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鍋鏟一手筆 陳廷宣的台語創作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廖品榕 

攝影/黃英程


吃飯時間一到,人群湧進「一碗香粥飯麵食館」,起鍋、熱油、大火快炒,鍋鏟與鍋子接連撞擊發出聲響,廚師端出一碗碗美味的炒飯。你是否想過,拿著鍋鏟認真料理的廚師,同時也是一名拿筆書寫台文的作家呢?


出身香山大庄村落的陳廷宣,大學畢業於台文系,這些年,他一手拿鍋鏟一手拿筆,不僅有炒飯絕活,更從大學開始筆耕多年,以臺語文學創作濃縮自身的生命經歷,用自己最親近的臺語來寫自己的故事,一路上也斬獲竹塹文學獎、台語文阿却賞、海翁台語文學獎等數十座臺語文學獎項,更出版了書籍。

「語言是活的嘛,沒人用的話就會死,我用創作來跟大家說。」陳廷宣說。


台灣人怎麼能不用母語創作?

從小,陳廷宣家裡就是全台語家庭,高中時,他意外選修鄉土文學課程,在課堂上讀到了黃春明、賴和等台灣作家的作品,「當時覺得比起余光中、席慕蓉這些近代文學,好像更喜歡這些鄉土的東西,因為跟台灣很接近。」他開始嘗試創作、寫詩,文學之路就此展開。


大學填志願時,他發現真理大學有台灣文學系,這也是當時全台灣唯一的台文系,順著心裡的聲音,陳廷宣順利錄取進入台文系就讀。


開學後的第一堂課是台語文學概論,「老師一開始講課沒有講台文的知識,而是跟我們說淡水環境那麼好,怎麼能不創作?又說身為台灣人,怎麼能不用自己的母語創作?」這兩個問句有如醍醐灌頂,「我當時心想:對啊!那既然我讀到了臺灣文學系,又喜歡創作,確實應該用台語來創作啊!」老師的話成為創作的動力,於是從大一開始,陳廷宣就斷斷續續地寫,並投稿報刊雜誌,到大二時,他已能嫻熟地使用全台語創作。


用書寫抵抗台語的消逝

這段時間,詩、散文、小說,什麼類型陳廷宣都不放過,直到聽見某次在向陽老師在課堂上的一番話後,他的創作才開始逐漸聚焦。


「老師說目前台灣還沒有一本台語創作是繞著一個主題、有系統的寫,那或許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所以我就開始思考我想寫的主題是什麼、要怎麼規劃?」陳廷宣回憶。當時,陳廷宣參加了一個蒐集臺灣植物台語名字的活動,協助田調、記錄的期間,他試著把蒐集到的植物台語名放進自己的散文創作中,以抒發情感的同時也能讓讀者認識新的台語詞語,沒想到竟有不少人喜歡。他便決定以此為題,書寫更多以植物為情感媒介的散文,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便累積成一本書的份量。


2005年,《葡萄雨》在陳廷宣大學畢業那年出版,21篇植物散文,前半段寫的是大二到大四期間的暑假在苗栗農耕的點滴,後半段則是大學生活的集結。「就是要寫出會讓人感動的、想看的東西,讓越來越多人透過這些文本接觸到台語、產生興趣,這個語言才有機會活下來。」不想讓自己的母語消失,陳廷宣選擇用書寫抵抗。


畢業後,陳廷宣仍創作不懈,內容經常描寫對家鄉與家庭的情感,用從小到大最熟悉的台語,一筆一畫寫下對臺灣風土民情的關懷,展現出臺語文學創作的活力,許多舊時生活景況更被保存在語言中,問到為何依然堅持全台語創作,陳廷宣笑道:「也不是什麼堅持,只是我用華語寫作,就是會卡卡的,沒辦法那麼自然啦!」

 

用心、用情 就有好光景

一碗香粥飯麵食館經營了十年,平時努力工作掙錢,而店休時除了寫作,他也珍惜和老婆、孩子的家庭時光,「不能都是光在創作,過生活也很重要,文學就是從生活來的啊。」偶爾他會在臉書上發表一些短文,與客人的談話、和家人的點滴等生活日常,對他來說都是重要的創作養分。斜槓的挑戰?沒這回事,陳廷宣說只要盡好本分、認真生活,工作與創作的平衡自然就會抵達。


近期他即將完成一部他從2013就開始籌畫的、為期十年的寫作計畫,用一篇篇食譜,帶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與兒時回憶,不忘初衷,依舊使用全台語書寫。


「很多人會覺得台語在台灣是相對霸權,但其實台語得到的資源不見得有其他母語多。」以電視台為例,客語台、原住民台很久之前就成立,但專屬台語的電視台卻是一直到2019年,公視台語台才正式成立。更有人認為台語不能獨佔「台語」一詞,因為台灣的語言不是只有台語,「這個詞在一百年前就這樣使用,沿用自今,並不是因為想要獨佔台灣,所有母語都在消失,應該要一起努力才對,互相攻擊沒意思嘛。」陳廷宣無奈的說,母語議題永遠是他心中最軟的一塊。


廚師與台文作家的身分互相滋養,「用心、用情,就有好光景。」是向陽老師送給他的一句話,他謹記自今,對生活、對創作負責,好光景果然次次在陳宣廷的作品中綻放。


文章請見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季刊《巢兼代》no.1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木容的沙龍
2會員
36內容數
放文章的地方啦
廖木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24
文字|廖品榕 攝影|Doiiin 編輯部、iGoods愛物資 iGoods愛物資的倉庫裡,整理職人忙著處理捐贈物資,「好物箱」整齊堆放,等待被整理和媒合送達需求者手中。iGoods透過物流系統及捐贈單管理,搭起捐贈者與社福單位之間的橋樑,創建物品循環的生態圈。執行長陳家銓由大學愛心募資活動啟發
2024/12/24
文字|廖品榕 攝影|Doiiin 編輯部、iGoods愛物資 iGoods愛物資的倉庫裡,整理職人忙著處理捐贈物資,「好物箱」整齊堆放,等待被整理和媒合送達需求者手中。iGoods透過物流系統及捐贈單管理,搭起捐贈者與社福單位之間的橋樑,創建物品循環的生態圈。執行長陳家銓由大學愛心募資活動啟發
2024/10/24
藏身於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巷弄內的筆耕小書店,店如其名,空間小巧溫馨,小小的店鋪中四面圍繞著書架,上頭是滿滿的書籍,正中央一座綠色雙人小沙發是令人眼睛一亮的視覺焦點,一旁點綴著幾張彩色小板凳,舒適的閱讀空間讓來店的人們都能自在徜徉書海。 這裡是竹科周圍第一家,也是唯一
Thumbnail
2024/10/24
藏身於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巷弄內的筆耕小書店,店如其名,空間小巧溫馨,小小的店鋪中四面圍繞著書架,上頭是滿滿的書籍,正中央一座綠色雙人小沙發是令人眼睛一亮的視覺焦點,一旁點綴著幾張彩色小板凳,舒適的閱讀空間讓來店的人們都能自在徜徉書海。 這裡是竹科周圍第一家,也是唯一
Thumbnail
2024/10/24
「它的筆頭是純玻璃,你寫寫看,寫起來真的很不一樣!」人稱森哥的森作所老闆楊森,熱情的介紹著森作所獨一無二的商品——玻璃尖鋼筆。一支支玻璃尖鋼筆在桌上一字排開,雅致的外觀,各自因著不同的紋理與材質,閃耀出不同的光澤。 玻璃尖鋼筆功能如同一般的鋼筆,但出墨的筆頭卻是由
Thumbnail
2024/10/24
「它的筆頭是純玻璃,你寫寫看,寫起來真的很不一樣!」人稱森哥的森作所老闆楊森,熱情的介紹著森作所獨一無二的商品——玻璃尖鋼筆。一支支玻璃尖鋼筆在桌上一字排開,雅致的外觀,各自因著不同的紋理與材質,閃耀出不同的光澤。 玻璃尖鋼筆功能如同一般的鋼筆,但出墨的筆頭卻是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當你走出臺文館,回味著剛才的展覽,新的知識改變了你的想法。你萌生了一個重要的念頭:不能只有我知道。
Thumbnail
當你走出臺文館,回味著剛才的展覽,新的知識改變了你的想法。你萌生了一個重要的念頭:不能只有我知道。
Thumbnail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了之後,要將日本文化消滅,把當時臺灣有日本色彩的東西通通拿掉,種下中國的東西。在詩的發展上,這一點比較少人考慮到。中國大陸來到臺灣的那些外省詩人,說臺灣沒有文化,沒有文學,紀弦就這樣講。那是因為日據時代臺灣作家拚命創作要留下來的文學資產,都被國民黨消滅掉了,都被封鎖起來了。」
Thumbnail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了之後,要將日本文化消滅,把當時臺灣有日本色彩的東西通通拿掉,種下中國的東西。在詩的發展上,這一點比較少人考慮到。中國大陸來到臺灣的那些外省詩人,說臺灣沒有文化,沒有文學,紀弦就這樣講。那是因為日據時代臺灣作家拚命創作要留下來的文學資產,都被國民黨消滅掉了,都被封鎖起來了。」
Thumbnail
今日下午,參加由擦亮花火與高雄立圖書館所舉辦的一場對談活動。計畫創辦人林達陽邀請陳義芝一同來對談本次活動,兩位目前皆為文學作家,因此他們選定二月的主題「不合群」來談談以下這個議題「做一個永遠跋涉的旅人───時代的噪音早已淹沒內心的音樂,惟有決定離開過,才能真心再回來」。
Thumbnail
今日下午,參加由擦亮花火與高雄立圖書館所舉辦的一場對談活動。計畫創辦人林達陽邀請陳義芝一同來對談本次活動,兩位目前皆為文學作家,因此他們選定二月的主題「不合群」來談談以下這個議題「做一個永遠跋涉的旅人───時代的噪音早已淹沒內心的音樂,惟有決定離開過,才能真心再回來」。
Thumbnail
天leh交春,liam-mi寒、liam-mi熱,有時風、有時雨,m̄知〈台語ê春天〉生做啥款?張寶明uì春雨寫出伊對台語ê感情kap深思。春風吹啊吹,〈台語風beh吹tùi佗位去?〉,是30年前ê羅文傑leh想ê代誌。Tsit-tsūn一寡台語文作品tī冊市出頭,總--是,tsia-ê寫作iáu
Thumbnail
天leh交春,liam-mi寒、liam-mi熱,有時風、有時雨,m̄知〈台語ê春天〉生做啥款?張寶明uì春雨寫出伊對台語ê感情kap深思。春風吹啊吹,〈台語風beh吹tùi佗位去?〉,是30年前ê羅文傑leh想ê代誌。Tsit-tsūn一寡台語文作品tī冊市出頭,總--是,tsia-ê寫作iáu
Thumbnail
「台文系是在學台語、唱歌仔戲嗎?」 5年前,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的陳汝硯,毅然投身航空產業,面對外人對自己科系的質疑聲浪,早已是司空見慣。事實上,學台語僅是部分的課程,上至清代、下至近代,所有描寫台灣土地上人事物的文本都可稱作台灣文學,在語言、文學及實用層面,重視台灣社會與世界的連結。
Thumbnail
「台文系是在學台語、唱歌仔戲嗎?」 5年前,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的陳汝硯,毅然投身航空產業,面對外人對自己科系的質疑聲浪,早已是司空見慣。事實上,學台語僅是部分的課程,上至清代、下至近代,所有描寫台灣土地上人事物的文本都可稱作台灣文學,在語言、文學及實用層面,重視台灣社會與世界的連結。
Thumbnail
早熟敏感的少年,喜愛文學進而寫詩,投稿,看見絞盡腦汁的詩句變成報上的鉛字欣喜若狂,這是詩人常見的啟蒙經驗,然而,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認識的陳千武是「跨越語言的一代」。 陳千武明白,他如毛毛蟲正經歷漫長的煎熬,有一天,將蛻變成蝶,帶著詩的想像力,破繭而出,盡情飛翔─這個過程,他整整花了十三年。
Thumbnail
早熟敏感的少年,喜愛文學進而寫詩,投稿,看見絞盡腦汁的詩句變成報上的鉛字欣喜若狂,這是詩人常見的啟蒙經驗,然而,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認識的陳千武是「跨越語言的一代」。 陳千武明白,他如毛毛蟲正經歷漫長的煎熬,有一天,將蛻變成蝶,帶著詩的想像力,破繭而出,盡情飛翔─這個過程,他整整花了十三年。
Thumbnail
咱有時陣會使佇課本頂面看tio̍h台灣各族群ê分布圖,為tio̍h考試才kā伊背起來,毋koh你敢有思考過,是按怎族群會按呢分布?各族群ê語言kah伊ê方言別有啥物款ê差異,koh為啥物會有按呢ê無kāng?
Thumbnail
咱有時陣會使佇課本頂面看tio̍h台灣各族群ê分布圖,為tio̍h考試才kā伊背起來,毋koh你敢有思考過,是按怎族群會按呢分布?各族群ê語言kah伊ê方言別有啥物款ê差異,koh為啥物會有按呢ê無kāng?
Thumbnail
  對於文本,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咱 tsit-má 咧懷念蘇東坡、懷念李白,懷念宋朝、唐朝 ê 詩人,五百冬後台語若是猶閣佇咧,咱會懷念 siáng?會懷念台灣歌謠 ê 作詞家。台語若無消失--去,五百冬後,課本就是讀葉俊麟、陳達儒 in 寫 ê 歌詞。」
Thumbnail
  對於文本,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咱 tsit-má 咧懷念蘇東坡、懷念李白,懷念宋朝、唐朝 ê 詩人,五百冬後台語若是猶閣佇咧,咱會懷念 siáng?會懷念台灣歌謠 ê 作詞家。台語若無消失--去,五百冬後,課本就是讀葉俊麟、陳達儒 in 寫 ê 歌詞。」
Thumbnail
查某囝 ê 暖蛇 自學課,完全「改變」我的「信念」。 佇一擺ê「台灣歷史課」內底,我負責演賣薰(Hun) ê 「林江邁」。當我演著當時政府不准百姓講台灣人家己ê語言---台語,我配合劇情,規个人跪佇塗跤(Thôo-kha),用台語甲警察大人求情、求伊放我煞。我ê身軀就共這leh「自我認同感」記起來啊
Thumbnail
查某囝 ê 暖蛇 自學課,完全「改變」我的「信念」。 佇一擺ê「台灣歷史課」內底,我負責演賣薰(Hun) ê 「林江邁」。當我演著當時政府不准百姓講台灣人家己ê語言---台語,我配合劇情,規个人跪佇塗跤(Thôo-kha),用台語甲警察大人求情、求伊放我煞。我ê身軀就共這leh「自我認同感」記起來啊
Thumbnail
你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嗎?八成都是肯定的答案吧?那麼如果是臺語、客語或原住民語這些本土語言呢?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一名自稱「阿華師」的青年在網路上發布了許多影片;以流利的臺語、英語和客語三聲道切換,目的無他,就是希望讓大家重新正視臺灣的本土語言,他甚至在影片中宣告自己此生不再說華語......
Thumbnail
你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嗎?八成都是肯定的答案吧?那麼如果是臺語、客語或原住民語這些本土語言呢?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一名自稱「阿華師」的青年在網路上發布了許多影片;以流利的臺語、英語和客語三聲道切換,目的無他,就是希望讓大家重新正視臺灣的本土語言,他甚至在影片中宣告自己此生不再說華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