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的營業額是把商品銷售給需要的客戶所得到的收入。
經營的頭幾年,全心全意的目標都是以找尋客戶需要的商品來獲得營業額。
因為沒有營業額,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有的分析計算都沒有用,更別說實際上能進入到口袋裡的收入還得扣除經營成本和納稅。
在還沒有進入電子商務之前,所有的營業額都來自小店實體店面銷售。
雖然隨著挑選商品的眼光更加精準,營業收入持續攀升,庫存得以控制,但最終還是會受到鄰近居民消費習慣的影響,常常只能是捉襟見肘。
有了網路收入之後,情況的確好轉許多,商品的週轉率更加快速,現金流也更加穩定。
不過隨之而來的卻是經營成本的上升,商品的毛利受到網路價格透明化的影響,最終也受到限制。
幾年下來,我終於發現不對勁了。
再這樣經營下去,只是在為房東打工,實際成為資產的盈餘少的可憐,更別說一旦受到景氣循環的波動,還會把前幾年所賺到的都在後面幾年倒賠進去。
這樣下去可不行,一定要想想辦法。
這個時候想到求學時期的「班傑明·葛拉漢」。
能不能將現金流的一部分拿來投資,增加盈餘累積資產呢?
一旦決定好目標,我便積極的觀察股票市場的動態。
因為自己經營的關係,深知獲得營業額的不易,於是對於投資標的,第一個篩選標準就是「營業額」了。
如果營業額能穩定持續的成長,我便有興趣再看看它的財務報表,反之就暫且不多做注目了。
有趣的是,我發現很多營業額亮麗的公司,實際上毛利率卻也不太好,但卻還能依靠業外收入持續存活。
感覺有點像小店現在的處境。
無論如何,只能積極的去尋找小店的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