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延續上一回我們一起從「菱之門」爬到了「ほの門」,最終看到了豐臣秀吉時代所留下來的城牆「油壁」。這一次,我們就從「油壁」開始,繼續往姬路城的核心區域-本丸區域與天守閣-前進,面對我們這群侵門踏戶的敵軍們,這一區的機關與陷阱可說是越來越密集,千萬別鬆懈了喔。
(這一系列所分享的內容,多為NANA濕婦帶團時在巴士上,或是在行程中與旅伴們分享的內容筆記。對於實際造訪過姬路城的朋友來說,這些內容應該可以喚起過去的回憶與體驗;而對於正在計畫想要前往的朋友來說,NANA濕婦則會建議大家可以在攻城之前,先預留一點時間聆聽或閱讀。因為畢竟這是在這個小園地裡第一次聊到「城」,所以難免會藉由介紹姬路城的機會,花點時間穿插一些所有「城」共通的基礎特徵。當然,如果無論是哪個段落,你/妳都能自行斟酌想要了解到什麼程度,你隨時可以快轉、暫停或重複撥放,畢竟這就是podcast與方格子文字版的優點。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大家能在聽完這一系列的內容之後,可以發現原來每座城都有有不同的設計巧思,如果能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每座城,他們就不再只是單純只能賞櫻的無聊歷史景點罷了。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姬路城的攻城之旅吧!)
首先,讓我們把時間點切換回第一眼見到油壁的那個瞬間,在經過前面無數的門來到這裡之後,我想大多數的人會很直覺地一直往前衝,根本沒發現其實還有其他的路可以選擇。所以,現在NANA濕婦帶團的時候,也會習慣性地在穿過「ほの門」後,站在油壁旁稍微停留一下,並提醒大家觀察一下周遭的環境。此時,敏銳度較高的人就會發現,原來除了直直衝之外,左後方有一條路,右手邊躲在油壁後面,也還有一條有門的通道。依照之前在每個十字路口的判斷準則,由於天守閣就矗立在我們的右前方頭頂上,所以運用刪去法,直接刪除左後方那條路的選項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問題就在於,究竟我們該繼續往前面那條沒有門的路衝過去,還是該U-TURN右轉走那一條路,才能攻近天守閣呢?(給大家三秒鐘考慮一下)
這個命運的十字路口是我覺得整個姬路城中,最巧妙運用心理學與心機最重的設計了。剛剛那三秒鐘,你心中是不是有無限的問號與自我懷疑呢?因為直直往前衝並沒有門,而且這種依照人類直覺衝過去的選擇,一定有詐!或許回過頭來右後方那條路才是對的,而且這一條還有門,應該是通往天守閣的道路沒錯。於是,當我們來個髮夾彎迴轉並穿過右手邊的門後會發現,這條路的兩旁可說是戒備森嚴,兩邊上頭不斷地有槍砲與弓箭射擊過來,心想:「守城軍這麼緊張,一定是我走對了!」。然而,正當我們一邊閃躲著兩旁的槍林彈雨、一邊也意識到:「奇怪?天守閣在上面,但這條路怎麼會是往下坡走呢?難不成剛剛應該直直衝才對?」。沒錯,按常理來說,水往下流、而城往上走(恩?抱歉,這是我自己創的上下聯XD),但這條路卻違反常理的是條下坡路,所以會造成敵軍在心理上的懷疑,疑心病輕的敵軍會暫時停下腳步、疑心病重的更會選擇往回頭走,如此一來就能減緩他們的進攻速度、甚至是造成進攻隊伍的秩序混亂。由此可知,在城裡每個角落的設計,哪怕是像這樣簡單的下坡設計,也都是姬路城的防禦設施之一,是不是很厲害呢?(看來那時候設計城的人也必須懂一點心理學才行)
經過了自我懷疑的人生道路之後,我們終於看到「天守閣入口」的指標,辛苦大家了!由於姬路城目前的參訪途徑(順路)安排的關係,我們會先進到天守閣裡頭,跟著指標繞完建築內部之後,才會繼續往下走到備前丸(目前是個廣場),回頭欣賞整個天守閣的外觀。因此,NANA濕婦就依著這個順序,將天守閣的介紹內容分為下面這三大部分來做介紹:(1)基本資訊介紹;(2)天守閣內部;(3)天守閣外觀。
連立式天守
如果你在經過剛剛下坡路段時,有抬頭看看左手邊的天守閣建築的話,應該不難發現,姬路城裡的天守閣,其實不只一棟,而是由不同棟大大小小的天守所組成的「連立式天守」=大天守+東小天守(艮櫓)+乾小天守(乾櫓)+西小天守(坤櫓)。這樣設計與配置的天守閣,其防禦力會比單單只有一棟的天守閣來得更強,因為不僅在敵人攻進天手之前,守城軍可以藉由建築的各個方位攻擊;而在敵人攻進天守閣之後,也會有一種在迷宮裡繞來繞去、失去方向感的感覺,此時守城軍便可藉機再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反擊或逃脫。其中,最高的「大天守閣」身高高達31.5公尺,如果連同他腳底下14.8公尺高的鞋墊(天守台石垣)一起計算的話,總身高更是高達46.3公尺,是江戶時期排名第四高的天守閣(江戸城58.6公尺、大阪城58.3公尺、名古屋城48.6公尺)。
建築成本比新國立競技場還高的姬路城
然而,姬路城並非一開始就擁有這麼高的大天守閣與大規模的天守建築群,根據考證資料紀載,最初在西元1333年(鎌倉時代)的時候,有一位叫做赤松則村的人,在這裡蓋了一座小小的城,之後一路到近代的明治時期為止,總共經手過13個家族、48位不同的城主,因此這其間經歷過無數次的改建、拆除、重建或增建的工程,整座城的規模也逐漸越來越大,其中,據說豐臣秀吉所興建的天守閣還是黑色的版本呢。如今,我們眼前看到的姬路城,其實是在池田輝政這個城主的時期所建,據說整座城他前後整整花了8年(西元1601~1609年),且每天都必須動用一萬名工人才得以將姬路城重建完成(不過也因為動用的人手夠多,所以大天守閣據說只花了一年就完工了)。然而,就在姬路城主要範圍完工之後的沒幾年,他就過世了,後續接手的城主 本多忠政,則是繼續將城池範圍擴張,目前我們看到的西之丸區域與其他外圍區域,大多是在他手上完成的,最終在1618年大功告成。
雖然還無法從目前的既有文獻中找到當時築城的成本資料,不過有學者以「如果現代要蓋一座姬路城」的條件假設,並以現在的幣值來計算,其推估的建築成本約略會落在日幣2000億-6000億円左右。大家如果跟我一樣對這個數字沒概念的話,提供一個數據以做為比對參考使用,這幾年日本為了東京舉辦奧運而建、至今仍爭議不斷的新國立競技場,其建設費用(包含周遭整備工程)也才日幣1569億円而已。由此可知,四百多年前經由前後兩任城主,共花了差不多17年才得以建設完成的姬路城,絕對是個耗費時間、人力與經費的世紀大工程。
昭和的築城
隨著時間飛逝以及時代的演進,姬路城的天手群幾乎平均每30年就得小修一次,一路走來挺過許多危機,好不容易撐到了300多年後的近代,才終於有人幫他做全身健檢與大整修,我們稱之為「昭和の大修理」。這次的大修理,從1956年(昭和31年)一路修到了1964年(昭和39年),總共花了八年的時間,修理費用高達日幣5.5億円,且前後共動用了25萬人次。這才把天手群的建築給徹底地分解,並逐一檢視每一寸筋骨,堪用的部分就補強完後裝回去、腐壞的部分就換新的,最後再把整座成給拼回來。由於這次的大整修是自從姬路城蓋好以來的第一次拆解,而且是把整個城給拆了又裝回來,簡直就是再蓋一次姬路城的概念,因此後來日本人將這次的整修暱稱為「昭和的築城」,據說經過這次的大整理之後,姬路城就可以再撐個至少280年之後才需要再大修一次。
天守閣是拿來打仗跟切腹的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城的功能其實是用來打仗的,而一座城中的天守閣,則相當於總司令部的功能。所以城主平時沒事是不會住在天守閣裡的,而是住在一旁比較舒適的「本丸御殿」中,只有等真的打仗時才不時去看一下戰況;或是最後真的快要投降之前,才不得不全軍進到天守閣裡做最後的抵抗;甚至,如果眼看沒有勝算、也確定逃不掉了,此時城主就會在天守閣內切腹自盡。因此,當我們走進任何一座天守閣裡,你都會發現裏頭的裝潢簡直都是樸素到跟毛胚屋一樣,甚至連最基本生活起居配備(房間、廚房、廁所、塌塌米)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反而都是一些擺放兵器與槍砲彈藥,以及抵禦敵人的空間。不過姬路城的天守群算是少數配備比較高檔的毛胚屋,不僅配有廚房(非公開),還備有廁所呢(但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廁所從來沒有被使用過)!畢竟真的打起仗來,這些天手群據說可以容納約600名士兵在裏頭守城,基本需求還是需要考慮的。
(註: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報導,在日本愛媛縣有一座山頭上的大洲城,原本是一座已經被廢掉且拆解掉的城,所幸築城當時的史料保存完好,所以2004年在當地民眾的支持之下重新「築城」復原。同時,他們還開放讓觀光客以每人55萬日幣的金額,到天守閣裡入住一晚,每次限定一組,這可說是全日本第一次開放天守閣讓觀光客入住的創舉,雖然住房金額有點高,但真的非常有創意啊。)
也許你問說,既然天守閣裡面就像毛胚屋一樣樸素,那我們竟然進來是要看什麼呢?別擔心,姬路城天守閣裡的展示還算蠻多元的,如果你是軍事迷的話,可以找看看天守閣中的各種禦敵設施,像是用來拿石頭或熱油K敵人的「石落」、用來存放槍砲彈藥的架子、讓守城軍往外射擊的孔洞...等等;歷史迷的話,則可以慢慢欣賞姬路城的各項文物;愛拍照且體力允許的人,就推薦一定要往頂樓去欣賞全城中最美的風景,同時還能參拜天守閣裡的刑部神社(姬路城的守護女神,原本神社是建在天守閣外,直到明治時期才遷至天守閣頂樓供人參拜);建築構造迷的話,那我會推薦你一定要去看看天手閣的兩大心柱與模型...等等,總之,大家都能依照自己的興趣各取所需喔。而NANA濕婦自己覺得比較有趣的,就是帶著大家攻頂看風景跟看建築構造了。
為什麼天守閣的樓梯又陡又難爬
姬路城的天守閣內部總共包含地下一層樓與地上六層樓,而且這裡因為是原汁原味從來沒被毀過的天守閣建築,所以不可能像大阪城裡面還備有電梯,來到這裡大家都得老老實實地一步一步爬上去。同時,礙於木造結構的關係,還有防禦上的考量,天守閣裡的樓梯會做得非常得陡,而進去參觀的人又會被要求脫下鞋子並把鞋子自己拎在手上,所以穿著襪子走在這個樓梯上時,就會特別的滑,大家一定要放慢速度、小心地走才好。除此之外,細心一點的人或許還會發現,這些樓梯們每一階的高度都會很微妙地不同,所以非常不好走,然而,這並不是瑕疵喔,而是故意的,因為如此步伐高度不一致的樓梯,才能打亂敵軍(觀光客)的步調,進而拖延他們的進攻速度,爭取更多的脫逃(或切腹)時間嘍。
天守閣的兩大心柱與模型
如果因為體力與腿力有限,而無法攻頂的人,也別氣餒,我們一起來看看姬路城天守閣裡有趣的兩大心柱與模型吧。從下面的大天守閣模型與透視剖面圖看到,大天守閣是由一座從地下一樓~地上六層樓的建築,我們可以先把天守閣一層層的建築,想像成不斷往上疊加的積木,而此時,如果發生地震的話,這一塊塊的積木就會因為晃動而被甩出移位。所以,為了防增強天守閣的抗震強度,這裡採用了跟日本寺廟中五重塔一樣的避震工法(防震心柱),不同的是,五重塔中的心柱只有一根,但在姬路城的大天守閣中,則放了東西兩大根心柱,其中東大柱是一根完整的木材,而西大柱則是由兩根木材上下接續而構成。
延伸閱讀:#22日本神社系列||日光東照宮之邊走邊看篇(上)
前面我們提到的昭和大修理的時候,他們請來了鹿島建設進行天守閣的大修理計畫,當他們把天守閣一一支解之後發現,東大柱只有末端的部分稍微腐蝕,稍微修理後就能繼續使用;但西大柱的上下兩截木材都被腐蝕的非常嚴重,因此鹿島建設就想說:「不然就趁這次的機會,把西大柱也換成跟東大柱一樣,用一根新的、完整的木材來替代吧!」。
然而,以天守閣的規模與高度計算,要找到能從地下室一路貫穿到4~5樓的木材,長度至少超過24公尺、直徑大於一公尺才行,當時鹿島建設為了在日本國內找到滿足這個條件、且又品質優良的檜木材,可說是傷透了腦筋。最後終於勉強在期限前於長野縣(木曽の国有林)找到了一根符合條件的檜木,於是他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規劃,想盡辦法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這根木材運回姬路城。結果萬萬沒想到,在運送途中這根木材意外地從台車上摔了下來,斷成兩截。但是,眼看工期就要來不及了,此時鹿島建設決定,不然就這樣吧,反正本來的西大柱也是由兩截木材接續組合而成的,我們就還是照原本的方式把西大柱裝回去吧。
此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當鹿島建設要把整個天守閣組裝回去的時後才發現,如果按照原來的計畫(用一根連貫的木材)來裝西大柱的話,無論使用甚麼樣的工法,都會傷到天守閣其他部位的結構體,而唯一的解法就是把西大柱分成兩截,然後分梯裝上後再加以接續起來。由此可知,當初最早在建造姬路城的時候,當時的工匠並非找不到適合的一根木材,而是早就知道這個施工問題,所以才刻意用兩截木材接續成一根西大柱的。而或許天守閣本人(咦?擬人化了)也知道,所以才會在運送新木材的途中推了它一把,故意讓它摔成兩截,進而造成這個「最好的安排」呢。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