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主義

含有「粗獷主義」共 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限時公開
開場,主角László離開戰亂紛擾的家園,隻身遠渡重洋前往機遇之地美國,到港的呼喚聲使漆黑的船艙隱然騷動,所有流浪者慌亂中收起行囊,相互推擠從艙底爬上甲板……影史上不乏講述移民首登愛麗絲島的橋段,儘管本片選擇這樣一個不算特別的開場,但鏡頭隨著主角從伸手不見五指的艙底一層一層往上爬,人們的低語夾雜不安
Thumbnail
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中,發現獨特的建築之美。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是臺灣戰後建築史上的重要作品,呈現理性、創新和現代性。這篇文章探討波浪大樓的功能、美感以及施工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並介紹設計師陳仁和的背景與貢獻。
Thumbnail
黃璧怡-avatar-img
2024/07/08
見到那波浪,我以為自己眼花了😅 好有特色的房子!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10
黃璧怡 真的啊,乍看之下會頓一拍很好奇現場看會是什麼感覺呢…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Thumbnail
台灣策展人王俊雄在展覽紀錄片中說:「粗獷主義是一把時代之刀。」 這把刀,劃開的是二戰後的1950-1970,歐亞一片焦土亟待重建的年代、聯合國風風火火的年代,還是混凝土巨獸:粗獷主義建築的年代。一場建築展,將我拋回三、四年前在倫敦的日子,也重新檢視何謂「美好生活」?
Thumbnail
〈SOS粗獷主義建築展─拯救混凝土之獸〉是目前正在忠泰美術館進行的展覽。在這個展中的重要單字「Brutalism」,即「粗獷主義」,係指二戰之後約莫1950至1970年之間,以混凝土建築之姿未經修飾且結構裸露的風格在全球地平線竄升。這些粗糙外表下的建築......
Thumbnail
歡迎走進《地下事》我們又來陪大家畫圖啦! 這集的建築週報,我們要來談談建築業界令人翻白眼的性騷擾議題,不吐不快!!另外也推薦給各位老闆與槍手們一個建築展,今年11月1日前在忠泰美術館展出的《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Thumbnail
黃金六一-avatar-img
2020/08/14
要週報喔?這麼拼~~~~
地下事 BelowGroundLevel-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8/14
其實是月報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