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又稱作醣類,舉凡米飯、麵包、穀物、豆類等五穀雜糧都含有許多的醣類成分,而醣類又可大致分為可消化(例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澱粉)與不可消化(例如纖維素)這兩種類型。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貓咪飲食中的〝可消化醣類〞,因此接下來文章中所提到的〝醣類〞指的都是這種可消化醣類。
相較於人類這種植物、動物通吃的雜食型態,貓咪的祖先最早在野外都是依靠獵捕小動物維生,專吃野味的肉食特性讓他們發展出跟雜食動物不太一樣的生理代謝模式。然而貓咪這種以肉類蛋白質為主食的天性不禁讓人擔心如果攝取太多的醣類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消化機能而導致疾病產生,例如糖尿病及肥胖。不過在探討醣類對貓咪健康是否真的有影響前讓我們先來釐清幾個問題!
碳水化合物(醣類)對貓是必要的嗎?
葡萄糖是動物細胞最直接的能量來源,某些特定器官(例如大腦)更是極度依賴葡萄糖來維持機能。食物中的醣類則是葡萄糖的主要原料,這些可消化的醣類在動物腸道內會被分解為葡萄糖,然後進入血液提供給全身組織使用。
葡萄糖可說是動物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不過這並不代表貓咪飲食就一定要含有醣類成分。事實上,就算貓咪都不吃醣類食物身體一樣可以產生葡萄糖,原因在於他們的肝臟可以有效率地將胺基酸轉換成葡萄糖,這個過程稱作糖質新生(glyconogenesis),透過攝取肉類食物可獲取充足的蛋白質,經過消化後分解為胺基酸,最後再轉化為葡萄糖提供全身組織使用。因此對貓的飲食來說,碳水化合物(醣類)並非必要的成分。
既然不是必要,為何貓飼料或罐頭裡還是會添加醣類?
貓咪特殊的生理特性導致他們缺乏某些代謝醣類的酵素,不過如果經過適當的食品科學處理也可以讓貓咪有效吸收食物中的醣類。根據研究顯示,貓咪對於這種〝經過處理的醣類〞吸收利用率可高達90%,可算是一種經濟實惠的能量來源。另一個貓飼料或罐頭添加醣類的目的則是出於商品製造考量。以乾飼料而言,添加這些經過處理的醣類可讓飼料定型為顆粒狀而方便貓咪食用;至於罐頭則是會添加糊化的澱粉,好處可以讓蛋白質與其他營養元素充分均勻混合。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飼料與罐頭都一定會添加醣類在裡面,但普遍來說貓咪商品化的食物含醣量約占整體熱量比例的20-40%。
食物中的醣類會造成貓咪糖尿病嗎?
過往有些研究透過血管注射葡萄糖的方式讓貓呈現慢性高血糖狀態,長期下來貓咪的胰島素分泌會下降,負責分泌胰島素的細胞數量也會跟著減少;這種現象跟糖尿病的情況十分類似,所以推測過量的醣類可能會誘貓發咪產生糖尿病。然而這類的研究是用人為注射葡萄糖的方式造成貓咪血糖異常,實際上市售的寵物食品多為複合式的碳水化合物,包含澱粉與纖維形式;在低度至中度含量下(11-30%熱量比)並不會讓貓產生飯後高血糖,縱使是較高的熱量比(43%)所造成的血糖波動也是相當和緩,遠遠不及糖尿病的血糖程度。因此以目前現有的證據來說,飲食中的醣類並不會導致貓咪產生糖尿病。
不過換個方向來討論,低醣的飲食對糖尿病貓的血糖控制的確是有幫助的。許多臨床試驗證實,高蛋白、低醣類的飲食(10-15g的蛋白質/100kcal與1.7-2.5g/100kcal的醣類)可減少對胰島素的需求,有些甚至可以停止注射胰島素並達到穩定的血糖濃度。
攝取醣類食物會比較容易造成貓咪肥胖嗎?
肥胖的產生大多是因為動物攝取過多的熱量,體內多餘的醣類會先以糖原的形式儲存在肝臟與肌肉細胞中,後續體內如果有更多的醣類則是會先轉換為脂肪酸然後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不過這並不代表攝取糖類就比較容易造成貓咪肥胖;相反的,部分研究發現貓咪攝取高醣類、低脂肪的食物反而比較不容易有肥胖的問題,原因在於脂肪所含的熱量密度是醣類的2.5倍。因此如果想要避免貓咪產生肥胖的問題,重點在於控制總熱量的攝取,在不超過個體所需熱量的前提之下,攝取醣類並不會比較容易造成貓咪肥胖。
總結
貓咪是種肉食性的動物,醣類對他們來說並非絕對必要的食物。不過只要經過適當的處理,貓咪同樣也是可以消化醣類作為能量來源。攝取醣類並不會讓貓咪比較容易產生糖尿病或肥胖的問題,不過過量的醣類是有可能造成貓咪的腸道細菌過度發酵而引發腸胃不適的問題。大多數的市售貓食醣類的熱量比(ME)介於20-40%,最多不可超過55%,挑選飼料時則是建議選擇標示清楚且具有一定市場規模的品牌會比較有保障。
參考文獻
- FEDIAF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Carbohydrate Expert Review
- Laflammme D. Focus on Nutrition: Cats and carbohydrate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and disease. Compend Contin Educ Vet. 2010 Jan;32(1):E1-3.
- Verbrugghe A, Hesta M. Cats and Carbohydrates: The Carnivore Fantasy?.Vet Sci. 2017;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