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北影節茫茫片海之中,從捷克歸國的台灣新導演林龍吟帶來了一片陌生又熟悉的風景,風景是碧海藍天、是無際沙洲、是宮廟慶典、是蚵村冷暖,這片風景既飽滿也空虛,既空虛也飽滿,如果我們不只睜開眼睛,更打開耳朵,那麼我們會聽到那拍打著蚵棚的風聲,以及與風鈴相繫的銅板聲裡,訴說著的不只是一個蚵村的死亡。
蚵村之死,展現在哪?電影前期男主剛回家時,裡安排了男主盛吉的父親用刀剖開蚵,裡頭漆黑且瘦小的蚵似乎便展現了這樣的死之徵召,而既然談到了死,我便要從電影尾聲開始談。
談一部電影從尾部談似乎很奇怪,首先這年頭大家都很怕爆雷,更別說爆結局的雷,但對我而言《蚵豐村》的結尾卻是讓我必須先談的,對於一部訴說北漂青年南歸的電影,《蚵豐村》的結局似乎沒那麼美好,從台北歸來蚵村的盛吉接下了昆男遺留下的膠筏,兼職做起觀光事業,來往遊客卻也不太多,父親在不久前死去,而電影開頭不久那場把自己帶回來的婚禮(至少表面上是把自己帶回來的原因)有了結果,出嫁的妹妹有了自己的孩子,而在波光粼粼中,盛吉接到了昆男的電話,昆男用著跟電影開頭盛吉歸來時一樣的姿態,炫耀自己離開後到台北,從賣德國電動牙刷開始,現在也是大頭家了,每天陪老闆喝酒,吃好穿好,還要盛吉有空回台北,可以開好車載他出去,放假還可以出海度假,這一段昆男以話語的形式出場,同時也是電影的結果,然而卻也是電影開頭的一次倒轉,因為電影開頭盛吉正是西裝筆挺的在離開蚵村七年之後,風光回到鄉下,對於一起成長的麻吉昆男他無話可說,甚至沒邀請他一起吃飯,然而對於前來祝賀婚禮的親友,卻是大肆吹噓自己在台北開酒都是幾百萬起跳,這些同時也只在話語裡。
而話語在風裡。
這讓我想到瘋狂,在古籍裡也有寫作風狂的,電影一開場什麼都沒交代,我們不知道這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在哪裡,然而盛吉與昆男兩個我們此時尚未知道名字的人乘筏到沙洲上,而灰黃的沙洲上,有漂流而至的垃圾如寶特瓶、木頭,有漂流而至的人,如盛吉、昆男,但令人覺得此處不屬人間的,是在沙洲離岸處,那一尊巨大的濟公像,濟公像的面容微笑,然而這種笑卻不是佛像慈祥端詳眾生,憐憫眾生的笑,而是帶著嘲弄的笑,被同道號濟顛的濟公的神聖乃是一種瘋狂的神聖,他就跟那種禪宗式的人物一樣,滿口胡言亂語,卻又透露真理,乍看之下這座像在整部電影裡是突兀的存在,因為全片主要談論的是蚵村居民人進不來,貨出不去的寫實困境,然而由於這座像是濟公,卻又宛如畫龍點精一樣成就了全片的奇美,濟公是一個像風一樣的男人,平時不待在廟裡打掃煮飯,反而喜歡去俗世到處攪和,於是,他以黑色的巨大銅像之姿,出現在這廣袤空曠的沙洲上似乎理所當然,尤其明明事物都是漂流來,到這裡東倒西歪的,然而在此他卻又一反他物,正襟危坐了起來,正如當武則天向他禮貌的過問她的下一世,他卻笑著對著武則天倒立,露出沖天陽具,然後一溜煙逃跑。當武則天周遭的人憤怒的要抓他並殺了他,武則天卻笑盈盈的制止了他們,並說濟公剛剛那樣,是在暗示自己下一世是個男性。在極不合裡、極不適當的出場時機與出場行為下,他帶來的是一種給當事人的當頭棒喝,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啟發。
盛吉與昆男同樣都看到了佛像,然而只有盛吉似乎領悟到了什麼,他接著說的是:「後面還有呢。」放在電影開頭當然是個恰當不過的作法,因為觀眾會想知道的是「後面還有什麼?」但同時這句話也可以說是盛吉後來決定不回台北,留在蚵村的指引,這個跟父親一樣好面子,年近三十的青年,不情不願的歸來,對於錄取的工作也不願回覆,卻又對蚵村的一切感到厭煩,比如那與神靈交談的習俗、或者沒有出路的養蚵、甚至自己沒有出息的朋友、以及那吝於表露情感,傾訴話語的父親,父親的話語,對於自己的家人是吝嗇的,當他開口,不是罵人,就是冷語,面對兒子數次質疑:「你怎麼都不說」父親說的是:「跟你說有用嗎?」,對於兒子的話語,他都保留給自己的父親,那個人人都知道的「慶祥」,那個從做麵包轉作蚵農,做的風風光光的「慶祥」,他對著父親埋葬的地方,埋葬的樹下,喃喃的用禀告給第三人即父親的方式報告兒子的歸來,同時替歸來的兒子祈求父親的保佑,如果說跟兒子說沒有用所以不說,那麼或許對他而言,跟祖靈或神明說才是有用的,所以他才盡情的說,或許還帶著家業在自己手中沒落的愧咎,在這樣的自言自語裡,藉由一個眾人承認其存在的他者(在天之靈),說話者不再是孤單的在上位者(比如作為一家之主的盛吉的父親順明對家人隱瞞自己病情,並且不愛說話)他也有了傾訴的對象,因為有一個更高位的存在在那,讓他去說,而存在沉默以對,不加批判。
當煙火花開,盛吉一家人走過狹窄的巷子,走過廢棄的蚵殼堆,興高采烈的看著那片紅藍交雜的煙火,火光打在一家人臉上,其中只有順明的表情五味雜陳,似乎對於死亡的態度他還拿捏不定,這樣的沉默與祖靈的沉默是一樣的,另一種高位的存在在本片中乃是廟裡的神明,要問事者求廟方以輦轎與自己一同參與對神明的問答,電影裡多次呈現這樣的民俗,問事者在此過程中並非靜態的等待回答,而是必須與廟方人員一同持轎起舞,過程費力辛苦,而神明藉乩傳達旨意,指引方向,同時定心,盛吉一開始對此並不以為意,或許北上七年後,他不再怎麼相信祖靈與神明,當朋友昆男預想著要問神明做觀光筏能不能發大財時,他只是淡然說道:「神明怎麼可能知道那種事情」,然而隨著父親出了意外,無法出門,同時盛吉發現父親藏起來的病歷與藥單,他也慢慢的參與到村裡的宗教活動中,他似乎慢慢在這過程中回憶起過往的一切,畢竟他剛來的時候對很多事情是忘記的,是陌生的,父親跟他說的他小時候很愛吃爺爺煮的米苔目,他卻完全不記得,只記得台北的摩摩渣渣(冰品)遺忘的意象在電影裡的具體化是那自然而成的一片泡在水中的墳墓,墳墓由父母早逝的昆男來打理,好像是在說過去已經被丟給了那些「沒能力離開,只能留下等死」的青年們,他們理所當然的要照看著這些「祖產」,他們理所當然的要成為別人眼中的「留守青年」,以便將來出去的人成功之後,還有「故鄉」可回,還有「故鄉」可以為其成功故事作為一個不起眼的起點,他們的生命乃是那些出逃者的依附體,於是當昆男質問盛吉:「七年前你要去台北時,為什麼沒帶上我?」這樣的質問裡還帶著一絲悲哀,你走向未來,而我留在過去,這樣的我還要被瞧不起,比如盛吉的父親就不喜歡盛吉與昆男來往,對於以蚵維生的蚵村而言,「水」理應是個猶如生命之泉的意象,但當其與墳墓勾搭,就成了吞噬生命的意象,昆男最後因為整理墳墓怠工被暴打一頓,逃出蚵村,遠離海水,而盛吉的父親更是因為重傷加上重病,為了不拖累家人,在村裡繁忙於祭典時乘筏遠去,自我了斷,同時村裡另一頭,王船也在火焰之中必剝燒盡,水默默的吞食了一切,與之相反的是狂嘯的風。
颱風天裡,盛吉代替不在的父親抱緊著那棵代表爺爺的樹,爺爺的樹代表了這個家族曾經的風光,然而這樣的風光如今在風中搖搖欲墜,盛吉抱著樹,神情卻不只是想要守護,甚至還有些猙獰,因為他憤怒的咆哮,我們聽不到他說的話語,話語在風中,這裡接續著他對神明的疑問「還有什麼你還沒說的?」若加起開頭那句「後面還有呢。」這個「什麼」就是關於未來的一切,在這一刻他與那他遺忘甚至否定的更高存在正在鬥爭,他死硬的抱著樹,然而風卻沒有因為他的鬥志而減弱,反而是更死硬的將他與樹都吹倒,樹根裸露在外,而他滿身泥濘,這似乎是在暗示不要讓他走上父親的老路,緊抓著輝煌的過去不放,於是之後他慢慢釋懷了,所有的憤恨與不滿都在這場與風的對抗中,藉由風的當頭棒喝給吹散了。
風要讓他自由。
用十六釐米本身拍攝本身是一種浪漫、是一種噱頭,導演說因為膠卷的有限,反而讓大家更加珍惜每次開機的時光,而在我看來那種飽滿粒子所捕捉的,模糊不清下的五光十色,卻很好的捕捉了鄉村生活裡那似乎掙扎於消散邊緣的有限的生命樣貌,即便牽涉到當地的宗教風俗,導演藉由在三個男性角色的切換(盛吉、昆男、順明)共同呈現的信仰是一種男性對於土地信仰的堅持(男性從神明的話語裡追求指引,而女性則默默看顧著男性的逞強與苦痛,比如盛吉的母親觀察到盛吉的父親之異狀,說出了:「你今年怪怪的!」又或者是奶奶彷彿看破盛吉的謊言,在進房叫盛吉吃飯時,安慰盛吉:「命不同啦,每個人命不同。」女性在本片中是配角,卻對男性的狀態若有似無的精巧掌握,同時卻不因此點破,以維護男性殘餘的尊嚴。)神明不只是神明,更是土地的化身,沉默的看著這三個備受考驗的人如何面對苦難,在鏡頭的擺放上,我們看見了其目光時而穿過香爐、凝視著舞龍舞獅的人們、時而上升俯瞰五色煙花流連的村落、時而進入家帶我們看到即便癱瘓,也寧願自己爬行不願向家人求救的順明,以及那夜半召妓到一半埋入妓女胸中哭泣的昆男,還有在風中咆嘯的盛吉,他們的痛苦彷彿成了一種伴隨著男性主導的村落而來的土地之神對掌權者的必然考驗,而到了最後,死守的人離開了,回來的人留下了,冥冥之中,那些有點粗糙與雜訊的畫面充滿著的不只是飽和到令人窒息的色彩,更是土地神的神祕及瘋狂,在無常的水與風間輪轉了一圈後,蚵棚裡再次長出肥大鮮美的白蚵,彷彿在收到作為祭品的父親之後,土地之神暫時給倖存下的生命剎那的清淨,於是電影尾聲,盛吉聽著昆男不知是真是假的話語微笑著,這是與濟公像一致的微笑,這是對於變幻無常的生命、搖搖晃晃的浮世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