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感人卻無劇情?解讀「碎形結構+八二法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由中國導演馮小剛執導,於2009年上映的災難片。改編自加拿大華裔女作家張翎的小說《餘震》,講述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電影以1976年地震為背景,一位年輕的母親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兩難抉擇下,選擇犧牲姊姊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也讓生還者陷入一個難以彌合的情感困境。無論票房或獎項,都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大家知道這是一部感人卻無劇情的片子嗎?
電影海報。來源:網路

電影海報。來源:網路

碎形結構:看穿電影的核心思想

大家有吃過花椰菜嗎?有沒有發現餐盤上的小花椰菜,與市場上販售未處理過的大花椰菜,長得一模一樣?是的,這種個體與群體的自我相似性,就是碎形的特徵之一。這種狀況在自然界隨處可見,你在世界地圖上看到彎彎曲曲的海岸線,試著用谷歌地圖放大十倍,你會發現放大的每一段海岸線依然是這個形狀,再放大十倍,海岸線的型態依然是相似的。同一形狀在不同大小尺度下一再重複,就是碎形,葉片、雪花都有這種特色。我覺得《唐山大地震》的導演與編劇,很懂得運用「碎形結構」,撐起整部兩個多小時的劇情。

《唐山大地震》主要的核心內容並不是地震,而是親人離別,劇中不斷重複這個情節與課題。以母親元妮來說,她離別了丈夫(死亡)、女兒(做出捨棄女兒救弟弟的決定)、方達(祖母災後想帶走方達、方達長大後離開唐山到杭州、方達功成名就後元妮不願移居杭州團圓)。以女兒方登而言,除了離別父母外,也離開養母董桂蘭(病死)、養父王德清(不告而別),堅持不墮胎(不願與孩子離別)。以方達老婆小河來看,不願與自己的孩子分離,為此在過年與方達大吵一架。

凡此種種,我們可以看出「親人離別」是大架構,元妮、方登、小河等等是小結構(其他人的支線也是如此),這種「自我相似性」就是我稱的「碎形結構」。細看整部劇,會發現它其實沒什麼劇情,不過不斷使用碎形結構進行堆疊而已。

八二法則:用最少力量,獲致最大成功

經濟學上有所謂「82法則」,所有變因中,最重要的僅有20%,雖然剩餘的80%占了多數,影響的幅度卻遠低於僅占20%的「關鍵的少數」。舉例來說,八成影響你情緒的事,都來自那兩成的事,如果我們能處理好那關鍵的兩成,就可以讓自我情緒好上八成!這是相當有效率的處理模式。若能進一步找出八二法則兩成中的兩成,以次方方式進行,效力則會不斷放大。

世上能讓人動容的事,莫不過愛情、親情、友情。導演將碎形與八二法則結合起來,不斷上演各個家庭、各個人物的親情離別,無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死別,還是「悲莫悲兮生別離」的生離,總有一幕會打動你,或是在情感一層層積累下,感染了你的淚腺,進而只用兩成力,達到八成的感人效果。

《唐山大地震》在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獲票房最高影片、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女主角等三獎項,第十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獲優秀女演員、優秀故事片兩個獎項。坦白說,這部電影劇情不完全連貫,也不豐富特出,甚至部分地方有bug,之所以能夠造成票房上的成功,以及賺人熱淚的結果,歸因於「碎形結構+八二法則」的完美結合!大家覺得呢?

內容總結
唐山大地震
5
/5
316會員
90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