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巴哈的音樂是讓聽眾有如置身在天上的國度,感受到其莊嚴肅穆,神聖不可侵犯而產生敬畏,那麼韓德爾的「彌賽亞」 Oratorio (神劇)就比較有親切感,其中一些樂曲頗為容易上口,還可以跟隨著聖樂團一起共唱。讀者們若是去過「彌賽亞」的現場演出,也許會記得當唱到「哈利路亞」這一段的時候,依照傳統習慣,觀眾全體站立,以示尊崇至高的萬王之王,有些樂團還會讓大家來一次全埸大頌讚!
1785 年,即作曲家韓德爾死後的廿五年,倫敦市為了紀念他的百年誕辰,特別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幾場史無前例的「彌賽亞」演出。樂團成員由超過五百多名演唱家和演奏家組成,可謂盛況空前,樂迷紛紛由英國各地專程到倫敦參與這一連串的音樂盛會。當時 Newton 正是倫敦市中心Woolnoth 區聖瑪利教堂的主任牧師 ,他也察覺到陌生的會衆忽然多起來,亦因此萌起以「彌賽亞」樂曲的內容作為講道題材的意念。
「若我們只陶醉在美妙的旋律和歌聲中,卻沒有被其中的主題:《救贖的愛》 受感動而追隨基督,恐怕這就等如侮辱了上帝的名字一樣!」 Newton 如此警告大家,並決定在以後的五十個主日,將「彌賽亞」的每一首樂曲內容作為向會衆傳遞福音的信息。Newton 遵從耶穌的訓誨,盡心盡力傳揚上帝救贖的愛和十字架救恩,他相信無論是權貴、富人或窮人、哀傷的人和心靈空虛的人都需要這個救恩,才可以恢復與上帝的關係。「除了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 4: 12
John Newton 講道宣傳單張。
「彌賽亞」神劇的主角就是基督,即希伯來文 “Messiah" (משיח),受膏的君王,不過使徒保羅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裡,卻這樣形容耶穌的謙卑低微:「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 2: 6-8
可是,耶穌不是就此沒聲沒氣地掛在十架上,而是三天之後從死裡復活,到了新天新地的時候,衆天使當會吹起號角,齊聲高呼:
「 大 聲 說 : 曾 被 殺 的 羔 羊 是 配 得 權 柄 、 豐 富 、 智 慧 、 能 力 、 尊 貴 、 榮 耀 、 頌 讚 的 。」啟示錄 5:12
影片中 2023 年復活節的 Cantata 主題是 :
【Slain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序曲@7:00【There is a Fountain「有一活泉」 】作詞人是英國十八世紀著名浪漫派詩人 William Cowper,想一讀他的生平事蹟,可點開連結@憂鬱詩人:威廉·柯珀 (上) 憂鬱詩人:威廉·柯珀(下)
影片@35:00 ,少年兒童詩班合唱:【 The Power of The Cross】 ,正是復活節的主題,部份歌詞如下:
[Verse 1]
Oh, to see the dawn
Of the darkest day
Christ on the road to Calvary
Tried by sinful men
Torn and beaten, then
Nailed to a cross of wood…..
[Chorus]
This, the pow'r of the cross
Christ became sin for us
Took the blame, and bore the wrath
We stand forgiven at the cross
[Verse 4]
Oh, to see my name
Written in the wounds
For through Your suffering, I am free
Death is crushed to death
Life is mine to live
Won through Your selfless love
《上帝的救贖,是始於創造之初,基督在十架捨命,彰顯出祂對世人的愛,亦因著祂最後戰勝死亡,從死裡復活,叫凡信靠祂的人,都得到永生的盼望!》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ronto_Mendelssohn_Choi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rvis_Street_Baptist_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