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侯友宜跟民眾黨柯文哲究竟能不能合,一直是非綠政營關注的議題。理論上應該要合作,但實務上不太可能。原因有幾個因素:
(一)政黨票:如果不選或淪為副手,自然就沒有媒體關注度,對不分區得票來說是大傷,所以要他們退選,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二)在野黨的地位:國民黨的黨產被封以後,選舉資源的挹注大減,雖然地方選舉奪得多數席次,但已不復當年的盛況。民眾黨正在崛起,與國民黨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同樣分食非綠選票,自然某種程度上有合作上的困難。
(三)理想:政治人物窮其一生的目標,其實就是選總統,能夠有這個機會,從人性的考量上來說,誰會願意放棄?(無論是否會選贏)
雖然這條路較為困難,但我不得不說這是唯一一條能贏的方式。
侯柯大約都20幾,郭大約10幾,只要他們的選民願意分裂投票,立委總統分開投,至少一半的人投往最可能贏的候選人身上,就不用寄望他們合不合作。(但就要選民自己判斷誰最有機會)
媒體喜歡弄一個相對穩定的勝選方程式,但現實上有很大困難的。許多政治觀察家追求一種客觀理性的說明,但忽略了主觀心態的選擇(喜好)。選舉恨比愛的力量更強,這也是賴民調無法上升的原因(執政包袱)。
其實,可以從上次新竹市長選舉來看,新竹市跟整體都是非綠政營勢力大,新竹因為後來林的克制,外加選民棄保,高贏了。
因此,可以這麼說,大環境下對執政黨不利,非綠政營必須彼此克制,創造一個最後一個棄保的空間。
當三、四名無法贏的時候,有多少比例的選民願意投給第二名?我個人覺得比做誰跟誰配有更有意義。
民調能看出一種民意趨勢,但亦不是絕對,如果選民有想要下架執政黨的決心,自然會自己配票投給最可能贏的人身上,而非冀望誰跟誰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