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數位百科知識庫: 漏水還是補水的知識井?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raw-image

事情是這樣的,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建造這個巨大的「知識井」。最初是書籍, 一個人,一個“聲音”,寫下一些東西,然後很多人閱讀。然後,網路出現了,我們聚集在一起,創造了這個叫做維基百科的東西,這是一個全新的理念,知識的創造與傳遞不再是一對多,而是多對多。 

它是一個「數位公共領域」。當然,它很混亂,人們爭論不休。但它是一個社群,而且它擁有一個非常棒的回饋循環。你讀到一些東西,發現錯誤,然後立即介入並修正。你成為了系統的一部分。你不只是讀者;你還是潛在的編輯、貢獻者,或像水電工一樣,幫忙保持水質清潔。 

但現在,我們製造了新機器AI。這台機器的功能完全不同,它讀取「知識井」裡所有的東西,並將它們全部壓縮成一個清晰統一的聲音。你向它提問,它給你答案。它速度很快,也很有自信。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另外, 再看看圖書館,或是數位圖書館作為另一個傳統的知識庫代表。現在,展現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它將AI視為一種工具來增強使用者服務、提供個人化推薦並改善資料管理。這或許就是AI時代面臨的轉機:建構能夠增強我們集體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消耗集體智慧並將其出售給我們的工具?[1]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知識簡史:

知識簡史:從骨頭到位元

raw-image
  • 早期知識:原始人圍著火堆講故事、在洞穴牆上作畫。書面知識始於人們開始繪製或雕刻表意符號,無論是在洞穴牆壁、骨頭還是泥板上。
  • 印刷知識:古騰堡操作印刷機,書籍大量誕生。在英文字母表建立之前的一個世紀裡,隨著印刷機的發明,書面知識的生產發生了重大變化。1440年左右,在德國的一個小鎮,當地工匠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了第一台快速移動、耐用的機械印刷機。
  • 數位知識:人們使用網路,資訊即時流通。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和標誌性表現出現在1960年代,以互聯網的形式出現。1993年4月30 日,互聯網被釋放到公共領域。使用者所要做的就是啟動一個稱為“瀏覽器”的新程序,然後輸入一個電子地址,稱為URL(統一資源定位符)。20世紀中葉,圖書館數位自動化的出現。在近代史上,我們曾短暫而充滿希望地建構了一座數位亞歷山大,它並非由石頭鑄成,而是由協作精神鑄就,也就是維基百科誕生於2001年1月16日(UTC時間)的維基百科。它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人類集體努力的豐碩成果。
  • AI生成知識:擬人化的AI機器人微笑著”創作”內容? 當你向ChatGPT、Gemini 或Copilot提問時,你會得到一個簡潔、自信的合成答案。它快速、便捷,並且越來越成為使用者的首選。然而,AI新時代也對支撐其發展的知識庫提出了深刻的、關乎存亡的挑戰。AI模型,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LLM),是基於維基百科的「龐大資料集」進行訓練的,但它們現在卻威脅著維基百科的永續性[2]

不可逆管道: AI缺少的回饋迴路

核心威脅並非競爭,而是剝削。大型語言模型不僅僅是使用維基,實際上,它們是在消費它。專家將這個問題描述為「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過去,使用者會去找維基尋找答案,在此過程中,他們或許會發現拼字錯誤、更新事實或捐款。而現在,他們卻從AI聊天機器人那裡獲取資訊,AI扮演中間人,但關鍵在於它模糊了原始資訊來源[3]。 

這破壞了維基百科生存最關鍵的機制:回饋循環。維基並非靜態的檔案庫;它是一個社群,也是一個「社會技術系統」,它依賴於源源不斷的新讀者成為新的編輯。由於LLM分流了流量和使用者參與度,專家警告稱,這正引發一場永續危機,包括: 

  • 編輯人數減少:招募新志工的途徑被切斷。
  • 資金減少:讀者數量的下降與維持伺服器運作的捐款減少直接相關。
  • 道德上的「幽靈工作」:這種模式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公平。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利用「維基百科人」的無償利他勞動,將其作為一種「榨取式、未經同意」的資源,以創造數十億美元的利潤。

這不是合作;這是「公共資源的枯竭」,從井裡取走卻不補充。

空空如也的AI魔盒? 從可驗證性到黑箱

「那又怎樣?」你可能會說:「也許新水井的水更好!」等等,讓我們來看看水質。 

維基這個混亂的公共「水井」最棒的地方在於,你可以檢查它的管道。它建立在一個偉大的理念之上:「可驗證性」。你看到一個事實,點擊那個小數字,就能沿著管道一路追溯到源頭。使用者可以查看註腳,評估來源的可信度,並在「歷史記錄」標籤中觀察「透明的編輯過程」。

raw-image

相較之下,AI/LLM則是「黑箱」。它們旨在提供一個聽起來權威的單一答案,但它們卻常因未能引用來源而臭名昭著。這為21世紀的知識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 

1. 來源喪失:當維基百科的「眾多聲音」被整合為一個整體時,我們就失去了追溯思想起源或「來源」的能力。我們不再知道某個陳述為何被提出,只知道它確實被提出了。 

2. 「幻覺」:AI因其「幻覺」而臭名昭著。它會產生「聽起來合情合理,但不準確或未經證實的資訊」。如果沒有引用,使用者就無法區分事實和AI驅動的虛構。 

3. 數位失憶:我們已經很容易受到「Google效應」的影響,將記憶外包給數位裝置。生成式AI加速了這一趨勢,它不僅要求我們外包記憶,還要求我們外包批判性判斷。我們面臨「資訊豐富但思維貧乏」的風險,對AI的答案不加質疑地全盤接受。

偏見放大器與我們必須追求的智慧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基於維基百科訓練的AI,最壞的情況也只會和維基本身一樣有偏見。然而,事實是,AI可以起到偏見放大器的作用[4]。 

維基社群一直在積極努力克服自身的系統性偏見,包括有據可查的性別差距以及以西方和全球北方視角為主的視角。但維基的開放結構允許這些偏見受到挑戰,知識的真正意義在於服務人。

raw-image

當然我們不應試圖摧毀AI的價值,那就像試圖抹殺印刷術一樣徒勞無功。相反,我們必須賦予它更多人性化的特質。使用者我們必須堅持建立一種新的關係,這種關係並非建立在「榨取」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之上。 

使用者我們必須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要求大型科技公司「回饋」,在資金和結構上為他們如此輕易消費的數位公共資源做出貢獻。我們必須將這些新工具設計成透明的夥伴,而不是晦澀難懂的「黑箱」。 使用者我們需要「可解釋的AI」(Explainable AI (XAI)),它就像一位好朋友,能夠向我們展示它是如何得出結論的[5]。 

使用者最簡單來說,我們必須要註明出處。我們必須要求權威人士註明其資訊來源。使用者一個簡單的連結指向那部雜亂無章、並不完美卻至關重要的百科全書,這不僅僅是一個註腳;它將是一條生命線。它將承認,科技的目標不僅僅是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而是幫助我們成為能夠理解答案的人。 

後記小思考。。。

我們正處於一個奇妙而矛盾的時代:知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獲得,卻也更容易被忽略。維基百科,曾是數位民主的象徵,如今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下,似乎逐漸退居幕後。人們不再查閱條目,而是直接向機器提問,期待即時、無限、無需驗證的答案。 

但這種知識便利的背後,也許正孕育著另一種新星(或傳統知識生產的文藝復興?):那些由專家建構、結構化語意清晰的數位百科資料庫。它們不像維基那樣開放,但正因如此,它們的內容更穩定、更可追溯、更接近知識的原始形貌。而AI技術亦是加速這些原始資料結構化的推手。在AI的世界裡,資料就是燃料,而這些資料庫,或許正是最乾淨、最精煉的能源。 

我們常以為AI的智慧來自它的演算法,但事實上,它的品質取決於人類曾經留下的痕跡,那些被數位化的書籍、報告、對話與思考。AI不過是鏡子,映照出我們曾經的努力與偏見、洞察與盲點。 因此,當我們讚嘆AI的回答之迅速、語氣之親切時,也許值得停下來問一個更深的問題:

我們真正信任的是AI,還是它背後那群無名的知識工匠?在這場技術革命中,我們不只是使用者,更是參與者,我們的選擇、我們的輸入,都在塑造未來的知識地圖。 
就讓我們一起繼續觀察,不只是AI的進展,也包括我們自己在這場知識重組中的位置與責任。 
raw-image


[1] Jayavadivel, R., Arunachalam, M., Nagarajan, G., Shankar, B. P., Viji, C., Rajkumar, N., & Senthilkumar, K. R. (2024). Historical overview of AI adoption in libraries. In AI-assisted library reconstruction (pp. 267-289). IGI Global Scientific Publishing.

[2] Bentley, S. V. (2025). 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I.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12(1), 1-7.

[3] Vetter, M. A., Jiang, J., & McDowell, Z. J. (2025). An endangered species: how LLMs threaten Wikipedia’s sustainability. AI & SOCIETY, 1-14.

[4] Cui, H., & Yasseri, T. (2024). AI-enhance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Patterns, 5(11).

[5] Azeroual, O., & Schöpfel, J. (2025). New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The Potential of AI. Encyclopedia of Libraries,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6-2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H.科普(pScience)
133會員
352內容數
用知識點燃你的神經通路! A.H. 科普的每篇文章,刺激您大腦突觸的新舊連接,讓您對理解、思維、靈感和好奇,貪得無厭~
A.H.科普(pScience)的其他內容
2025/10/14
想做出永續選擇,卻被龐大的資訊量嚇退? 從礦井到掩埋場,一件簡單物品的生命週期比你想像複雜。 但我們不需要完美答案才能開始。AI輔助的LCA(生命週期評估)正在改變遊戲規則:永續不再是繁瑣的附加條件,而是創造物品的直覺一環。 讓選擇更簡單,讓生活更有意義。
Thumbnail
2025/10/14
想做出永續選擇,卻被龐大的資訊量嚇退? 從礦井到掩埋場,一件簡單物品的生命週期比你想像複雜。 但我們不需要完美答案才能開始。AI輔助的LCA(生命週期評估)正在改變遊戲規則:永續不再是繁瑣的附加條件,而是創造物品的直覺一環。 讓選擇更簡單,讓生活更有意義。
Thumbnail
2025/09/22
周一似乎是聊聊有關心理健康研究的好日子。人有種奇怪的感覺。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如心煩意亂、焦慮不安,或只是心情低落時,我們會先做什麼?自然而然的衝動,也就是腦中蹦出來的念頭,就是「加」一些東西。「我應該開始做瑜珈了。」「我要培養一個新的嗜好。」「我需要多出去走走。」這是一種腦中的「心算」。。。
Thumbnail
2025/09/22
周一似乎是聊聊有關心理健康研究的好日子。人有種奇怪的感覺。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如心煩意亂、焦慮不安,或只是心情低落時,我們會先做什麼?自然而然的衝動,也就是腦中蹦出來的念頭,就是「加」一些東西。「我應該開始做瑜珈了。」「我要培養一個新的嗜好。」「我需要多出去走走。」這是一種腦中的「心算」。。。
Thumbnail
2025/09/05
AI的學習像人類的學習一樣是一個單一而優雅的系統,其中快速靈活的流程是預設設置,而其故障會觸發緩慢而穩健的流程。布朗大學通過訓練AI系統的新發現,揭示了靈活和增量的學習模式與人類的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類似。這個新見解也幫助我們理解現那些可能在我們腦海中運行整個過程也反映在AI的學習中。。。
Thumbnail
2025/09/05
AI的學習像人類的學習一樣是一個單一而優雅的系統,其中快速靈活的流程是預設設置,而其故障會觸發緩慢而穩健的流程。布朗大學通過訓練AI系統的新發現,揭示了靈活和增量的學習模式與人類的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類似。這個新見解也幫助我們理解現那些可能在我們腦海中運行整個過程也反映在AI的學習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最近宣布,他的公司 xAI 正在打造一款名為 Grokipedia 的平台,被視為維基百科的挑戰者。這一舉動乍看之下是科技大亨的又一次「顛覆式創新」,但是深入思考,問題的複雜度遠高於「維基百科有偏見、Grokipedia會更好」的這種二元化敘事。
Thumbnail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最近宣布,他的公司 xAI 正在打造一款名為 Grokipedia 的平台,被視為維基百科的挑戰者。這一舉動乍看之下是科技大亨的又一次「顛覆式創新」,但是深入思考,問題的複雜度遠高於「維基百科有偏見、Grokipedia會更好」的這種二元化敘事。
Thumbnail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先說結論:百科全書式的物質文化史會越來越沒有未來!單純的英文中譯,則已經沒有現在了!
Thumbnail
先說結論:百科全書式的物質文化史會越來越沒有未來!單純的英文中譯,則已經沒有現在了!
Thumbnail
「透過再去訪談我們才知道還有這種說法..(略) 舉個例子 泰雅語 挖地的挖(如有錯誤請指正) 目前辭典有三種說法但在訪談後 我們才發現竟然有十一種說法我們有沒有可能用維基百科來記錄其他的說法」
Thumbnail
「透過再去訪談我們才知道還有這種說法..(略) 舉個例子 泰雅語 挖地的挖(如有錯誤請指正) 目前辭典有三種說法但在訪談後 我們才發現竟然有十一種說法我們有沒有可能用維基百科來記錄其他的說法」
Thumbnail
故事講述男人黑豹掌為了保護家人而從外族侵略者的監禁和追捕中逃生的故事。他在這段經歷中使用獵人技巧,巧妙應對敵人,並展現奮力抵抗命運的表現。
Thumbnail
故事講述男人黑豹掌為了保護家人而從外族侵略者的監禁和追捕中逃生的故事。他在這段經歷中使用獵人技巧,巧妙應對敵人,並展現奮力抵抗命運的表現。
Thumbnail
一、改變學習     疫情期間,無意間接觸了google的協作平台,站在專業眼光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陽春、不好施展拳腳的平台,甚至有些專業人士會覺得不好用!!但起心動念為了構築孩子的學習歷程,希望藉由數位化,能完整紀錄孩子求學間的美好回憶,即使是點點滴滴,也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一番美
Thumbnail
一、改變學習     疫情期間,無意間接觸了google的協作平台,站在專業眼光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陽春、不好施展拳腳的平台,甚至有些專業人士會覺得不好用!!但起心動念為了構築孩子的學習歷程,希望藉由數位化,能完整紀錄孩子求學間的美好回憶,即使是點點滴滴,也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一番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