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移居返鄉青年也代代相承──莊稼熟了‧魏文軒&郝素青

2003年、30歲初回到池上的魏文軒和郝素青夫妻,是當時第一批返鄉青年,他們回鄉務農,同時把老家整理變成「莊稼熟了」民宿。經過17年,現在他們已是池上的中生代,因為有和老一輩的記憶銜接,又有對於年輕一代初來乍到充滿不確定感的理解,成為後來一批批移居、返鄉青年接地氣很重要的橋樑。
魏文軒和郝素青,務農兼經營民宿展開回鄉新生活。
將老家改裝成「莊稼熟了」民宿,全由魏文軒親自設計打造。
素青回憶起當初跟著文軒回到池上,從事設計的她原本在都市有穩定的工作,不知道在這個鄉村可以做什麼,一開始她是哭著回家的,但現在她語調輕緩地說:「是土地選了人,不是人選擇土地……當你的生命和土地有了連結,它會回報你的。」也因為明白移居農村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所以他們願意幫助後來者,對她來說,所謂「地方創生」的意義是在地人的接納、支持、陪伴、協助,和分享資源。
「稻田才是池上的大地之母啊!」素青說,生存之外去思考這塊土地需要的是什麼,回頭去想池上怎麼培養自己的,當想到這些,就會友善農區,會想保護老屋、農田,而不是引進太多外來的東西。
對文軒來說,又是另一種心情。那是一份來自家鄉土地的呼喚,儘管離鄉20多年,但他一直有個心願要把家裡的祖業、阿公的東西保留下來,他跟孩子說:「如果在故鄉沒了祖產,就沒有了根。」他回到池上,重新在爸爸給的七分農地上耕作,辛勤勞動之後的汗水讓他感到舒暢寧靜,他發現雙腳踩在田地上才是最快樂踏實的時刻,決定帶著太太和兩個小孩舉家返鄉生活。
魏文軒堅持有機種植,分享「吃了讓人心靈寧靜」的好米。
因為經營民宿的關係,「莊稼熟了」成為許多人接觸池上的第一站,文軒的熱情好客感染了來客,在他們家住過幾個月、一年的都有,更有人就此定居下來。文軒明白農村面臨老年化是世界的趨勢,而他想的是,在還可以跟年輕夥伴一起打拼的時候,盡量給年輕人舞台,「不然每個人都說政府喊著回鄉只是口號,餵不飽肚子怎麼回來?」他問。
文軒跟這些年輕人說,鄉下不見得沒有舞台,在都市茫茫人海裡,你只是眾多人才中的一個,但在這裡很容易被看見,只要懂得發揮自己的專業。於是有些「過客」來到池上就不走了,開起咖啡館、選物店、工作室、書店,為尋覓理想生活而移居池上。
「走走池上」的大白(羅正傑)做平面設計,租下一間老房子作為工作室,工作之餘喜愛攝影的他到處取材,自製私房旅遊地圖,開放部分空間成為旅人的資訊交流站。在大街上,大部分店家六、七點就熄燈休息,到晚上十點還點著燈的走走池上成了池上的「夜店」。「BIKE DE KOFFIE」的阿洋(郝朝洋)從民宿前擺攤到在車站旁有了自己的小店,用池上米做成米貝果,是他分享食農體驗的初衷。「借冊所」是池上第一間二手書店,主人阿輝(陳志輝)到處旅行就為找一個喜歡的地方待下……,還有許多新的故事在發生。
池上大街的夜晚仍維持寧靜的鄉村作息,「走走池上」大概是開到最晚的地方了。
BIKE DE KOFFIE開在池上火車站旁,也是旅遊資訊借問站。
「借冊所」是友善旅人的二手書店。
新一批年輕人留了下來,但文軒怎麼看他們都還是像外地人,把自己關著,思維還是都市人,只是換個環境。於是他思索著該怎樣讓新移居者融入在地,搬出自己收藏的4、50年代老武車(古早時候載貨做生意的黑色鐵馬),號召幾個年輕人組成「黑色騎士」,BIKE De Koffie的阿洋、走走池上的大白、舒食男孩黃清譽、田味家的張力尤、Life 21 House張俊偉、借冊所的陳志輝,當他們成群結隊騎到街上,老人家看到覺得好奇,更喚起回憶,話匣子就這樣打開了。後來又陸續有更多人加入,現在來到池上,可以在許多店家門口看到「黑色騎士」的標誌。
「黑色騎士」是魏文軒為讓新移居池上的年輕人融入當地集結而成。
素青細數這十多年來,其實有過好幾波推動地方的行動,現在談地方創生、過去講社區營造,對他們來說只是名詞不同,在家鄉就是一直持續在做這些事。當然,每個時期因應社會的變化有不同的條件,現在因為觀光發展起來,新一波移居者以商業經營居多,問她會不會擔心觀光過熱讓池上變了調?她更擔心的是,當熱潮過了,這群靠觀光維生的新移居者怎麼辦?
某個晚上,在4.5公里咖啡,魏文軒、彭明通、阿洋幾個朋友又聚在一起聊天,阿洋苦笑生意不好,一天只賣出兩杯飲料,彭大哥回敬自己剛回來的時候,一個月才賣兩杯。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但不論先來後到,因為有著對這塊土地共同的情感,成為相互支持的力量,而那些關心池上未來的話題,就像圍繞著的那盆炭火一樣,從十多年前一直持續燃燒到現在,關於未來,他們又有了新的藍圖和想像。
4.5公里咖啡的炭火燒著茶,也燒著池上人愛鄉愛土的不滅熱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