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多做」的陷阱:為什麼我們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減法」

A.H.-avatar-img
發佈於科學不科學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周一似乎是聊聊有關心理健康研究的好日子。人有種奇怪的感覺,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如心煩意亂、焦慮不安,或只是心情低落時,我們會先做什麼?自然而然的衝動,也就是腦中蹦出來的念頭,就是「加」一些東西。「我應該開始做瑜珈了。」「我要培養一個新的嗜好。」「我需要多出去走走。」這是一種腦中的「心算」,我們似乎唯一記得的運算就是加法。 

這就好像桌子亂糟糟的。上面堆滿了文件、舊咖啡杯、沒翻開的書…什麼都有。顯而易見、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把東西從桌上拿走,對吧?從一堆東西中減去。但不知為何,人類的大腦不會這麼做。相反,它看著亂糟糟的桌子,心想:「你知道這張桌子需要什麼嗎?一個全新的收納盒!或許還可以加一盆植物!」我們試圖透過增加「更多」來解決「太多」的問題。 

一項在《自然》的《溝通心理學》的2025年研究顯示,在支持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時,人們往往會給予更多的添加建議、而不是減去的。這種偏見導致一種在自我管理方面不知所措的感覺。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67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精選集、科學不科學、資訊科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H.科普(pScience)
133會員
345內容數
用知識點燃你的神經通路! A.H. 科普的每篇文章,刺激您大腦突觸的新舊連接,讓您對理解、思維、靈感和好奇,貪得無厭~
A.H.科普(pScience)的其他內容
2025/09/05
AI的學習像人類的學習一樣是一個單一而優雅的系統,其中快速靈活的流程是預設設置,而其故障會觸發緩慢而穩健的流程。布朗大學通過訓練AI系統的新發現,揭示了靈活和增量的學習模式與人類的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類似。這個新見解也幫助我們理解現那些可能在我們腦海中運行整個過程也反映在AI的學習中。。。
Thumbnail
2025/09/05
AI的學習像人類的學習一樣是一個單一而優雅的系統,其中快速靈活的流程是預設設置,而其故障會觸發緩慢而穩健的流程。布朗大學通過訓練AI系統的新發現,揭示了靈活和增量的學習模式與人類的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類似。這個新見解也幫助我們理解現那些可能在我們腦海中運行整個過程也反映在AI的學習中。。。
Thumbnail
2025/08/12
最近與摯友談及AI與教育議題的交會,心中悄然萌生一個念頭:或許,是時候在「AI抱抱系列」中,開啟一場關於AI與教育的對話。根據過往研究,未來二十年,近半數現有職業將走入歷史,而今日教室裡的孩童,估計有65%將投身於尚未被命名的工作。這些職業不僅新穎,更深植於AI技術與知識的沃土之中[1]。。。
Thumbnail
2025/08/12
最近與摯友談及AI與教育議題的交會,心中悄然萌生一個念頭:或許,是時候在「AI抱抱系列」中,開啟一場關於AI與教育的對話。根據過往研究,未來二十年,近半數現有職業將走入歷史,而今日教室裡的孩童,估計有65%將投身於尚未被命名的工作。這些職業不僅新穎,更深植於AI技術與知識的沃土之中[1]。。。
Thumbnail
2025/07/31
我們憂慮新冠科學進展老是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彷彿置身於一種無形且不斷變異的威脅下。。。《自然》新聞更以標題: 「肺部”沉睡”的癌細胞可能會被新冠病毒和流感喚醒」說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僅喚醒了休眠數十年的腫瘤細胞。。。正是在這種集體脆弱的脈絡下,史丹佛醫學院開展的「虛擬實驗室」。。。
Thumbnail
2025/07/31
我們憂慮新冠科學進展老是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彷彿置身於一種無形且不斷變異的威脅下。。。《自然》新聞更以標題: 「肺部”沉睡”的癌細胞可能會被新冠病毒和流感喚醒」說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僅喚醒了休眠數十年的腫瘤細胞。。。正是在這種集體脆弱的脈絡下,史丹佛醫學院開展的「虛擬實驗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前幾週花了時間理解過勞以及職場健康意識,接下來的篇章要切進最重要的「行動」——檢測自我狀態之後,如果發現狀態失衡了,此時,應該要做些什麼才好呢? 但切進主題以前,我也還是要跟各位讀者說一聲:每個人的時程表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的狀態可以在短期之內有巨大成效,那是一個值得慶幸的好事;但如果你的身體希望
Thumbnail
前幾週花了時間理解過勞以及職場健康意識,接下來的篇章要切進最重要的「行動」——檢測自我狀態之後,如果發現狀態失衡了,此時,應該要做些什麼才好呢? 但切進主題以前,我也還是要跟各位讀者說一聲:每個人的時程表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的狀態可以在短期之內有巨大成效,那是一個值得慶幸的好事;但如果你的身體希望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做自己心智的主人》這本書主要談論壓力大多是因為我們解讀,也就是我們想法造成的,如果長期覺得別無選擇、無法改變,就會形成慢性壓力。壓力的反應包含疲倦、經常感到憤怒或敵意、頭痛、肌肉緊繃、失眠、焦慮、憂鬱、食慾改變等。透過正念與改變思維可以降低壓力反應及緩解情緒,因此每天的練習一些自我照顧的技巧很重要
Thumbnail
《做自己心智的主人》這本書主要談論壓力大多是因為我們解讀,也就是我們想法造成的,如果長期覺得別無選擇、無法改變,就會形成慢性壓力。壓力的反應包含疲倦、經常感到憤怒或敵意、頭痛、肌肉緊繃、失眠、焦慮、憂鬱、食慾改變等。透過正念與改變思維可以降低壓力反應及緩解情緒,因此每天的練習一些自我照顧的技巧很重要
Thumbnail
焦慮時,我們往往沉浸在過去和未來的擔憂中,忽略了現在。正念,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加以評價。從感官和情感出發,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正念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憂鬱,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為我們在焦慮的狀態中帶來平靜。
Thumbnail
焦慮時,我們往往沉浸在過去和未來的擔憂中,忽略了現在。正念,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加以評價。從感官和情感出發,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正念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憂鬱,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為我們在焦慮的狀態中帶來平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