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義

含有「生活的意義」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在32歲確診巴金森,在當時內心衝擊真的很大, 當時是我覺得人生最幸福的時光, 怎麼老天爺給我這麼大的一個考驗, 在徬徨無助的時候, 還好遇到了現在的主治醫師及醫護團隊, 讓我在抗病這條路上,有著強大的後盾支持著我。 最一開始出現症狀時,我以為是照顧幼兒太累, 但是症狀不太對勁,即
走在帕病的這條路上 除了辛苦以外 更多時候是感受孤獨 帕金森症是個蠻獨特的疾病 在沒有外傷下外表根本看不出哪裡異常 身邊的朋友甚至家人 會覺得為什麼不能正常走路 即便是吃了藥也會有藥效不順利的時候 這時看到你走路有困難時 當下反應可能會覺得:「你不是吃藥了嗎?」 「吃藥了怎麼還不
Thumbnail
「疾病要提醒我的事」 巴金森——— 生活要慢慢地過。 癌症——— 不再燃燒自己,多愛惜自己,量力而為。 最近不小心忘記身體曾給我的警訊, 開始進入陀螺般不斷的消耗自己能量中, 必須有意識的提醒自己, ———「我,不想再回到過去,重蹈覆徹了!」 地獄般治療的過程,一次就夠
src
匿名投票
40歲後 讓你改變最多的是什麼?
D.S. 關於「生活的意義」,這個問題是人類歷史上持續被探討的哲學、宗教與個人課題。 不同的文化、思想體系,甚至每個個體都可能給出不同的答案。以下從多個角度提供思考方向,或許能為你帶來啟發: 1. 哲學視角:自我創造意義 存在主義(如沙特、卡繆)認為:生命本身沒有預設的意義,但正因如此,人類
Thumbnail
真師傅-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20
Grok真的很強喔!
努力拼搏,為的不就是能夠三餐溫飽,能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 後來人類的能力越來越好,開始往上追求更高品質、更高理想的生活型態,就更加努力、加倍努力、拼盡全力的工作,以求可以達到那個崇高的夢想目標。 但回到原點,不還是為了一日三餐。
Thumbnail
在未來的世界裡,科學與信仰已經不再對立,而是和諧共存,並共同為人類的心靈健康帶來改變。這個世界充滿了信仰療法中心,專門為迷失方向或痛苦中的人提供心理和精神的療癒,幫助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