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形

含有「碎形」共 1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L-system是由匈牙利生物學家Aristid Lindenmayer在1968年所開發出來的。Lindenmayer開發L-system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可用於描述植物在生長發展中,其細胞交互作用行為的數學模型。時至今日,L-system也用於描述整株植物的發展型態。
Thumbnail
碎形樹(fractal tree)是碎形界除了Cantor集、Koch曲線外,另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圖案。比較特別的是,製作Cantor集跟Koch區線時,所使用的方法不帶有任何隨機性在裡頭;但在製作碎形樹時,可以加入隨機性,讓畫出來的碎形樹長相,更接近大自然中樹木的真實模樣。
Thumbnail
Koch曲線(Koch curve),碎形界另一個名氣響噹噹的圖案,是由瑞典數學家Helge von Koch在1904年所提出的。Koch曲線的製作規則非常簡單,就是把一段線段三等分,然後以中間那等分為底部畫出正三角形,接著把底部挖掉。不斷針對新形成的線段重複同樣的動作,就可以產生Koch曲線了。
Thumbnail
除了自我相似性之外,碎形的另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遞迴(recursion)。遞迴指的是,利用稱為製作規則(production rule)的同一套規則,不斷地進行迭代,而且每次迭代時,都會把上一次迭代的結果,作為這次迭代的起點。
Thumbnail
「fractal」這個字,有人翻譯成「碎形」,也有人翻譯成「分形」,是Benoit Mandelbrot在1975年,根據拉丁文中含有「零碎」、「破裂」意思的「fractus」這個字所造出來的。
Thumbnail
放眼望去,自然界中大部分的事物,長得都不是歐幾里得幾何圖形的樣子,也都不是歐幾里得幾何所能夠描述得很好的。如果我們想要創造一個像真實世界一樣的模擬世界,除了歐幾里得幾何之外,有沒有更適合的工具可以用呢?有的!這個更適合用來描述自然界事物模樣的幾何工具,就是這章要介紹的「碎形」(fractal)。
深奧的簡潔 Deep Simplicity 混沌和複雜的現象,可能是簡單法則所形成的結果。作者以此為起點試著解釋宇宙之中的各種現象以及生命的誕生。
Thumbnail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感人卻無劇情的片子,但導演成功運用碎形結構與八二法則,只用上兩成的力量,達到觀眾八成的感動。
Thumbnail
5/5唐山大地震
利用L-system畫出來的fractal圖案,最大的特色就是,橫看、豎看、左看、右看,全都一個樣,所以感覺總是不自然。就拿畫樹木來說吧,即便樹枝長度可以不一樣長,但是分岔的角度卻都一樣。所以囉,乍看之下,挺像一棵樹的,但仔細看的話,卻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太人工化了。那怎麼讓它自然一些呢?
Thumbnail
ysf-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29
👍
解決了Spyder和turtle之間的不合後,就來畫些漂亮迷人的fractal圖案,也順便練習一下recursive function的寫法。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