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份工作離職那天,隔壁同事突然有點不好意思地開口:「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你覺得我應該買長照險嗎?」
30-40歲這群人,是職場、家庭的中堅份子,一方面要負擔家中的生計,另一方面又要開始為自己的退休計劃做打算。試想一份薪水同時要付生活費、子女教育費、父母孝親費,又要存錢投資,如果這時有保險業務員問你要不要買長照險,到底該如何決定呢?
如果收入夠高,當然就不用思考,什麼保險都可以買。只可惜對多數人而言,經濟資源不可能是無限的。理財,就是用有限的預算,藉由分配在適當的工具,達到個人想要的最佳成果。
在考慮買長照險之前,要先了解這種保單會啟動理賠的情境。所謂的「長照狀態」,指的是:
經專科醫師依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或依其它臨床專業評量表診斷判定其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及更衣等6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s)持續存有三項(含)以上之障礙,或者係指被保險人經專科醫師診斷判定為持續失智狀態,且依臨床失智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Scale, CDR)評估達中度(含)以上(即CDR大於或等於2分,非各分項總和)者。
以上這段話翻成白話文,就是指當你無法自理日常生活,進食、行動、洗澡都有困難,可能需要有居家看護或入住機構時,才叫做所謂的的「長照狀態」。如果只是輕度失智,或者正常衰老動作變慢,但還可以自己吃飯、走路、換衣服、洗澡,只是家人不放心,那還不算「長照狀態」。
該不該買長照險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的正確答案,不過,我認為可以從幾個問題思考:
從過去跑醫療現地經驗,可以觀察到會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疾病有兩大類,一種和不良生活習慣關係較大,包括中風、肌少症、骨質疏鬆後骨折等慢性疾病;另一種則和基因遺傳關係較大,例如帕金森氏症、失智⋯⋯等。
如果家族中長輩失能原因是前者,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就正視自己的生活型態,盡可能減少風險因子。均衡飲食、多運動,及早開始重訓儲存肌肉。一位醫師說過一句我很認同的話:重訓的花費很貴,但至少是用在自己身上,長照險卻是付給別人,自己躺在床上。
但如果因為家族病史、遺傳等因素,你有較高的風險,可能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導致老後失能,就可以考慮購買長照險轉移長照的財務風險。
保險公司的網站可以比較各家保單,大家可以自己試算。我隨機挑了某家保險公司的保單檢視,該保單的設計是:如果等到了長照狀態時,希望每月可給付5萬元,最多給付16次(也就是可以支付你長照費用16年的意思)約需年繳保費10萬元,相當於每月6000元。
如前所述,30-40歲可能是人生中開銷最大的一個階段,如果每月都要繳長照險的保費,勢必會排擠其他支出。當下的生活品質、子女成長必須的教育費,甚至老去的父母迫在眉睫的照顧費⋯⋯。每個人的需求優先順序不同,這題答案只有自己能回答。
以2024年的物價來算,若要入住長照機構或者聘請24小時的看護,每月需要4-5萬元,折合下來一年支出約48-60萬元。(現年30-40歲的我們真的需要用到這筆錢時,大概會需要更高的預算。不過此處先用這樣的金額估計。)
想要付出這筆4-5萬元的費用,買長照險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大家不妨算算自己的投資組合,到了你70-80歲時,有可能帶給你每月4-5萬元的被動收入嗎?或者,假設活到100歲,而80-100歲這20年期間處於失能狀態,開銷約1200萬元,屆時你的存款夠用嗎?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達成。
簡單做個小結:保險很重要,但我們的人生中還有很多要花錢的項目。想填補老後可能的長照支出,方法不只一種。衡量自己的風險、資源,才能做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