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俯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密密麻麻的人潮與四處飄揚的巴勒斯坦國旗。拉近鏡頭一看,這1萬5000人不只是荷蘭穆斯林,更多的是不同背景、人種的面孔。
明明荷蘭政府是踩穩「支持以色列」的立場,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民眾願意上街表達另一種聲音?
在了解他們的立場之前,先科普一下目前歐洲的氛圍。
歐盟發表聯合聲明「最嚴厲譴責哈瑪斯在加薩地區『野蠻且不分青紅皂白』的恐怖攻擊」,歐洲各國政府如荷蘭、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奧地利等,幾乎都在第一時間站穩支持以色列的立場。
以巴衝突除了分裂中東地區,同時也分化歐洲各國國內的輿論。面對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法國巴黎、德國柏林、奧地利維也納都予以禁止,原因是防止擾亂社會秩序及美化恐怖主義。但荷蘭並未列其中。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認為「人民有示威遊行的權利」,因此允許親巴勒斯坦的聲音上街遊行,前提是不能懸掛哈瑪斯或真主黨的旗幟,不能有仇恨言論、暴力呼籲及反猶太主義。
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
這句巴勒斯坦的熱門政治口號,經常被解讀為解散或摧毀以色列,並由阿拉伯國家來接替,因此極具爭議及仇恨意味。
然而,阿姆斯特丹的這場遊行中,親巴勒斯坦示威組織發言人卻不這麼解讀,他表示,「我們與哈瑪斯沒有任何關係」,我們關注的是「巴勒斯坦人的自由」。
參與遊行的Amine(非巴勒斯坦裔)喊出自己的訴求:「作為一位荷蘭人或者人類,這(參與示威)無關宗教、種族,而是不公正!」「盲人才能看見真相,這片土地(加薩)就是從巴勒斯坦人中奪走的。」
除了地面的激昂與躁動,空中也飛來三架輕航機,拖曳文字標語「製作沙拉三明治,不要戰爭(Make falafel not war)」「愛鷹嘴豆泥,不要哈瑪斯(Love hummus not hamas)」「和平(Shalom Salaam)」,這是來自一群匿名猶太青年的作品。
關於標題「為何越來越多歐洲青年支持巴勒斯坦?」並非來自單一場阿姆斯特丹的示威遊行得出的結論,而是從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南部的音樂祭開始,歐洲對於以巴輿論的變化。
事發後,歐洲各國領袖率先發聲支持以色列,歐洲各大城市也多升起以色列國旗聲援。
隨著加薩地區多日來的衝突變化,以及媒體對於以巴的科普,荷蘭第一場親巴勒斯坦遊行,8日於鹿特丹舉行,響應人數約數百人,且面孔多為中東裔。15日於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響應人數已破萬人,且人種多元。海牙及鹿特丹又於近兩日接續有親巴勒斯坦的活動。
英國倫敦於15日舉行紀念以色列受害者的守夜活動,許多民眾披上以色列國旗,手舉遭哈瑪斯俘虜的以色列人質名字「帶他們回家」;然而,前一天的倫敦及曼徹斯特、愛丁堡、利物浦多地,才出現數萬人上街聲援巴勒斯坦的活動。
丹麥哥本哈根千人上街高喊「停止殺害無辜的巴勒斯坦兒童」,與此同時,丹麥女王及首相赴猶太教堂追悼受害的以色列人民。
義大利羅馬有數百名親巴勒斯坦學生上街,因集會場地及路線爭議與警方發生短暫衝突。
法國因為才剛發生伊斯蘭恐怖襲擊,全國部署7000名最高警戒級別士兵,並關閉多處觀光景點,同時禁止相關示威活動「避免擾亂公共秩序」,但仍有數百人上街而引發警民衝突。
上週末的西班牙巴塞隆納,一邊是高喊「猶太人生命很重要」的支持以色列守夜活動,另一邊則有700人集會抨擊以色列的「種族滅絕」。
這篇文章的誕生,主要是藉由翻閱荷蘭報紙觀察社會輿論的有趣發現,從一開始多為介紹哈瑪斯背景及以色列方面的報導,到現在逐漸轉往對巴勒斯坦的釋疑,以及部分社論開始討論以巴衝突之於歐洲青年的風向變化。
另外,也出現教導如何辨識關於以巴衝突的假消息,以及社群媒體對此議題造成的影響。
🇳🇱想了解更多荷蘭文化觀察?
👇歡迎追蹤
Facebook: Hoi 活得像個荷蘭人
Instagram: @leia_as_a_du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