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卷

含有「膠卷」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冷風從四面八方的縫隙吹入,強行帶來刺骨的寒冷,被擠壓過的風聲形成了淒美的背景音樂。皮特停下腳步環顧四週,潮濕的木頭氣味夾雜著海港特有的鹹味,這裡的一切飽覆著富沈重且無法丢棄的熟悉感。突然一股無以形容的愁悵巧然而至,皮特緊皺眉頭不自覺嘆了口氣,輕輕放下手中的包伏,朝著擁擠的長廊盡頭走去。    
Thumbnail
「我們現在比較傾向比較不去用幾部片去做計算,我們會用的其實是分鐘數。如果一 部片是兩小時 120 分鐘,但這部片我們有五份拷貝,則修復一部片不是修復 120 分 鐘,而是 120 分鐘乘以5,就是 600 分鐘。所以我們會改成用分鐘數來讓社會大眾 理解,而不是用部數,不過大家還不是很能理解為什
修復倫理 王君琦認同每個年代都有其獨特的美學與感知,不同年代下的人們對於美的定 義也有所不同,因此老電影要如何被大眾所理解與接受,一直都是中心的考量之一。 王君琦解釋,這需要探討到電影兼具文化與商業的雙重性質來思考。假如從文化與 歷史的層面進行考慮,不一定得丟棄電影的另一層面,但兩者難免會有
電影的雙重性質在訪談中重複被王君琦所提起。在電影除了文化與藝術性之外, 事實上兼有工業和商品的性質,彼此間的關係微妙,衝突卻又互相依存。她說,希 望觀眾能從文化保存的角度,理解影視廳中心作為行政法人性質的文化機構仍是以 文化保存與推廣為主軸,並非以營利的增加為優先。她認為在這兩條容易扞格的路
聊到如何看待膠卷電影的保存修復這件事,王君琦將其看待成歷史的保存與復振。 對她而言,膠卷電影的保存與修復可以讓我們重新從電影的各種面向,試圖理解「台灣是甚麼?」。像是從牆壁鑿出的光,隱約從早前台灣因歷史性結構因素中釋放。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無感,藉由膠卷電影的媒材,有機會從牆壁的隙縫看見過去的文
Thumbnail
深夜位處海岸線的懸崖邊,車燈照亮了男子無處可去的路,於是他脫去鞋子坐在石子上淋著大雨,直至清晨,他才倒光了鞋子裡填滿的雨水,將之放在崖邊,當成自己正與整個世界道別的證明,鏡頭由近至遠佇立著兩道足球門,恰巧匡住了失落失意的他,他反倒興奮地衝到門前,張開雙手迎接嶄新的命運。這是電影《雙眼之間》最魔幻的一
Thumbnail
創造屬於自己的時區。 如果,你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那我們的相遇,就剛好在這個時空交會。 我喜歡閱讀,你喜歡寫作,是我翻進你的時區。 我喜歡寫作,你喜歡閱讀,是你跨進我的時區。 我們的故事在不同的時區上演,偶爾也跑進對方的劇裡客串,時間從不是我們共用的膠卷,我們總會找出最佳的幀率。 我以為是快轉,原來
Thumbnail
幸運的我,總有您一直鼓勵!謝謝您!
“To me, photography is an art of observation. It’s about finding something interesting in an ordinary place
Thumbnail
今年在北影節茫茫片海之中,從捷克歸國的台灣新導演林龍吟帶來了一片陌生又熟悉的風景,風景是碧海藍天、是無際沙洲、是宮廟慶典、是蚵村冷暖,這片風景既飽滿也空虛,既空虛也飽滿,如果我們不只睜開眼睛,更打開耳朵,那麼我們會聽到那拍打著蚵棚的風聲,以及與風鈴相繫的銅板聲裡,訴說著的不只是一個蚵村的死亡。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