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想這個問題: 你在一個擁擠的大城市工作。然而你想要一棟漂亮寬敞的房子,讓你有喘息的空間,但唯一的方法就是住在郊區。所以現在你面臨一個權衡,用長程通勤換取一棟大房子,或是居住在小房子換取短程通勤? 通勤者的兩難:用睡眠交換空間,這是一個經典的難題。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怎麼做才更好?長途旅行後你當然會感到疲憊。但有沒有辦法真正衡量成本,用一個數字來衡量?大多數人只是猜測,但猜測是不夠的,你想要「知道」。
日本大阪都立大學2025年9月30日發表在《交通與健康期刊》上的研究發現,長途通勤和居住在小房子空間,都與更高的失眠風險有關。更重要的是,研究凸顯了兩者間的微妙平衡,表明存在一個臨界點,即更大住房帶來的好處,將被通勤途中對睡眠的損害所抵消[1]。如何測量一種「感覺」?
研究者做了什麼呢?首先,當然不能直接問別人「你的睡眠怎麼樣?」這太模糊了。你需要一把合適的尺。他們使用了兩份標準經過充分測試的臨床問卷,基本上是衡量失眠症狀與衡量白天困倦程度的問卷: 雅典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 與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接下來是通勤時間。他們沒有直接問人們需要多長時間,因為我們都會捏造數字。相反,研究者取得了實際的家庭和工作地址,並使用路線搜尋軟體計算出實際的最佳行程時間。
隨後,研究採用了包括傾向得分匹配在內的穩健統計方法,將通勤時間和居住建築面積的影響與年齡、收入和婚姻狀況等其他混雜因素區分開來。這確保了他們在得出結論時進行的是「同類比較」。掌握了關鍵資訊:1,757名40-59歲通勤到東京的在職成年人的通勤時間、房屋面積(建築面積)以及睡眠品質數據後,目標是將關心的兩件事區分開來:時間和空間。
時間與空間的代價和臨界點
研究的第一個發現對任何人來說都不足為奇。你的通勤時間越長,你的睡眠品質就越差。當然! 你正在用睡眠時間換取行程時間。而且旅程越長,你就越有可能失眠,第二天也更容易昏昏欲睡。超過100分鐘的旅程與失眠和白天嗜睡的發生率顯著相關。同時,研究也發現,較小的居住空間與失眠風險增加有關。也許你會感覺更擁擠,也許你會更聽見家人說話,具體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數據顯示了兩者之間的關聯。但真正巧妙的是,他們將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研究時,發現了一個所謂的「臨界點」。
對於住在標準大小房屋(約95平方公尺/28.7坪)的人來說,研究發現通勤時間的臨界點大約是53分鐘(單程)。低於這個時間,通勤者只是在做交換,但一旦超過這個時間線,就會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不只是疲憊;而是處於一種狀態,臨床顯著失眠的幾率會大幅上升,時間空間的成本突然變得比想像的要高得多。本質上,任何超過這個時間的通勤時間,即使擁有標準大小的房屋,也會開始嚴重損害他們的睡眠健康。
這不僅是東京的問題,而是原理問題
現在,你可能會想:「東京的情況很好,但我住在德州!」或「我在倫敦搭地鐵!」你說得對,確切的數字,53分鐘這個臨界點,會有所不同。研究本身指出,日本通勤者忍受長途通勤的比例遠高於美國或英國的通勤者。然而,這樣做就錯過了重點。妥協的形式可能會改變,但困境的本質仍然存在。

在美國許多大都市地區,人們常常面臨這樣的困境:要嘛從郊區開車到紐約,要嘛壓力重重、交通擁堵,最終只能選擇有庭院的獨棟住宅。在英國,人們可能需要從倫敦週邊地區乘坐擁擠且昂貴的地鐵。雖然交通方式不同,但核心的犧牲是相同的。交通擁擠或地鐵不靠譜帶來的長期壓力很容易取代影響東京通勤者的因素。
小結: 更明智地定義「家」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當然,這項研究並非指導我們所有人都搬進辦公室旁的小公寓。相反,它邀請我們承擔一項更深刻、更哲學的任務:重新思考「家」的意義。公共衛生研究已確定,長途通勤、噪音和人口稠密生活環境的光污染是損害睡眠的因素。第一作者Daisuke Matsushita說[2]:
考慮位置和規模之間權衡的住房選擇和供應,可能有助於改善通勤者的睡眠健康,並減少大都市地區與睡眠相關的經濟損失。
也許我們過於沉迷於「家是地位的象徵,以建築面積來衡量」的觀念,而忽略了它作為「真正休憩之所」的首要功能。真正的奢華或許不是多一間臥室,而是多一小時的睡眠。最有價值的居家設施或許不是更大的廚房,而是一天結束後更短、更輕鬆的旅程。這項研究溫和地建議我們重新平衡自己的目標。對雇主提出更高的彈性要求,對城市規劃者提出更人性化、更有效率的交通要求,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更誠實地看待生活的真實價值。

後記: 目前已知台灣勞工通勤所花費的時間,單程總平均約29分鐘。從地區別觀察,以台北市的通勤時間較長,平均為37分鐘,而通勤時間較短的是中部、南部與東部,平均分別在21-22分鐘之間[3],即使小a對此數據如何估算與實際情況,仍保持高度疑慮。
[1] Matsushita, D., Xiong, X., & Wang, X. (2025). Commuting time, residential floor area,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insomnia and daytime sleepiness among residents of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 44, 102156.
[2] Osak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News. The insomnia trade-off: Commuting tim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have been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poor sleep health. Sep 30, 2025.
[3]勞動部全球資訊網統計結果提要分析, https://statdb.mol.gov.tw/html/svy90/9006analyz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