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很有意思的內容,算是教練的自我糾結吧(?)談的是關於「教練應該提供專業評估及回饋優先?還是滿滿的情緒價值為主就好?」 如果有去健身房或是在網路上看過一些影片分享,教練們通常都會分成兩類,一種是著重在學員的運動表現,相當就事論事在評估及回饋,訓練過程中鮮少有聊天、組間休息就是好好休息跟思考及記錄課表安排內容,這樣的教練可能比較無聊一點,不過如果要追求成績的話應該是很好的幫手跟選擇。 另外一種教練,則是會提供很多的情緒正向回饋,某個層面也不是不在意運動表現;但更像是連哄帶騙的方式(?)去稱讚學員當下的狀態,並且不斷慫恿的去增加難度,即便無法達成目標設定也沒關係,過程中會感到上課氣氛輕鬆融洽、沒有太大的運動壓力。 作為一名團課教練,個人覺得不論是哪一種教練都很好,況且這得回到學員的運動目標設定是甚麼?而其實大部分會上團課的,很少是為了進步、提升運動表現進到教室的,更多的是促進健康、看能不能讓生命(活)品質變好一點,誠如先前分享過一本書丹約翰的撞牆期訓練心法,作者提到的「大部分的人以分類來說是屬於象限3、也就是只要願意運動都可以有成效的」 清明連假的你/妳過的如何呢?對於情緒價值的存在又有甚麼想法呢?來留言分享聊聊吧 ~~~
方格人氣王挑戰活動熱烈進行中喔
------------------------------------------------------
我是週一的主題專家布魯斯,今年的運動目標希望能重回馬拉松賽場,運動心理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也不分是否有運動需求跟習慣的時刻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若是有任何想要詢問的,歡迎 格友專屬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