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康復了,但還有一部分沒有。感染後出現或持續三個月或更長時間的神經系統、呼吸道或胃腸道等症狀時,他們被長新冠或稱為新冠後遺症的疾病困擾,有時長達數年,這種疾病的症狀通常與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非常相似:他們感覺精疲力竭,大腦“昏昏沉沉”,渾身不舒服。
當科學家開始調查時,首先注意到的是,這些人幾乎都是女性。2025年,多項大型研究陸續指出:女性罹患嚴重長新冠的風險高於男性[1][2][3]。今年8月,我們也更新了一項涵蓋16國的跨國研究,顯示女性長新冠可能加速血管老化約五年。所以你不得不問:為什麼?這只是偶然現象嗎?還是說男性和女性的免疫系統本身有不同的問題?
如今,隨著11月最新發表於《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的成果問世,我們得以更深入理解長新冠在女性與男性間所呈現的差異性機制[4]。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性別差異背後的潛在生物學路徑,也進一步觸及我們長期關注的『腦霧之謎』,並透過基因層面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解釋與線索。揭秘兩種免疫系統的故事
於是這次,加拿大研究者決定深入研究免疫系統。研究團隊針對78名急性診斷一年後的長新冠患者進行了血液和基因檢測,以及62名在新冠感染後未出現長新冠的對照組,通過對免疫細胞、血液生物標誌物和RNA測序的分析,他們在女性與男性患者中確定了不同的免疫特徵,發現他們的免疫系統調節有顯著差異。

在女性患者中,免疫系統完全失調。這就像工廠卡在了“緊急!”模式,瘋狂地生產著過多的「第一反應者」細胞: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和單核球(monocytes),也就是免疫系統的「步兵」,但卻犧牲了「免疫專家」細胞,即淋巴球。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煞車失靈了。你的身體裡有一種叫做調節性T細胞(Tregs)的神奇小細胞。它們的全部職責就是四處奔走,告訴其他憤怒的免疫細胞:“好了,夥計們,冷靜下來!戰爭結束了。”研究顯示,在女性患者中,這些Treg細胞嚴重減少。
所以,在女性組中,就像一台只有油門而沒有煞車的引擎。它只是發炎,持續不斷,完全不受控制。研究人員甚至發現了腸道屏障可能受損的標記物,包括血液中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脂多醣和可溶性蛋白CD14水平升高,導致一些物質滲漏出來,加劇病情。主要研究者Shokrollah Elahi解釋[5]:
這表明,可能在患者急性感染新冠的疾病最早階段,女性的腸道更容易感染病毒…女性患者的紅血球生成減少,或有貧血,這表明患有長新冠的女性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會對她們的血液產生不利影響。
那麼,男性組的情況又如何呢?他們的免疫系統也同樣不正常。他們體內有許多在慢性感染中常見的「疲憊」的T細胞。但是,這才是關鍵所在: 問題並不相同。男性組的免疫系統並沒有像女性那樣大規模地轉移到嗜中性白血球。而且他們的「煞車」細胞也沒有同樣的崩潰。
「恍然大悟」的時刻?:是荷爾蒙!
所以,你當然會問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油門踩到底,煞車失靈」的問題只出現在一群病人身上,另一組卻沒有?

科學家們想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他們研究了這兩組患者之間唯一根本性的、由設計決定的不同之處:性激素,來探究性別特異性失衡的原因。結果顯示:
- 女性患者體內的睪酮(testosterone)水平顯著偏低。
- 男性患者的雌二醇(estradiol)水平顯著偏低。
這不神奇嗎?你可能認為睪酮是「男性」激素,但事實並非如此。它在每個人體內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平衡角色。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嗯…你猜對了…幫助抑制發炎。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女性患者的睪酮水平越低,體內的發炎細胞因子就越活躍,她們體內的荷爾蒙滅火器似乎就失靈了。
更糟的是,兩組患者的皮質醇(cortisol)水平都很低,皮質醇是人體主要的、內建的壓力和抗發炎激素。他們體內所有天然的「鎮靜」荷爾蒙都完全耗盡了。

那麼,這一切又意味著什麼? (“腦霧”部分)
所有這些發炎和荷爾蒙失調並非無所事事。它們正在向身體發出指令,促使身體做出反應。它就像是基因開關被打開了。
當科學家觀察哪些基因在女性患者體內被「活化」時,他們發現其中一大簇基因與神經發炎有關,也就是大腦中的發炎。人們常說的「腦霧」, 那種認知障礙和思考模糊的感覺,這並非心理作用。資料中就直接顯示了這一點,這是一個生物學特徵。
那麼男性呢? 他們的「啟動」開關有所不同。男性的基因被活化是為了應對其他類型的免疫活化和細胞應激,但他們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或許這項研究最具啟發性的發現就是來自此轉錄組分析,此分析著眼於全血中哪些基因處於活躍的開啟或關閉狀態。這些數據為困擾長新冠/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的認知障礙或「腦霧」提供了生物學解釋。
關鍵:兩個謎題,而非一個
所以,你看,它並非一個叫做「長新冠」的單一「東西」。它是一個複雜多變、錯綜複雜卻又獨特絕倫的難題。你會看到兩類不同的族群,他們有著兩種不同的荷爾蒙失衡,導致兩種不同的免疫系統衰竭,進而觸發兩組不同的基因開關。
第一個線索一直顯而易見:這種疾病並非男女平等地發病。在研究的群組中,近四分之三的患者是女性。這並非統計上的偶然現象;而是關鍵線索。這種疾病的生物學機制在兩性之間存在根本差異。第二個線索意味著,你不能指望找到一種「靈丹妙藥」來治癒所有人。一種對男性有效的療法可能對女性無效,反之亦然。
令人欣慰的是或說充滿希望的是,現在我們能夠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可以看到具體缺失的荷爾蒙。如果科學家能找到缺少的部分,最終就可以開始就如何補充它展開合理的討論。這就像一個難解的謎題,我們終於開始把碎片拼湊起來了?
【延伸閱讀】關於睪酮的消防員故事: 男女體內的免疫雙面俠,歡迎付費訂閱支持科學不科學|首年體驗價 NT$300; 或是無限閱讀A.H.科普首年 NT$999方案。

[1] Guillén-Teruel, A., Mellina-Andreu, J.L., Reina, G. et al. 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ing long COVID in a Spanish cohort. Sci Rep 15, 10758 (2025)
[2] Toepffer, A., Früh, M., Rocktäschel, T., Ballez, J., Troll, M., Güllmar, D., ... & Besteher, B. (2025). Cognition-associated gray matter volume alterations in long-COVID show sex-specific pattern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6, 1653295.
[3] Alcalde-Herraiz, M., Iqbal, S., Wallin, J.J. et al.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biomarkers and co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post-acute COVID-19 sequelae in UK Biobank. Nat Commun
[4] Shahbaz, S., Osman, M., Syed, H., Mason, A., Rosychuk, R. J., Tervaert, J. W. C., & Elahi, S. (2025). Integrated immune, hormonal,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reveals sex-specific dysregulation in long COVID patients with ME/CFS. Cell Reports Medicine.
[5] Rutherford,G. Women are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han men to get severe long COVID: Here’s why. November 07, 2025. University of Alberta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