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從來不只是個人的情感狀態,而是一種社會的期望,是一種隱形的規訓。
我們從小便被教導,快樂是一種美德,是人生的必然目標。
人們會問:「你快樂嗎?」
卻很少問:「你允許自己不快樂嗎?」
這樣的教育,使我們逐漸將快樂內化成必然追求的人生價值與責任,彷彿唯有快樂,才能證明我們擁有值得活下去的人生。
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微笑,即便內心沉重;學會祝賀,即便無法共感;學會在人群中偽裝快樂,即便孤獨在現代社會如影隨形。
聖誕快樂、新年快樂、生日快樂……我們總期待著快樂降臨,彷彿它才是一切慶祝的核心。
現代社交媒體的出現,更讓這種規訓變本加厲,我們被鼓勵分享「幸福時刻」,被讚美積極正向的態度,而任何表露脆弱或迷茫的言語,則容易被貼上「消極」的標籤。
但快樂,真的是一種義務嗎?
不快樂,真的等於人生的失敗嗎?
或許不然。
當我們更清醒地活著,看見世界的不完美,也承認自身的不安與缺憾。在不追求快樂的同時,我們也能獲得一種更深層的安穩與平靜的喜悅。
不追逐快樂的人,並非沉溺於痛苦,而是選擇不再壓抑自我;不願以虛假的快樂來討好世界,而是希望擁抱生命本來的多重樣貌,包括悲傷、失落、迷惘,甚至憤怒。
這個世界總告訴我們:「你應該要幸福快樂。」
但卻沒有告訴我們,快樂是一種短暫的情緒,而非恆久的幸福狀態。
當快樂成為一種規訓,不追逐便是某種程度上的清醒。因為每當快樂結束時所帶來的遺憾,又會成為追逐快樂的欲望,有些人的一生皆是如此反覆,構成了一種無盡的循環,就如同夸父追日。
在這個以快樂爲首的消費時代,人人皆爲快樂而活,感嘆著自由與幸福的稀缺。
但或許等那天我們不再以追逐快樂為價值目標,才能接近幸福,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