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也可以當個了解孩子的父母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新加坡著名電視劇「小孩不笨」裡的爸爸下班回家跟小孩子講的第一句話是「你吃飯了沒?你吃飽了沒?你功課做完了沒?」 三個問號巧妙道出親子之間最頻繁的「話題」與「問題」。

    我知道很多父母也很想跟青春期的孩子有良性的互動,但是一方面孩子根本不想理大人,同時父母似乎也找不到什麼話題,即便大家都在家,也是看電視或各人做各人的事。

    因此,我們家有一個習慣,從孩子上了小學高年級以後,每天下班回家見到她們所說的第一句話一定是詢問:「今天有什麼好玩的?」然後就輪流分享一些今天發生的好玩或有趣的事情。因為我知道隨著進入青春期,孩子開始會有許多剪不斷理不清的煩惱,若是將這些負面情緒加上逐漸加重的功課壓力一併帶回家,對身心健康以及學習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我也藉著這個問題提醒自己,將白天所遭遇的種種事情逐一過濾,轉化成正面樂觀且值得記憶的故事。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已變成我與女兒間的一種儀式,養成了我們即便經過一整天的辛苦與忙碌,回家之前要把所有不舒服的情緒留在門外的習慣,讓全家人共處的時光都充滿快樂溫暖的力量。

    同時,久而久之,也讓孩子養成正面積極看待事情的態度,不會變成憤世嫉俗,只會埋怨的憤青。另外,在她們上床就寢時,我也會溜進她們房間,擠到她們床上,跟她們聊個十多分鐘,這時候我們談的主題通常是今天新學到的知識或訊息,因為我也想藉此養成她們一個習慣,能夠自覺地回顧今天的見聞,檢視有沒有虛耗掉大好的光陰。我總是覺得身為父母親能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有形的財產或物質享受,而是好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這些無形的禮物除了來自於身教典範之外,其實也必須藉助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互動中來培養。或許是因為與孩子相處的每個時刻,我們都是在聊天,除了評論所思所學之外,更多的是心理的感受,所以雖然我工作或社團的事務很多很忙,其實與孩子共處的時間非常有限,但是孩子卻願意跟我們分享她們生活中的大小事,大概就是來自於我們家這兩個習慣吧!

    而且,我們家沒有電視機,但是會挑選適合的影片,用投影機大銀幕在類似電影院的氛圍下,全家人一起很專注地看,然後趁著被感動,心最柔軟的時刻,分享彼此的感想,這是拉近親子間心靈距離的好機會。不過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趁機教訓孩子,那些充滿道德八股教條的話語,正是孩子受不了父母的主要原因。

父母真的理解孩子現在最關心的事,以及能感受到他們的煩惱與不安的情緒,好的家庭氣氛才有可能出現。愈是忙碌的父母,愈要珍惜每個與孩子相處的有限時間,最好能用心安排,一起從事些彼此都有興趣的活動,從活動中很自然的親子交流。

若是每次回家時都已經太累,實在沒有精神與孩子作積極正面且愉快互動時,一定要偶爾請假,養精蓄銳,安排值得紀念的特別時光或可供回味的經驗,比如一起探冒,或別出心裁的慶生….等等。

    對於大人而言,忙碌的工作會使得時間過得非常快,不經意中一年一年就過了,但是對於每分每秒都在成長變化中的孩子來說,每個階段都是永遠不再有的時刻,工作可以重新開始,但是孩子長大了是無法重來的。

    若能夠調整上班時間或起床坐息的話,陪孩子上學或許是難得的互動時刻。有個朋友說,他女兒上高中大學時,每天早上由他開車接送,在車上是與孩子相處聊天最佳時刻,沒有閒雜事務干擾,而且兩人「肩並肩」的相處形式取代了「面對面」的緊張感,孩子通常在這種情境下也會比較容易敞開心胸。

    當然,不只是開車可以創造這樣的「親密神聖空間」,一起洗澡,一起洗菜煮飯也都可以,相信若我們用心,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每個星期安排幾段這樣的時間應該也不會太難的。

  不要嫌太麻煩,愈是忙碌愈是要用心安排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可能的話,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一些儀式性的時刻,同時每年也要來幾次特殊不一樣的珍貴時光,因為在這個愈來愈商業化的消費時代,再加上我們的社會結構及住家環境也改變了,若沒有特別注意,孩子每天過的日子都會一樣,生活在這裏跟住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會一樣。因此,父母親應該要仔細想想,用心營造一些屬於自己家庭的傳統習俗,這些童年的溫馨回憶,會是陪伴他們一輩子最珍貴的財富。

raw-image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年夏天都沒有颱風,數周的艷陽高照使得流經社區裏的溪流幾乎都已乾涸了,星期假日與讀國中的雙胞胎女兒AB寶在社區附近的步道散步,幸好滿山谷的蟬聲似乎帶來一絲清涼的感覺。   「有松鼠!」A寶追著松鼠跑到路旁樹林裏,回來時手上拿著一隻透明的蟬。我們湊過去看,這是已振翅飛去的台灣熊蟬所蛻留下的蟬殼,土黃
    「那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時(到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更新不知道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的那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 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
    看這本厚達將近500頁的自傳體小說,是個很奇特的經驗,因為到後來,我沒有按照頁次看,連續好幾個晚上睡覺前,隨手翻開那裏就從那裏看,基本上不像是看小說,彷彿是隨手翻看老照片,不須要有先後順序,因為任何一張相片都可以帶回我們自己過往的時光,那個消失的「美好時光」。     美國城市中每個街角都有酒吧,
    很多學校會在開學前雇工修剪大樹,各地社區也會在夏天颱風來臨前修剪樹枝。雖然這些年開始有園藝師的訓練與執照,但是或許沒有強制要求必須擁有執照的人才可以修剪樹木,所以常常在許多地方看到因不當修剪而受傷的大樹。     我本來很天真,以為被幾近斷頭的大樹,是修剪工人沒有足夠知識,最近立法委員質詢,我才知
    昨天上午到嘉義國中開學前老師備課的時間演講,中午約了幾位荒野嘉義分會的伙伴吃飯聊天,我事先跟分會長山泉說,我現在沒有在第一線當志工,只能請大伙吃個飯,幫大家打打氣,先講清楚由我買單。結果伙伴們太客氣了,都帶了伴手禮,恐怕讓我這隻禁不起誘惑的「大螞蟻」體重又會增加了。 河溪組的組長魯米寫了一副對聯給
      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宅在家會覺得很無聊,但對於我來說,一個人在家,不用擔心有人干擾,若是也沒有隔天必須完成的稿子或任務時,有個完完整整一長段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光可以揮霍,真是太開心了!     其實我也沒什麼想「揮霍」的事情,頂多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隨便亂看書,把深陷書架裡層的書重新搬出,從
    今年夏天都沒有颱風,數周的艷陽高照使得流經社區裏的溪流幾乎都已乾涸了,星期假日與讀國中的雙胞胎女兒AB寶在社區附近的步道散步,幸好滿山谷的蟬聲似乎帶來一絲清涼的感覺。   「有松鼠!」A寶追著松鼠跑到路旁樹林裏,回來時手上拿著一隻透明的蟬。我們湊過去看,這是已振翅飛去的台灣熊蟬所蛻留下的蟬殼,土黃
    「那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時(到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更新不知道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的那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 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
    看這本厚達將近500頁的自傳體小說,是個很奇特的經驗,因為到後來,我沒有按照頁次看,連續好幾個晚上睡覺前,隨手翻開那裏就從那裏看,基本上不像是看小說,彷彿是隨手翻看老照片,不須要有先後順序,因為任何一張相片都可以帶回我們自己過往的時光,那個消失的「美好時光」。     美國城市中每個街角都有酒吧,
    很多學校會在開學前雇工修剪大樹,各地社區也會在夏天颱風來臨前修剪樹枝。雖然這些年開始有園藝師的訓練與執照,但是或許沒有強制要求必須擁有執照的人才可以修剪樹木,所以常常在許多地方看到因不當修剪而受傷的大樹。     我本來很天真,以為被幾近斷頭的大樹,是修剪工人沒有足夠知識,最近立法委員質詢,我才知
    昨天上午到嘉義國中開學前老師備課的時間演講,中午約了幾位荒野嘉義分會的伙伴吃飯聊天,我事先跟分會長山泉說,我現在沒有在第一線當志工,只能請大伙吃個飯,幫大家打打氣,先講清楚由我買單。結果伙伴們太客氣了,都帶了伴手禮,恐怕讓我這隻禁不起誘惑的「大螞蟻」體重又會增加了。 河溪組的組長魯米寫了一副對聯給
      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宅在家會覺得很無聊,但對於我來說,一個人在家,不用擔心有人干擾,若是也沒有隔天必須完成的稿子或任務時,有個完完整整一長段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光可以揮霍,真是太開心了!     其實我也沒什麼想「揮霍」的事情,頂多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隨便亂看書,把深陷書架裡層的書重新搬出,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從阿扁執政時代起,因總統嘴秋,「唱衰」就成為一種不正確,只要提出負面觀點及數據,就會變為「天下圍攻」,一個好辯無能的總統,留下到的就是不思自省的風氣。 對這個說法唯一的質疑點是,台灣去年GDP創下「雷曼風暴」後新低,但股市卻一直維持在歷史高檔,非常接近歷史高點,中國的經濟對台灣就那麼沒有影響力嗎?
    被娃娃姐那似有深意的眼光注視著,我感覺有些不寒而慄,身體也向後縮了縮。 「怎麼了?看你的臉色不太好,不會真的生什麼病了吧?」 娃娃姐有些緊張的把身體朝我這裡探了過來,同時招呼起周圍的醫護人員加快動作。 「我沒事,真的!我覺得我現在感覺很好,一點問題都沒有。」 我擺正了身體,抬頭挺胸,希望這樣
    Thumbnail
    「這週末要不要去台東幫忙?」我問。 他工作很忙,通常連週六也不得放假,但我這樣問了之後,他還是排開了時間,說好了一起過去。 兩個早上,他用電鋸把倒成一地的樹鋸開,再一段一段的把木頭搬起並集中。 當大家都累得氣喘吁吁,他還繼續堅持要把未鋸完的樹鋸完。 太陽沒有很大,他卻曬得很黑。 我們離開時
    Thumbnail
    新加坡著名電視劇「小孩不笨」裡的爸爸下班回家跟小孩子講的第一句話是「你吃飯了沒?你吃飽了沒?你功課做完了沒?」 三個問號巧妙道出親子之間最頻繁的「話題」與「問題」。     我知道很多父母也很想跟青春期的孩子有良性的互動,但是一方面孩子根本不想理大人,同時父母似乎也找不到什麼話題,即便大家都在家,
    Thumbnail
    2021 年 12 月 31 日發表於 matters。 2023 年 7 月 4 日修改重發。
    Thumbnail
    2021 年 12 月 24 日發表於 matters。 2023 年 7 月 3 日修改重發。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從阿扁執政時代起,因總統嘴秋,「唱衰」就成為一種不正確,只要提出負面觀點及數據,就會變為「天下圍攻」,一個好辯無能的總統,留下到的就是不思自省的風氣。 對這個說法唯一的質疑點是,台灣去年GDP創下「雷曼風暴」後新低,但股市卻一直維持在歷史高檔,非常接近歷史高點,中國的經濟對台灣就那麼沒有影響力嗎?
    被娃娃姐那似有深意的眼光注視著,我感覺有些不寒而慄,身體也向後縮了縮。 「怎麼了?看你的臉色不太好,不會真的生什麼病了吧?」 娃娃姐有些緊張的把身體朝我這裡探了過來,同時招呼起周圍的醫護人員加快動作。 「我沒事,真的!我覺得我現在感覺很好,一點問題都沒有。」 我擺正了身體,抬頭挺胸,希望這樣
    Thumbnail
    「這週末要不要去台東幫忙?」我問。 他工作很忙,通常連週六也不得放假,但我這樣問了之後,他還是排開了時間,說好了一起過去。 兩個早上,他用電鋸把倒成一地的樹鋸開,再一段一段的把木頭搬起並集中。 當大家都累得氣喘吁吁,他還繼續堅持要把未鋸完的樹鋸完。 太陽沒有很大,他卻曬得很黑。 我們離開時
    Thumbnail
    新加坡著名電視劇「小孩不笨」裡的爸爸下班回家跟小孩子講的第一句話是「你吃飯了沒?你吃飽了沒?你功課做完了沒?」 三個問號巧妙道出親子之間最頻繁的「話題」與「問題」。     我知道很多父母也很想跟青春期的孩子有良性的互動,但是一方面孩子根本不想理大人,同時父母似乎也找不到什麼話題,即便大家都在家,
    Thumbnail
    2021 年 12 月 31 日發表於 matters。 2023 年 7 月 4 日修改重發。
    Thumbnail
    2021 年 12 月 24 日發表於 matters。 2023 年 7 月 3 日修改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