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日本客戶互動
可以學到很多細微的表達方式
從很簡單的「你忙嗎?」就能看出表達習慣上的不同喔
這幾天公司業務量爆炸忙翻
好巧不巧日本大客戶突然來訊要約視訊會議喬合約
但又怕耽誤我們公司的進度(日本人很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
所以很禮貌性的問:「你們在忙嗎?」
重點來了
如果按照我們平常從教科書學到的日文
應該會很直覺認為「在忙嗎?」 = 「忙しいですか?」 聽例句
* 忙(いそが)しい [形容詞] = 忙碌的
* ですか [疑問詞] = 是嗎?
不過日本客人的問法更細微:
「忙しそうですか?」聽例句 = 「你看起來好像在忙,是嗎?」
* 把「忙しい」 的「い」刪除,加上「そう」(好像) = 好像在忙
為什麼不直接問「你在忙嗎?」就好
還要拐個彎問「你看起來好像在忙,是嗎?」
這麼彆扭幹嘛?
這就是日本人講話的藝術了
「你在忙嗎?」這種問法在日文聽起來其實比較直接
但如果加上「好像」
就能創造一種模糊的緩衝空間
這種「距離感」可以增加禮貌
其實並不是說不能使用 「忙しいですか?」
畢竟有些場合還是可以用那種直白的方式問對方
更精確來說
「忙しそうですか?」聽起來的舒服程度高於 「忙しいですか?」
打比方說好了
對方如果在工作場合問我 「忙しいですか?」
我可能要煩惱該回答:「Yes 我很忙」或「No 我不忙」
但有時我就不想講得那麼二元化分明
如果對方問「忙しそうですか?」
由於這個問句本身就創造了模糊空間
換句話說這個問句並不要求我給予精準的答案
所以我就可以給很模糊的答案
這種問法就能給雙方彼此伸縮的空間
所以我才會說聽起來更舒服
有關日文拐彎抹角的婉轉表達
今天講的例子還只是冰山一角
其實日文這種表達方式對很多台灣人來說不容易習慣
因為我們習慣用省時有效率的方式問清楚講明白
但日文因為更重視禮貌
所以會在表達之間使用很多創造模糊空間和距離感的詞彙
在台灣人眼裡可能會覺得「有夠不直接」
但在日文的角度來看是很尋常的事呢

與日本客戶互動
可以學到很多細微的表達方式
從很簡單的「你忙嗎?」就能看出表達習慣上的不同喔
這幾天公司業務量爆炸忙翻
好巧不巧日本大客戶突然來訊要約視訊會議喬合約
但又怕耽誤我們公司的進度(日本人很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
所以很禮貌性的問:「你們在忙嗎?」
重點來了
如果按照我們平常從教科書學到的日文
應該會很直覺認為「在忙嗎?」 = 「忙しいですか?」 聽例句
* 忙(いそが)しい [形容詞] = 忙碌的
* ですか [疑問詞] = 是嗎?
不過日本客人的問法更細微:
「忙しそうですか?」聽例句 = 「你看起來好像在忙,是嗎?」
* 把「忙しい」 的「い」刪除,加上「そう」(好像) = 好像在忙
為什麼不直接問「你在忙嗎?」就好
還要拐個彎問「你看起來好像在忙,是嗎?」
這麼彆扭幹嘛?
這就是日本人講話的藝術了
「你在忙嗎?」這種問法在日文聽起來其實比較直接
但如果加上「好像」
就能創造一種模糊的緩衝空間
這種「距離感」可以增加禮貌
其實並不是說不能使用 「忙しいですか?」
畢竟有些場合還是可以用那種直白的方式問對方
更精確來說
「忙しそうですか?」聽起來的舒服程度高於 「忙しいですか?」
打比方說好了
對方如果在工作場合問我 「忙しいですか?」
我可能要煩惱該回答:「Yes 我很忙」或「No 我不忙」
但有時我就不想講得那麼二元化分明
如果對方問「忙しそうですか?」
由於這個問句本身就創造了模糊空間
換句話說這個問句並不要求我給予精準的答案
所以我就可以給很模糊的答案
這種問法就能給雙方彼此伸縮的空間
所以我才會說聽起來更舒服
有關日文拐彎抹角的婉轉表達
今天講的例子還只是冰山一角
其實日文這種表達方式對很多台灣人來說不容易習慣
因為我們習慣用省時有效率的方式問清楚講明白
但日文因為更重視禮貌
所以會在表達之間使用很多創造模糊空間和距離感的詞彙
在台灣人眼裡可能會覺得「有夠不直接」
但在日文的角度來看是很尋常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