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移居返鄉青年也代代相承──莊稼熟了‧魏文軒&郝素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03年、30歲初回到池上的魏文軒和郝素青夫妻,是當時第一批返鄉青年,他們回鄉務農,同時把老家整理變成「莊稼熟了」民宿。經過17年,現在他們已是池上的中生代,因為有和老一輩的記憶銜接,又有對於年輕一代初來乍到充滿不確定感的理解,成為後來一批批移居、返鄉青年接地氣很重要的橋樑。

raw-image
raw-image

素青回憶起當初跟著文軒回到池上,從事設計的她原本在都市有穩定的工作,不知道在這個鄉村可以做什麼,一開始她是哭著回家的,但現在她語調輕緩地說:「是土地選了人,不是人選擇土地……當你的生命和土地有了連結,它會回報你的。」也因為明白移居農村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所以他們願意幫助後來者,對她來說,所謂「地方創生」的意義是在地人的接納、支持、陪伴、協助,和分享資源。

「稻田才是池上的大地之母啊!」素青說,生存之外去思考這塊土地需要的是什麼,回頭去想池上怎麼培養自己的,當想到這些,就會友善農區,會想保護老屋、農田,而不是引進太多外來的東西。

對文軒來說,又是另一種心情。那是一份來自家鄉土地的呼喚,儘管離鄉20多年,但他一直有個心願要把家裡的祖業、阿公的東西保留下來,他跟孩子說:「如果在故鄉沒了祖產,就沒有了根。」他回到池上,重新在爸爸給的七分農地上耕作,辛勤勞動之後的汗水讓他感到舒暢寧靜,他發現雙腳踩在田地上才是最快樂踏實的時刻,決定帶著太太和兩個小孩舉家返鄉生活。

raw-image

因為經營民宿的關係,「莊稼熟了」成為許多人接觸池上的第一站,文軒的熱情好客感染了來客,在他們家住過幾個月、一年的都有,更有人就此定居下來。文軒明白農村面臨老年化是世界的趨勢,而他想的是,在還可以跟年輕夥伴一起打拼的時候,盡量給年輕人舞台,「不然每個人都說政府喊著回鄉只是口號,餵不飽肚子怎麼回來?」他問。

文軒跟這些年輕人說,鄉下不見得沒有舞台,在都市茫茫人海裡,你只是眾多人才中的一個,但在這裡很容易被看見,只要懂得發揮自己的專業。於是有些「過客」來到池上就不走了,開起咖啡館、選物店、工作室、書店,為尋覓理想生活而移居池上。

「走走池上」的大白(羅正傑)做平面設計,租下一間老房子作為工作室,工作之餘喜愛攝影的他到處取材,自製私房旅遊地圖,開放部分空間成為旅人的資訊交流站。在大街上,大部分店家六、七點就熄燈休息,到晚上十點還點著燈的走走池上成了池上的「夜店」。「BIKE DE KOFFIE」的阿洋(郝朝洋)從民宿前擺攤到在車站旁有了自己的小店,用池上米做成米貝果,是他分享食農體驗的初衷。「借冊所」是池上第一間二手書店,主人阿輝(陳志輝)到處旅行就為找一個喜歡的地方待下……,還有許多新的故事在發生。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新一批年輕人留了下來,但文軒怎麼看他們都還是像外地人,把自己關著,思維還是都市人,只是換個環境。於是他思索著該怎樣讓新移居者融入在地,搬出自己收藏的4、50年代老武車(古早時候載貨做生意的黑色鐵馬),號召幾個年輕人組成「黑色騎士」,BIKE De Koffie的阿洋、走走池上的大白、舒食男孩黃清譽、田味家的張力尤、Life 21 House張俊偉、借冊所的陳志輝,當他們成群結隊騎到街上,老人家看到覺得好奇,更喚起回憶,話匣子就這樣打開了。後來又陸續有更多人加入,現在來到池上,可以在許多店家門口看到「黑色騎士」的標誌。

raw-image
raw-image

素青細數這十多年來,其實有過好幾波推動地方的行動,現在談地方創生、過去講社區營造,對他們來說只是名詞不同,在家鄉就是一直持續在做這些事。當然,每個時期因應社會的變化有不同的條件,現在因為觀光發展起來,新一波移居者以商業經營居多,問她會不會擔心觀光過熱讓池上變了調?她更擔心的是,當熱潮過了,這群靠觀光維生的新移居者怎麼辦?

某個晚上,在4.5公里咖啡,魏文軒、彭明通、阿洋幾個朋友又聚在一起聊天,阿洋苦笑生意不好,一天只賣出兩杯飲料,彭大哥回敬自己剛回來的時候,一個月才賣兩杯。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但不論先來後到,因為有著對這塊土地共同的情感,成為相互支持的力量,而那些關心池上未來的話題,就像圍繞著的那盆炭火一樣,從十多年前一直持續燃燒到現在,關於未來,他們又有了新的藍圖和想像。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的沙龍
60會員
68內容數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2020/01/29
人文氣質的養成,不會是突如其來冒出來的,早在台灣好基金會進駐之前,池上就有過一波農村美學運動,當時的核心人物之一,是4.5公里咖啡的彭二哥(彭明通)。 4.5公里咖啡座落在197縣道4.5公里處,離熱鬧的街區有大約五分鐘車程,不是一般遊客會路過的地方,也因為這樣,才保有一方幽靜的天地。(more)
Thumbnail
2020/01/29
人文氣質的養成,不會是突如其來冒出來的,早在台灣好基金會進駐之前,池上就有過一波農村美學運動,當時的核心人物之一,是4.5公里咖啡的彭二哥(彭明通)。 4.5公里咖啡座落在197縣道4.5公里處,離熱鬧的街區有大約五分鐘車程,不是一般遊客會路過的地方,也因為這樣,才保有一方幽靜的天地。(more)
Thumbnail
2020/01/26
「池上人有一種特別的素質。」蔣勳這麼說過。的確,如果曾經來池上和當地人聊天、參加鄉裡的活動,就會發現「人文」是池上的另一種美。每當鄉裡有重要活動,池上人不是急著擺攤搶錢,反而是休店去當志工,「池上書局」的簡博襄和曹菊苹夫妻就是如此。(more)
Thumbnail
2020/01/26
「池上人有一種特別的素質。」蔣勳這麼說過。的確,如果曾經來池上和當地人聊天、參加鄉裡的活動,就會發現「人文」是池上的另一種美。每當鄉裡有重要活動,池上人不是急著擺攤搶錢,反而是休店去當志工,「池上書局」的簡博襄和曹菊苹夫妻就是如此。(more)
Thumbnail
2020/01/26
每年秋末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兩場公開演出、每場兩千多個座位,換算起來短短兩天同時有四、五千人湧入池上,幾乎要與當地的居住人口相當,在地人形容簡直比過年還熱鬧。一個小小的鄉村,如何能接待這麼多遊客?動員力從哪來?要說池上志工的故事,不會錯過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的總召陳秋菊。(more)
Thumbnail
2020/01/26
每年秋末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兩場公開演出、每場兩千多個座位,換算起來短短兩天同時有四、五千人湧入池上,幾乎要與當地的居住人口相當,在地人形容簡直比過年還熱鬧。一個小小的鄉村,如何能接待這麼多遊客?動員力從哪來?要說池上志工的故事,不會錯過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的總召陳秋菊。(more)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若對這齣紀錄片有所感觸, 別忘了九月十六日晚上七點,來參加政大書城的座談會. 在紀錄片中介紹吳晟老師跨海尋找九十歲高齡的知音瘂弦老師. 當年的吳晟,為了照顧彰化農忙生活的母親,選擇返鄉任教。 時光荏苒,兩人間的真情,在時間流裡除了增添智慧的白髮,情意未曾改變。 遇到懂詩的人情意真切;
Thumbnail
若對這齣紀錄片有所感觸, 別忘了九月十六日晚上七點,來參加政大書城的座談會. 在紀錄片中介紹吳晟老師跨海尋找九十歲高齡的知音瘂弦老師. 當年的吳晟,為了照顧彰化農忙生活的母親,選擇返鄉任教。 時光荏苒,兩人間的真情,在時間流裡除了增添智慧的白髮,情意未曾改變。 遇到懂詩的人情意真切;
Thumbnail
七月時,在朋友邀約下,去了我愛溪州舉辦的黑泥季。 有音樂、人、還有土地。 天光從烈日輪轉到漸層色的薄暮,濁水溪被具象化成參選的母親之河, 我們手握黑泥,在真空與黏膩之間踩踏與被承接, 在那當下,人與天地是很靠近的。 正好賴和基金會推出特映場,便報名前往觀看。 誠誠懇懇。 畢竟這是對土地的信仰。
Thumbnail
七月時,在朋友邀約下,去了我愛溪州舉辦的黑泥季。 有音樂、人、還有土地。 天光從烈日輪轉到漸層色的薄暮,濁水溪被具象化成參選的母親之河, 我們手握黑泥,在真空與黏膩之間踩踏與被承接, 在那當下,人與天地是很靠近的。 正好賴和基金會推出特映場,便報名前往觀看。 誠誠懇懇。 畢竟這是對土地的信仰。
Thumbnail
——《新北市文化》季刊 在地文化實踐專欄 就像所有好奇探索世界的年輕人一樣,畢業、離家、出國、在臺北工作生活。十年前蘇于修回到故鄉板橋,2016 年創立了「在一起One&Together」空間,並擘劃「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沉睡的百年古城,因為匯聚人情故事,逐漸迸出新的力量。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新北市文化》季刊 在地文化實踐專欄 就像所有好奇探索世界的年輕人一樣,畢業、離家、出國、在臺北工作生活。十年前蘇于修回到故鄉板橋,2016 年創立了「在一起One&Together」空間,並擘劃「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沉睡的百年古城,因為匯聚人情故事,逐漸迸出新的力量。 延伸閱讀:
Thumbnail
在永昌里土生土長的游郁心,父親是永昌里里長,從小便習於和長者打成一片,師大畢業後去當領隊,一場疫情把她拉回原本教書的崗位,回到了社區。後以「永昌耆老畫(話)我記憶中的技藝」申請到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青年參與社區營造行動奬勵計畫,將長者的故事記錄下來,傳遞出去。 將長者的故事記錄下來,鼓勵長者畫當年
Thumbnail
在永昌里土生土長的游郁心,父親是永昌里里長,從小便習於和長者打成一片,師大畢業後去當領隊,一場疫情把她拉回原本教書的崗位,回到了社區。後以「永昌耆老畫(話)我記憶中的技藝」申請到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青年參與社區營造行動奬勵計畫,將長者的故事記錄下來,傳遞出去。 將長者的故事記錄下來,鼓勵長者畫當年
Thumbnail
講起話來沒有太多起伏,淡淡的表情,好像過日子就是隨性而為,沒有非如何不可。實際上,曾文昌在2013年透過「倆佰甲」朋友的介紹,來到深溝務農,2017年就成為倆佰甲負責人,同時接棒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
Thumbnail
講起話來沒有太多起伏,淡淡的表情,好像過日子就是隨性而為,沒有非如何不可。實際上,曾文昌在2013年透過「倆佰甲」朋友的介紹,來到深溝務農,2017年就成為倆佰甲負責人,同時接棒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
Thumbnail
楊文全的人生,可以用50歲為分野。從政策研究到專業農夫,從寫計劃到開曳引機,他關心的事情沒有變,只是越來越貼近土地。
Thumbnail
楊文全的人生,可以用50歲為分野。從政策研究到專業農夫,從寫計劃到開曳引機,他關心的事情沒有變,只是越來越貼近土地。
Thumbnail
何處不相逢我們齊聚春發號 容貌依稀當年只是髮蒼皮老 半世紀往事佐美食咀嚼下肚 老闆同窗殷殷上菜桌邊踅繞
Thumbnail
何處不相逢我們齊聚春發號 容貌依稀當年只是髮蒼皮老 半世紀往事佐美食咀嚼下肚 老闆同窗殷殷上菜桌邊踅繞
Thumbnail
36 Plan – 16 (閱讀 / 電影 07) 『大內』是朋友山山的家鄉,經常聽她說著南瀛天文館、走馬瀨農場一代鄉民親友的故事,在環島時經過此地的風土氣味也格外讓我感到親切。
Thumbnail
36 Plan – 16 (閱讀 / 電影 07) 『大內』是朋友山山的家鄉,經常聽她說著南瀛天文館、走馬瀨農場一代鄉民親友的故事,在環島時經過此地的風土氣味也格外讓我感到親切。
Thumbnail
2003年、30歲初回到池上的魏文軒和郝素青夫妻,是當時第一批返鄉青年,他們回鄉務農,同時把老家整理變成「莊稼熟了」民宿。經過17年,現在他們已是池上的中生代,因為有和老一輩的記憶銜接,又有對於年輕一代初來乍到充滿不確定感的理解,成為後來一批批移居、返鄉青年接地氣很重要的橋樑。(more)
Thumbnail
2003年、30歲初回到池上的魏文軒和郝素青夫妻,是當時第一批返鄉青年,他們回鄉務農,同時把老家整理變成「莊稼熟了」民宿。經過17年,現在他們已是池上的中生代,因為有和老一輩的記憶銜接,又有對於年輕一代初來乍到充滿不確定感的理解,成為後來一批批移居、返鄉青年接地氣很重要的橋樑。(more)
Thumbnail
近年,青年返鄉和地方創生形成一波熱潮,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打拼,原因不盡相同,然而,懷抱熱血踏上回家之路不足以成事,真正能留下來的人才是關鍵。回家面對的是一場扎扎實實的生存戰,畢竟,剝去理想的外衣,滿腔的熱血很難填飽肚子。
Thumbnail
近年,青年返鄉和地方創生形成一波熱潮,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打拼,原因不盡相同,然而,懷抱熱血踏上回家之路不足以成事,真正能留下來的人才是關鍵。回家面對的是一場扎扎實實的生存戰,畢竟,剝去理想的外衣,滿腔的熱血很難填飽肚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