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什麼記錄人生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宅在家會覺得很無聊,但對於我來說,一個人在家,不用擔心有人干擾,若是也沒有隔天必須完成的稿子或任務時,有個完完整整一長段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光可以揮霍,真是太開心了!

    其實我也沒什麼想「揮霍」的事情,頂多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隨便亂看書,把深陷書架裡層的書重新搬出,從那些被遺忘的書追索著曾有過的時光。書是一本一本買的,當初會買下那本書,一定有著那時相關的興趣或追尋吧?

    記得在談到閱讀相關的演講時,偶爾會問聽眾:「以前賣底片的廣告會鼓勵我們用照片寫日記,的確,現在每個人也都習慣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中的每個時刻。但是我們重新看到五年前十年前的相片時,可以知道當時的裝扮穿著,髮型變化或者是胖是瘦,但是從相片中往往無法看出當時的煩惱或內心的狀態,如果我們用相片寫日記,那麼我們用什麼記錄人生呢?

    我的答案是書,把自己喜歡的書留在身邊,隨著歲月的成長,那些書就是自己的生命記錄。

    因為我們喜歡一本書,一定是對書裡的內容或論點有共鳴,也就是當時我們的生命情境與書裡展現的氣度是相合的,因此把喜歡的書買下來,放在身邊,就是留存自己難以言傳的心靈成長歷程。

    當我們再回頭看年輕時很喜歡的書,或許會啞然失笑覺得當年怎麼那麼天真浪漫,這時或許可以映照出現在的成熟或者變得現實冷酷?當然,也有可能重讀之際依然內心澎派,那麼也許表示我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但是不管如何,如果沒有這些書提醒,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的心路歷程與轉變,也許就淹沒在流失的記憶中。因此,宅在家最開心的是整理過往的書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追劇或上網看各有立場的政治評論,關注當下的處境是人之常情,而且網路訊息的「無限推播」程式,也讓我們一直一直往下滑,無止盡的新訊息,我們也就一直滑希望看到有趣或精彩的,時間就這麼滑掉了。

    記得看過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人們在看電視或上網後,情緒都會比原來差,而看書的人,情緒會比較正向。

    但是我知道假如平常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要忽然安靜下來看書是很難的,現在很多影音串流平台幾乎有無止盡的精彩節目,此時不追劇,尚待何時呢?偶爾若有人覺得追的心力俱疲,想換點其他事情來做,但一下子也找不到想看的書,那該怎麼辦?

    我建議可以看童書繪本。

    假如你家裡的繪本沒有轉送給親朋好友的小孩,那麼現在就從書架或箱子裡挖出來吧!繪本的字少,容易閱讀,但也因為字少,所以有點像是詩,字句中蘊含很多想像與畫面,而且繪本的故事通常都是溫暖而充滿希望的。

    在這個容易讓人沮喪的時代,我們最需要的,不就是溫暖與希望嗎?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1
有人說,這個時代,有很多孩子成了「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對事不盡力,對己不克制」的敗家子。     因為現代的父母普遍來說,孩子是愈生愈少,個個都是呵護得無微不至的小寶貝,而且在這個物質太豐盛的世界裡,每個孩子幾乎都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甚至孩子還沒開口,東西就堆滿了他們面前。    
Thumbnail
2025/05/11
有人說,這個時代,有很多孩子成了「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對事不盡力,對己不克制」的敗家子。     因為現代的父母普遍來說,孩子是愈生愈少,個個都是呵護得無微不至的小寶貝,而且在這個物質太豐盛的世界裡,每個孩子幾乎都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甚至孩子還沒開口,東西就堆滿了他們面前。    
Thumbnail
2025/05/10
自從1880年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明確規定公務員與勞工,在六十五歲應該退休並且接受政府的照顧,從此似乎一錘定音,至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以六十五歲左右當作退休年齡,並且依此實施退休金制度。     但是當時德國平均壽命才四十多歲,換句話說,只有很少數的人有機會活到能夠領退休金的年齡,若是依同樣
Thumbnail
2025/05/10
自從1880年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明確規定公務員與勞工,在六十五歲應該退休並且接受政府的照顧,從此似乎一錘定音,至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以六十五歲左右當作退休年齡,並且依此實施退休金制度。     但是當時德國平均壽命才四十多歲,換句話說,只有很少數的人有機會活到能夠領退休金的年齡,若是依同樣
Thumbnail
2025/05/09
對於生命之旅,不管選擇怎麼過,我總覺得人是不可能迷路的,只要我們對於很快速的達到某個特定目標不是太在乎的話。   只可惜大部份的人從小經過無數次的考試,習慣萬事萬物都有標準答案;長大進入社會工作,也被月報表、季報表、年度目標給追著跑,我們的人生就在完成一個又一個績效中過完。   
Thumbnail
2025/05/09
對於生命之旅,不管選擇怎麼過,我總覺得人是不可能迷路的,只要我們對於很快速的達到某個特定目標不是太在乎的話。   只可惜大部份的人從小經過無數次的考試,習慣萬事萬物都有標準答案;長大進入社會工作,也被月報表、季報表、年度目標給追著跑,我們的人生就在完成一個又一個績效中過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書籍是每個人最好的朋友。 當我們一個人無事可做的時候, 我們可以看書。 當外面下雨的時候,我們可以拿出未讀的小說,重新開始。 從一天的開始到結束,一本書可以為家裡帶來最寧靜的時光。 某些雜誌和文學作品是每個藏書家的親密部分。 如果是這樣,那麼你一定想過你的軟封面和硬封面在雜誌架內
Thumbnail
書籍是每個人最好的朋友。 當我們一個人無事可做的時候, 我們可以看書。 當外面下雨的時候,我們可以拿出未讀的小說,重新開始。 從一天的開始到結束,一本書可以為家裡帶來最寧靜的時光。 某些雜誌和文學作品是每個藏書家的親密部分。 如果是這樣,那麼你一定想過你的軟封面和硬封面在雜誌架內
Thumbnail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Thumbnail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Thumbnail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低成本方式。透過書本中的價值觀和觀點,我能夠擴展思維,擺脫狹隘的視野。閱讀也是一種內心的治癒良藥,當面對挫折時,書本總能給予我慰藉和解答。無論生活多艱困,書本始終是我最富裕、最自由的樂土。
Thumbnail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低成本方式。透過書本中的價值觀和觀點,我能夠擴展思維,擺脫狹隘的視野。閱讀也是一種內心的治癒良藥,當面對挫折時,書本總能給予我慰藉和解答。無論生活多艱困,書本始終是我最富裕、最自由的樂土。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閱讀網路小說影響深遠,讓我開始紀錄周遭的小事。手記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紀錄著生活的點滴。雖智慧型手機取代了小手記,但它依然存在,以電子檔的形式紀錄下我的生活。
Thumbnail
閱讀網路小說影響深遠,讓我開始紀錄周遭的小事。手記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紀錄著生活的點滴。雖智慧型手機取代了小手記,但它依然存在,以電子檔的形式紀錄下我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