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取名【寶可噩夢】是來自於主角的名字......人的一生的確都在跟某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東西對抗,有時我們可以名之,如親情的束縛、友情的枷鎖,或是職場上的牢獄之災等等,我們若不是正在服刑,就是前往刑場的路上。但有時我們很難為某些焦慮或困苦命名,可能是不受控的情緒崩潰、也或許是不請自來的心靈虛脫,而也有的是自然發生般好像正在喝一杯悲傷特調。比起某些人,比如《24個比利》或【模仿犯】裡面的某些角色,我們有時抱怨顯得過於不知足,我們活在一個生活無虞、縱使不是隨時能心想事成、縱使人生不算是富裕小康,但我們總是長到這麼大、擁有屬於自己的某些身份與地位,比上不足,比下卻綽綽有餘。一旦有所怨言,或者稍有不滿,輕則累積多時的社會地位可能下跌,重則造成某種社會性死亡。當我們看到世上各種家庭之美好的頌歌時,總有可能產生出一股無法言喻的失落與自責,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才讓美好的可能離我們遠去?我們長大了,到底是長成了一個能獨立思考、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個體,還是長成了父母精心雕塑卻可能不知在哪個環節失誤(當然是我們自己的錯!)的失敗品?近年了解了一些關於創傷知情、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其實我們都不夠完美,但也不需要完美,成長固然有機會受到很多種傷害,而造就了如今現在的我們,但我們都仍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跳脫來自家庭(但不容易)、其他關係所給予各種情緒勒索,成為一個更接近自己期待的自己。也許我們都在創傷中倖存,或者仍持續在某些創傷中,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各種創傷中,找到一些可能性,是我們終於知道,我們到底仍是值得被愛的,至少我可以試著好好愛自己,然後開啟一個不同、且嶄新的人生副本。附記:【寶可噩夢】的片長實在超乎想像,我怕會先精神死於戲院,若接下來沒機會觀賞,只能期待在串流平臺中接續緣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