮拜堂,是 Nichola II 一家人最後安息處。一九九八年的七月,也就是在他們遭謀殺後的九十年後,一家人終於回家了。也不知是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我站在他們棺槨前面那天正是他們受難的日子。情緒有些激動,久久無法平靜。回想這些年斷斷續續地爬梳著 Alexandra 的生命故事,還有圍繞著她那些歐洲皇族親戚,腦海裏想像著那些曾經精采令人稱羨的流光歲月。昔日歐洲皇室貴族奢華、美好的生活點點滴滴,隨著一戰的結束,淹沒在歷史洪流中,不復存在,僅能從當年留下來的老照片供人憑弔。
後記
二○二二年過世的英國女王 Elizabeth II,其夫婿 Philip 算是 Alexandra 在英國最親近與知名的晚輩。Philip 的外祖母 Victoria 正是 Alexandra 的大姊,他在二○二一年過世,享壽九十九歲。
說起來 Philip 親王不但出身顯赫,其血統也相當錯綜複雜。他的祖父 George I出身自丹麥王室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在當時幾個大國簇擁下,不到二十歲就當上希臘國王,又娶了沙皇 Nicholas I 的孫女Olga,他的兩位姊妹更分別嫁給英王 Edward VII 與沙皇 Alexander III。前面提到 Philip 的外祖母 Victoria,她與 Victoria 女王的幼女 Beatrice 分別嫁給德國 Battenberg 家族的兄弟。隨著 George V 改姓,Battenberg 也被迫英文化改成 Mountbatten (berg德文之意:山)。例如,曾任印度總督的Mountbatten 伯爵,就是 Philip 的小舅。
Philip 的母親 Alice 是一位傳奇的女性,雖然命運多舛,大半生顛沛流離,但她的出生特別受到外曾祖母的關注。Victoria 女王一向喜愛與孫子輩合照,但其中僅有一張是四代同堂的照片,便是與其幼女 Beatrice,Philip的外祖母 Victoria與其母親 Alice 合照 (圖四)。1885年 Victoria 即將迎來自己的第一胎,受到自己的外祖母特別的關注,留在英國待產。所以 Alice 是出生在 Windsor 古堡。
圖四:攝於1886年4月,從左至右,難得露出微笑的 Victoria 女王、站立者是其幼女 Beatrice、Philip 的外祖母Victoria 抱著一歲的 Alice
Philip 的外祖母 Victoria 與小姨 Beatrice 長相極為相似,彼此年齡相差六歲,她們的夫婿又是親兄弟。照片中笑容可掬的 Alice 其實患有先天性耳聾。
Philip 在母親過世後,與嫁到德國的姊姊和散落在各國的親人,傾力提供資料委請傳記學者為自己的母親立傳,我們才能得知她低調又不平凡的一生。在此留下伏筆,或許日後有機會談談這位了不起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