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手札| 打造第二大腦

閱讀手札| 打造第二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生活、工作、讀書時,你都用那種筆記軟體?

隨著人工智慧(AI)的進步,各種知識、資料,都能很輕易地取得,我們的大腦不該再用於單純的背誦和記憶,而是更多地用於思考及創造


巧妙地運用雲端、記事軟體、協作工具,將我們所接觸到各式各樣有用的資訊、想法,儲存下來,並進一步地做橫向連結,萃取出新的創意,成為自己的「第二大腦」。

事實上,這樣的概念和系統早已環繞在我們生活周遭,從google日曆、電子郵件、雲端硬碟,到各種記事軟體例如Evernote, Goonotes, Notion, 協作工具 Microsoft teams, Dropbox paper 還有各家手機品牌自有的備忘錄。我們廣泛地將待辦事項、活動、檔案、想法,存放在這些隨手可得的數位倉庫裡。

不過,是否能適當地管理及方便取用,真正幫助我們改善工作及生活流程,才是更重要的。試想,有沒有一些塵封的檔案,是你儲存後從未曾打開,又或是,想起某個曾記錄的重點和筆記,卻苦尋不到的經驗? 若是我們放任數位資料雜亂無章,或是深怕錯過而不斷地收集整理,卻未能用於產生創意,那麼就只是把傳統的紙本文件,轉換為電子版的倉儲而已。


打造第二大腦的好處

1.將構想具體化:把模糊的概念變得明確而具體,能夠加以觀察、重新安排、編輯和整合。

2.不同想法間各種新的連結方式:把互異的思維材料匯聚到一處。

3.使種種構想與時俱進:保存構思以長期使用。

4.強化我們的獨特觀點:現今事業更重視獨特觀點和說服能力。

數位筆記系統無須講求有條不紊、賞心悅目或耐人尋味。它只需激發你的決心、動能與成就感,穩定地幫你贏得實質的成果。


整理資料的新方法 "PARA"

我個人長期使用的第二大腦有幾個:

  • Google日曆:所有的工作、生活排程都在此處,一接到任務或安排活動的當下,就利用手邊設備進行記錄,包含時間、地點,設置提醒,可以利用不同顏色分類屬於工作、個人或家庭的事務。還可以和家人的帳號連結,互相查看行程。
  • Google雲端硬碟:暫存的文件,或是可能需要傳送給別人,經常取用的檔案。
  • Evernote:使用超過10年的筆記軟體,特色是方便存取,搜尋容易,也可以分享和進行協作。升級專業版可以從網頁直接擷取資料儲存,我常在瀏覽網頁時用來記錄稍後想讀的文章或資訊,待有完整的時間再進行整理消化。
  • Notion:使用約3年,有非常強大的排版和格式功能(免費版就很好用),可以把資料整理得井井有條,我用來記錄病人資訊(不在醫院也常需要處理居家病人狀況,手邊有相關資料能幫助我熟悉病人的狀況),還有閱讀摘要,參加會議及上課的筆記等等,檔案之間可以做連結,也有不同的整理和閱讀模式,相當好用,YT上有蠻多教學影片。缺點就是當資料庫變大時,開啟的速度會比較慢,隨手記錄沒有那麼即時。
raw-image


  • Goodnotes:因為喜歡手寫的觸感,這是我目前試過用觸控筆在Ipad上寫得比較習慣的軟體,主要用寫在子彈筆記,搭配選三哲學規畫每天的待辦事項。閱讀文章和期刊時,也能將檔案傳送到goodnotes裡方便畫線做筆記,再也不用印出一堆紙本資料。


事實上我已經有一套記事和整理資料的流程,但<<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教會我另外一種分類及管理資訊的方法 "PARA"

  • P (Project) 專案:

你的職涯或人生中正努力的短期任務,有明確目標和截止期限的事。
例如:職場簡報,一次旅行,學習一項技能……。

  • A(Area) 領域:

需要持續關注的長期責任範圍。沒有明確的時程,可能隨著時間、生活而變動。
例如:財務管理,維持健康,育兒與教養,經營人際關係等。

  • R (Resource) 資源:

感興趣,未來可能會用到的主題、材料。
例如:美食,想住的飯店,想體驗的活動……。

  • A( Archives) 檔案庫:

已完成或暫時擱置的事物,保留以備查閱。

例如:已完成的專案,離職工作的文件夾,結束的課程筆記。


此種分類的特點在於依照「用途」而非單純的「屬性」來區分,可以套用在你手邊的任一種軟體工具中(包含電腦裡的文件資料夾)。能在進行工作時更有效地將所需資料做連結及整合,並保留未來所有可能用到的訊息。

資料與筆記是動態的,會在PARA的不同分類裡流動。我實際嘗將evernote裡的筆記轉換成此種分類後(幾百筆的資料,一開始需要花些時間),覺得版面和腦袋都清爽了許多,能夠更快速投入到正在進行的專案工作,連結所需要的資料。

以下是作者對於使用此系統的提醒:

這系統不光是建立一系列資料夾好存放資訊,更要辨識工作和生活的結構—你秉持的原則,你想要改變的事情,及你想達到的境界。
把筆記分門別類絕非最終的步驟,PARA系統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永遠不需思慮如何使系統完美。

如果你有什麼管理筆記的心得,也歡迎與我分享!


--------------------------------------------------------------------------------------------

  • 書名:打造第二大腦: 多一個數位大腦, 資訊超載時代的高效能知識管理術
  • 作者:提亞戈.佛特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年:2023






avatar-img
醫療和醫療以外的事
6會員
81內容數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打破成規,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無論是個人或團隊,作者強調新鮮感、多樣性、忠於自我、持續學習的重要性,主管更在員工的樂業精神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希望能提高團隊效率、公司效能的領導人,都能從書中獲益。
照顧失智症者,像看不見盡頭的戰鬥。 本書有如日記般,敘述了一段照護失智症伴侶的生活細節和心路歷程。 作為長期照護居家失能及安寧病患的醫師,我認為每個人能為自己做的三件事:預立醫療規劃、定期盤點生命清單、建立後援小組。
邁入30歲,你是否對未來感到迷惘?三十而立,究竟是什麼意思? 本書作者以自身經驗出發,提醒在職場上的年輕人,強調個人價值、職場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危機意識,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之道。
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打破成規,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無論是個人或團隊,作者強調新鮮感、多樣性、忠於自我、持續學習的重要性,主管更在員工的樂業精神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希望能提高團隊效率、公司效能的領導人,都能從書中獲益。
照顧失智症者,像看不見盡頭的戰鬥。 本書有如日記般,敘述了一段照護失智症伴侶的生活細節和心路歷程。 作為長期照護居家失能及安寧病患的醫師,我認為每個人能為自己做的三件事:預立醫療規劃、定期盤點生命清單、建立後援小組。
邁入30歲,你是否對未來感到迷惘?三十而立,究竟是什麼意思? 本書作者以自身經驗出發,提醒在職場上的年輕人,強調個人價值、職場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危機意識,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之道。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是一本關於樹木的詩集與故事,雖然是繪本,但是內容非常豐富,文字與頁數都好多,那些故事與詩都在說著我們不知道的森林故事。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
表達對已逝父親深沉的愛與感謝,以及未能及時表達的遺憾。
這是一本關於樹木的詩集與故事,雖然是繪本,但是內容非常豐富,文字與頁數都好多,那些故事與詩都在說著我們不知道的森林故事。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
表達對已逝父親深沉的愛與感謝,以及未能及時表達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