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板之間只有一絲罅縫,勉強只可容插手進去抓住板子,……手必須抓到棚子的邊沿,整個人非從棚子的邊沿盤身冒險翻上去不可。……必須整個人緊貼住棚底,挺直的仰臥在空中,再伸出手去,只有這樣子才有辦法抓得著棚沿。……萬一翻不上棚,整個人便給吊在半空中打鞦韆,上天無門,下地無路,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也不應……不覺又看一回下面世間萬頭鑽動的觀眾,卻聽不見再有什麼一聲笑聲,肅靜得幾萬人的呼吸都像一齊屏住了,幾萬雙眼睛一齊仰看,目不轉睛地,緊張、迫切地、集中注視著他。立刻生命的感覺完全改變了 ......
頭城搶孤是開成寺中元祭典的一部分,在普度儀式結束後進行,讓人攀爬搶奪祭品與獎賞,因規模盛大,孤棚、孤棧高聳,攀登難度高,名聞遐邇。上引李榮春描寫頭城搶孤最驚險刺激的場面「倒翻棚」,不僅生死交關,而且萬眾一心。
搶孤源於渡台漢人的原鄉文化,今日仍可見香港長洲搶包山、福建大社搶孤棚 。至晚清代中葉台灣各地皆有類似搶孤的活動,但名稱、形式不一,搶孤一詞首見於清乾隆年間孫霖〈赤崁竹枝詞〉,而陳詠笙認為孤棧可能是台灣北部才有的特色。清代官員認為搶孤每釀事端、迭有死傷,下令禁止,卻屢禁不止,在劉銘傳嚴禁之後,才逐漸少見,卻也並未消失。日治時期,鈴木清一朗指出板橋、土城、頭城搶孤甚為聞名(1934),頭城是全台第一的搶孤(1937)。《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頭城搶孤堪稱是「全島唯一」(1935),可見至遲日治中期,頭城搶孤於規模、高度、難度,已是全台無出其右,聲名遠播 。
搶孤之所以屢禁不止,是有它的社會需求及功能。在現實層面,施捨、搶奪祭品,可以救濟社會邊緣人(清代多乞丐、羅漢腳),觀賞搶孤也是重要的庶民娛樂,故此能轉移、緩解社會緊張關係。在象徵層面,一說搶孤在中元普度的最後,模擬孤魂野鬼搶奪祭品,表示皆已飽食,能安心回去;一說以眾人搶奪的聲勢,將孤魂野鬼嚇跑,驅趕回去。如此,陽間與陰間的社會邊緣人都得到安撫滿足,也就是說,搶孤儀式能調和社會物質及心理的矛盾衝突。邱彥貴更從頭城搶孤時間七月亥時到八月子時,及孤棚來自船難船隻、順風旗來自被洪水淹沒的武陵庄說法推論,搶孤蘊含一種物極必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宇宙價值觀。
但頭城搶孤保留至今且特別興盛壯觀,有兩個歷史背景因素:一是原漢衝突激烈,死傷慘重;二是水運便利,商業繁榮。
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漢人大舉入墾宜蘭,遭遇原住民激烈抵抗,退回三貂角,第2年才成功建立頭城據點,雖然後來拓墾快速,但過程中死傷慘重 ,今開成寺旁巷內的英靈祠,烏石港遺址前的萬善祠,據說就有收殮當時戰死,卻無後人祭祀的漢人與原住民。而中元普渡及搶孤儀式本就有慎終追遠、慈悲救度、懺悔自身的意涵,遂被沿用以紀念漢人拓墾頭城的眾多死難者,並且特別熱衷。
清代頭城因烏石港水運便利,與中國沿海、台北、基隆、宜蘭溪北各地貿易往來,是區域貨物轉運中心,帆船雲集,商業繁榮 。但當時航海技術較不發達,時有海難事故,頭城搶孤孤棚就取用自其中觸礁擱淺的船隻桅杆,因此巨大高聳,引人注目。舉辦搶孤時,除庄頭居民繳交丁口錢,市街商人也會大力贊助(也有宣傳效果),並互相比拼,使孤棧越來越高。尤其中崙里金振昌塭的孤棧,原是板橋林本源家族出資,祭品豐厚不說,傳說將此棧尾旗幟懸掛船上,可保祐出海平安、豐收,稱為順風旗,許多漁民、船東願意出高價收購(另一說是武陵庄孤棧的旗幟,現由大坑里、竹安里共同繼承。我認為林本源家族有官職,財力雄厚,旗幟更具威望,故採順風旗是中崙孤棧之說,現今順風旗已是所有孤棧頂端旗幟的泛稱。)孤棚、孤棧高聳壯觀、獎賞豐厚誘人,吸引更多人參與觀賞,搶孤活動也就特別興盛。
日治時期頭城搶孤因1937年開始的中日戰爭停辦;戰後復辦兩年卻因國府限制迎神賽會活動而停辦長達43年;1980年後本土化浪潮風起,游錫堃任宜蘭縣長推動「文化立縣」政策,1991年才在「開蘭195」週年系列活動下復辦,其後因經費不足、地方選舉等因素多次停辦;2020年又因新冠疫情停辦3年 。歷經戰爭、政策禁止又復興,經費不足、疫情限制,搶孤因其深厚的宗教、歷史、文化、社會、娛樂意義和功能,每次突破困難舉辦,都讓參與及觀賞的人獲得極大滿足,凝聚地方共同體之意識。
參考資料:
孫霖,〈赤崁竹枝詞〉,收入余文儀編纂,《續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二十一種(臺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981。
姚瑩,〈噶瑪蘭原始〉,收入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百六十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頁372。
李榮春,〈看搶孤〉,收入《和平街》(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頁47。
邱彥貴,〈歷史篇〉,林正芳主編,《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宜蘭縣頭城鎮:蘭陽博物館,2011),頁31-35、43-51。
劉俊廷,〈祭典篇〉,林正芳主編,《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頁68-9。
姚伯勳,〈孤棚篇〉,林正芳主編,《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頁154-5。
陳詠笙,〈孤棧篇〉,林正芳主編,《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頁165、211、216-9。
林正芳,〈頭城搶孤復辦簡史〉,《蘭博電子報》119期(來源:https://www.lym.gov.tw/ch/collection/epaper/epaper-detail/dc7093c7-c257-11ea-94d3-2760f1289ae7/,20230909查閱)。
林正芳總編纂,《續修頭城鎮志》(宜蘭縣頭城鎮:宜蘭縣頭城鎮公所,2002),頁20、375-81、511。
陳進傳等著,《2020人與神共構:頭城的寺廟信仰》(宜蘭縣頭城鎮:宜蘭縣頭城鎮公所,2020),頁131、139-40。
張文義總編輯,《蘭邑頭圍──那一年頭城耆老說故事》(宜蘭縣頭城鎮:宜蘭縣頭城鎮公所,2018),頁328、438-9。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昭和10年(1935)8月27日,夕刊,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