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ody first consciously plans to become a fan. It is not something achieved by rational design. Individuals are rarely conscious of the process until after it has happened.」(Duffett, 2013, pp. 154)
(中譯:沒有人一開始會有意識地籌算成為一個粉絲,因為它不是通過理性所得出來的事情。人們很少在成為粉絲之前,察覺自己成為粉絲的過程。)
我先分享一下我成為領粉的過程。
一直以來,身邊都有不少朋友問我,為何我會成為領粉。其實起始的時候,我只是想成為一個主動閱讀者 (active audience),但漸漸我卻迷上了COLLAR,走上領粉之路。可是,就正如引文所說,迷上的過程,我是不清楚的,直至成為領粉之後,我才回想當中所謂何事。
其實早在《全民造星IV》進行招募的時候,我就已經期待著COLLAR的誕生。節目在2021年中進行招募,當時宣傳廣告一浪接一浪,媒體爭相報導。時值MIRROR開始紅極半邊天,《全民追星》被形容為夢工場,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明星偶像,踏上演藝之路,《造星IV》因而在網上獲得大量流量。我觀看著招募的宣傳片,有MIRROR的成員、花姐等等的亮相,呼籲參與節目,頓時感到一絲的希望:香港很可能又有女團出現了。
但實不相瞞,直到現在,我也未重溫所有《造星IV》的集數。由於功課等等忙碌,我沒有空閒在當時收看,只靠ViuTV的精華片段令我保持著對節目的認知和最新動態。王家晴(Candy)的紅綠燈、何洛瑤跌到後敬業式繼續演出、A2組團滅等等,我都知曉,但過程所謂何事,仍是模糊不清。直到《造星IV》決賽,我竟然難得有空收看,20強的演出,雖然有待改善,但作為新人,這20位女孩子的演出,已是精彩絕倫。我被榛綦的演出所吸引,因此投票的時候,我毫不猶豫把票投給她。最後,邱彥筒(Marf)、沈貞巧(Gao)、和許軼(Day)位登三甲,直入女團,我就開始期待其餘成員將會是何方神聖。
1月12日,COLLAR成軍記者會,我目不轉晴的收看直播,看到團名是COLLAR,感覺還好,到成員亮相之時,發現榛綦沒有入圍了,但我卻不打緊,開始搜尋這八位女生的資料,不停閱讀,不停搜索,追看了很多她們的訪問片段,她們的社交媒體。首先看到王家晴與我同月同日生日,繼而再發現蘇雅琳(Ivy)與我同齡兼同一所大學,繼而發覺許軼的名字很特別,然後繼而發現更多更多的事......
然後,我就不知不覺間,迷上了這隊女團。
說到這裡,我也無法解釋為何我會成為一個領粉。同月同日生日是一個契機,與我同齡兼同一所大學也是一個契機,但真真正正使我被她們所吸引,或許是她們的容貌,或許是她們的演出,或許是她們在媒體上的表現,甚至是她們的日常。雖然我曾質疑過上述杜菲特(Mark Duffett)的引文,因為我成為領粉是有意識的,早在《造星IV》招募的時候我已經有傾向支持COLLAR,但原來我由一個主動閱讀者成為一個粉絲的這個過程,我卻到現在也是支吾其詞,也間接證實了杜菲特所言甚是:我不意識到當中的過程如何轉變。成為粉絲是情感的連結,不是理性的謀劃,如果是理性的謀劃,其實只是當偶像是消費品,但成為粉絲就是一種被偶像的氣質、姿態、美貌所吸引的過程,就如情人眼裡出西施般,由此建立起一個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偶像不認識你,但你對偶像有豐富的認知,就如朋友般親切,也如情人般親密。
就這樣,我「沉船」了。一個對流行文化沒有認知的文青,終究敵擋不了這八位女生極其吸引的美貌、智慧與品性。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我就界定自己是一個領粉,旅程正式開始。
(待續)
資料來源:
Duffett, Mark. "How do people become fans?." Understanding Fando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edia Fan Culture.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2013. 123–164.
#hk #hkpop #香港 #香港文青 #COLLAR #collar #callmyname #nevernverland #gottago #offon #thebrightside #takemeaway #candywong王家晴 #ivyso蘇雅琳 #day許軼 #winka陳泳伽 #gao沈貞巧 #marf邱彥筒 #soching蘇芷晴 #sumling李芯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