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從前從前有個紅衛兵⋯⋯
作者|凌耿
出版|大塊,2016/01/26
【內容簡介】
再現那場青春殘酷物語、復刻文革天讎錄
50年前,
他,
是造反有理的紅衛兵頭頭;
是投奔自由的反共義士。
他記得,
「「天是紅衛兵的天,地是紅衛兵的地!」
「要讓神鬼一見到我們就發愁,不是我們見了神鬼發愁!」
他也記得,
「對著浩浩江水,敢問蒼天,少年壯志知多少。」
「恐懼又湧上了心頭,我發覺我們是茫茫大海中的兩顆小粟。」
50年前,我們窺探一個文攻武鬥的扭曲世界;
50年後,我們閱讀一段飄風驟雨的少年往事。
文革紀實,作者以當時一名中學生任紅衛兵頭頭的身份,回憶記錄文革初期(1966-1968年),福建紅衛兵鬥爭福建省長葉飛、王于耕夫婦;全國紅衛兵「大串連」;到北京謁見毛澤東主席;批鬥王光美(劉少奇之妻);不同派系紅衛兵持械武鬥廝殺的場面,一直到最後女友梅梅不幸中彈身亡,他隨二哥由廈門鼓浪嶼跳海游泳至金門大膽島,投奔台灣。
本書為兩岸第一本關於文革的作品,堪稱最早的傷痕文學,最早提供西方世界關於文革中「文攻武鬥」的情況,1972年以英譯本出版,曾獲《紐約時報》以及當時蔣經國總統推薦。
中國歷時10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青少年為共產黨不同派系用來剷除異己的工具,他們失學參加紅衛兵,正值青春年華,感性又衝動,充滿理想性又易於盲從附會,逞強鬥狠之下,有人晉升領導地位,有人死亡,有人沒有學歷、與社會脫鉤的結果,是永遠的下鄉。本書是歷史的軌跡,更是活生生一世代年輕人的生死場,青春的殘酷物語。
除了武場,本書諸多描述溫暖親情、年少純純初戀的文戲,感人至深。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李奭學讚譽「⋯⋯扣人心弦的程度絕不輸金庸」。文革50年後,本書由作者重新校閱、增刪,並執筆新序補綴抵台去美期間的許多「後來⋯⋯」,同時配合照片首度公開個人的心路歷程,彌足珍貴。
閱:紙本
會買這本書是這樣的,如果在其他時候我真的不確定會不會買這本。就跟書中別人的推薦序提到的類似,推薦序撰文者提到回老家時在書櫃上發現了一本書——《天讎: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
我小時候也在清理姑姑的書櫃時發現這本書,稍微翻了一下,但因為印刷字體蠻小的,排版也跟一般的書不一樣,看沒幾頁就放回架上了,那時好像才要念國中,也許沒興趣是正常的吧?但稍微翻了翻,還是看到了關鍵字,這是本關於紅衛兵的故事。
儘管當時沒興趣,但還是記住了書名。前幾年蝸居天龍國時,閒來沒事就會去逛中山地下書街,看看有沒有回頭書展可以撿點有趣的書。那時也看見一本與紅衛兵相關的小說—梁曉聲《一個紅衛兵的自白》,當下想到家裡那本,所以忍不住也買了梁曉聲這本,以為可能是後來再版有改名之類的,雖然心底覺得跟印象不一樣(只記得書名沒有記作者),但因為回頭書六本五百元很便宜,買錯……買錯就算了,大不了看完後賣掉嘛。
後來搬回家,書當然也跟著回家,兩本果然是不一樣的書啊,至於不一樣在哪?過了這麼多年,始終沒看完,所以我也說不出來。等看完再說吧。
大概是文革離我們很遠,只存在課本以及相關作品上而已,所以很難想像紅衛兵到底做了什麼,在我印象中,課本也只是說文革那十年,對中國影響很大,傳統文化被批判,文物書籍被毀損,學生批鬥老師,是傳統文化的一大浩劫。但看了作者的敘述,原來比我想像的還要殘酷許多,而且竟然是這樣的收場。
不只是學生鬥老師,也鬥高官,學生們自以為在完成什麼偉大的事情,可以改變什麼吧?但到頭來才發現其實也只是被政治人物利用而已,毛澤東想要鬥倒劉少奇,想要重新掌權,雖然初期表現的十分倚重紅衛兵小將,但到了最後大家才發現,其實能當權的,只有毛澤東而已,他們這些學生做的又算什麼呢?誰又在乎他們這些紅衛兵死了多少人呢?
我以前只以為在文革中多半是對所謂的壞分子、走資派、黑五類等等的人才手段殘酷,卻忘記連紅衛兵也會分派系。即使以學生為主,分派奪權時,也可以打得這麼慘,就好像真的在打仗一樣。
不在那個氣氛中比較能看清是非對錯,雖然就算是旁觀也不見得全然正確。凌耿一開始意氣風發,充滿理想,但文革開始兩三年內,一開始的戰友,慢慢的也改變了,也不是所有人都心存著良善,會不會有更多人只是因為氣氛使然呢?而多數的人就像書中說的,沒有關係到自己時都沒關係,所以可以選擇派系支持,但演變到最後常常流血衝突,是當初發動文革的人想得到的嗎?
也不太需要去說他們做錯什麼,課本都已經說過,很多作品也都說過了。
二哥倒是蠻特別的。前面對二哥的著墨不算太多,大致上都是凌耿想參加紅衛兵的串連到北京見毛澤東,家裡人都覺得危險,只有二哥鼓勵他去,希望他自己親眼見見。有些事情只有自己親眼見過,才能有最真實的感觸。時代真的太遠了,對於他們描寫的北上火車途中的悲慘境況,真的難以置信,畢竟那時剛經歷大躍進之後嚴重饑荒,有的地方看起來很慘是正常,但對於現代人真是太難想像了。
後面也說了原來二哥很早就對共產黨失望,對現狀不滿,寫過文章批評,卻因此被檢舉。作者之所以會逃到台灣,一部分也是因為二哥的關係,另外就是女友梅梅意外身亡及對黨的失望吧。
不知道二哥之所以會發現共產黨的不對勁契機是什麼,也許那個時代像二哥一樣的人不少,只是我們不知道,或者早被鬥死了。
書中是講文革初期當紅衛兵的那些事,結束在與二哥游泳往金門的那一夜,在海上,他們就像兩顆粟子一樣渺小。
新序還提了到台灣之後的日子,增加了許多照片,其中一幅提及了大哥,說是最後自殺了。自序沒有特別提他跟二哥離開後,那些親人如何了,只提到後來與母親一同生活,多年後也返回中國,下榻的是當年用來當辦公室的那間房,心中滿是感慨吧。雖然沒有提及,但沒有出來的親人,日子也是挺不好過的吧?再提也沒什麼用了。但來台灣後,台灣正值白色恐怖,不知道二哥會否覺得與心中所想的有落差,兩邊的政權是不是都讓他失望了呢?
--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