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學,關於感知:電影膠卷修復的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修復倫理

王君琦認同每個年代都有其獨特的美學與感知,不同年代下的人們對於美的定

義也有所不同,因此老電影要如何被大眾所理解與接受,一直都是中心的考量之一。

王君琦解釋,這需要探討到電影兼具文化與商業的雙重性質來思考。假如從文化與

歷史的層面進行考慮,不一定得丟棄電影的另一層面,但兩者難免會有所衝突,所

以影視聽中心將自身定位在文化和歷史保存,在思考修復倫理時,與其要在修復上

回應當代觀眾的美學期待,會更著重於讓觀眾看見當時在那個年代人們看見的那部

電影是什麼樣子。「作為文化機構,我們就是要看到過去不同年代的人的眼睛裡看到

什麼,但很多時候確實不會是現在觀眾喜歡的樣子」,王君琦雖深知年代久遠所導致

的感知已然轉變,但影視聽中心秉持著回到過去的精神,選擇呈現當初電影上映的

模樣,以當年觀眾在電影院的感受與感知來修復過往電影。


修復的必要性 - 所謂的美醜

「沒有一部片是不值得處理的」,這是影視聽中心的電影修復的理念之一,也闡

釋了對於每部老電影的愛護與珍惜。但談及是否每部片都該進行修復,王君琦認為

更應該從這部片的定位與運用來考慮修復的目的。光鮮亮麗更為商業機制的邏輯,

想讓大家看到漂亮的影像在所難免,但從文化保存和推廣,王君琦認為不見得有那

個必要。若它已經足夠好的像當時戲院看到的感覺,也沒有很嚴重的瑕疵,或許不

須經由修復才得以被看見。王君琦說:「老電影不是一定要做修復才能符合『觀賞』

的條件,其實很多時候膠卷本身就被保存得很好,做完數位化和調光就可以被觀

賞。」延伸到美學與感知,以膠卷原本的狀態進行數位化,其帶來的感受並不會如修

復版本般的光鮮亮麗或者零瑕疵,但兩者在本質上與特性上的差異,或許更可以讓觀

眾進一步思考。

「沒有一部片是不值得處理的」,


修復的前提 - 保存

「數位修復的前提,最前端要做好保存。只有膠卷保存到一定條件以上,才有

機會修復,保存不好導致膠卷損傷太大,或畫面都從藥膜上掉落,也無法進行修復。

因此保存為數位修復的根基,沒有好的保存是根本沒辦法走到修復的階段。」

膠卷保存做得好,影像雜訊不多,修復不一定是必要的。她把台灣的片子與法國的

老片子作對比,發現時下可供觀賞的老電影其膠片痕跡的存在在法國並不是什麼太

大的問題。也因為少了修復所需的複雜歷程,因此可被看到的老電影的量相較起來

也比較多。但回歸台灣,影視聽中心完成數位化和數位修復的比例大概是 10 比 1,

若只能看到數位修復完的片,相對能看到的影片非常少,相對可惜。

所以對王君琦來說,若是在膠卷狀況不錯的情況下,數位化後的成果已然能夠讓觀

眾感受到當年觀看的模樣,則不一定要透過修復被「妝得水水」才得以呈現在大眾眼

前,老膠卷能夠妥善被保存,影片透過數位化及調光就足以被看見,進而被討論。

因此,每部片是否都要進行數位修復的必要性,是王君琦期望大眾與各方能夠從文

化與歷史層面再思考的議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un的沙龍
0會員
12內容數
Chu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2
「我們現在比較傾向比較不去用幾部片去做計算,我們會用的其實是分鐘數。如果一 部片是兩小時 120 分鐘,但這部片我們有五份拷貝,則修復一部片不是修復 120 分 鐘,而是 120 分鐘乘以5,就是 600 分鐘。所以我們會改成用分鐘數來讓社會大眾 理解,而不是用部數,不過大家還不是很能理解為什
2024/11/12
「我們現在比較傾向比較不去用幾部片去做計算,我們會用的其實是分鐘數。如果一 部片是兩小時 120 分鐘,但這部片我們有五份拷貝,則修復一部片不是修復 120 分 鐘,而是 120 分鐘乘以5,就是 600 分鐘。所以我們會改成用分鐘數來讓社會大眾 理解,而不是用部數,不過大家還不是很能理解為什
2024/11/12
電影的雙重性質在訪談中重複被王君琦所提起。在電影除了文化與藝術性之外, 事實上兼有工業和商品的性質,彼此間的關係微妙,衝突卻又互相依存。她說,希 望觀眾能從文化保存的角度,理解影視廳中心作為行政法人性質的文化機構仍是以 文化保存與推廣為主軸,並非以營利的增加為優先。她認為在這兩條容易扞格的路
2024/11/12
電影的雙重性質在訪談中重複被王君琦所提起。在電影除了文化與藝術性之外, 事實上兼有工業和商品的性質,彼此間的關係微妙,衝突卻又互相依存。她說,希 望觀眾能從文化保存的角度,理解影視廳中心作為行政法人性質的文化機構仍是以 文化保存與推廣為主軸,並非以營利的增加為優先。她認為在這兩條容易扞格的路
2024/11/12
聊到如何看待膠卷電影的保存修復這件事,王君琦將其看待成歷史的保存與復振。 對她而言,膠卷電影的保存與修復可以讓我們重新從電影的各種面向,試圖理解「台灣是甚麼?」。像是從牆壁鑿出的光,隱約從早前台灣因歷史性結構因素中釋放。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無感,藉由膠卷電影的媒材,有機會從牆壁的隙縫看見過去的文
Thumbnail
2024/11/12
聊到如何看待膠卷電影的保存修復這件事,王君琦將其看待成歷史的保存與復振。 對她而言,膠卷電影的保存與修復可以讓我們重新從電影的各種面向,試圖理解「台灣是甚麼?」。像是從牆壁鑿出的光,隱約從早前台灣因歷史性結構因素中釋放。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無感,藉由膠卷電影的媒材,有機會從牆壁的隙縫看見過去的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聊到如何看待膠卷電影的保存修復這件事,王君琦將其看待成歷史的保存與復振。 對她而言,膠卷電影的保存與修復可以讓我們重新從電影的各種面向,試圖理解「台灣是甚麼?」。像是從牆壁鑿出的光,隱約從早前台灣因歷史性結構因素中釋放。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無感,藉由膠卷電影的媒材,有機會從牆壁的隙縫看見過去的文
Thumbnail
聊到如何看待膠卷電影的保存修復這件事,王君琦將其看待成歷史的保存與復振。 對她而言,膠卷電影的保存與修復可以讓我們重新從電影的各種面向,試圖理解「台灣是甚麼?」。像是從牆壁鑿出的光,隱約從早前台灣因歷史性結構因素中釋放。台灣人對台灣歷史的無感,藉由膠卷電影的媒材,有機會從牆壁的隙縫看見過去的文
Thumbnail
昨天下午應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之邀,與時報文化的趙政岷董事長一起搭配,針對公共圖書館的館員以及學校的圖書教師,進行一場線上座談。 這也是以經典作品為主題的系列演講中的一場。 經典文學很重要,某個觀點來看,有點像我們為什麼要保留古蹟一樣,這些歷經時代考驗與淘選而留下來的作品,其實也保留了時代的集體記
Thumbnail
昨天下午應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之邀,與時報文化的趙政岷董事長一起搭配,針對公共圖書館的館員以及學校的圖書教師,進行一場線上座談。 這也是以經典作品為主題的系列演講中的一場。 經典文學很重要,某個觀點來看,有點像我們為什麼要保留古蹟一樣,這些歷經時代考驗與淘選而留下來的作品,其實也保留了時代的集體記
Thumbnail
隨著數位修復的技術革新、被修復的作品逐漸增加,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珍貴的畫面得以重現在現代觀眾的面前,在那之前,由春山出版的《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也會是一本不錯的預習教材。
Thumbnail
隨著數位修復的技術革新、被修復的作品逐漸增加,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珍貴的畫面得以重現在現代觀眾的面前,在那之前,由春山出版的《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也會是一本不錯的預習教材。
Thumbnail
作為觀看的概論,本書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計畫一邊重讀一邊筆記,同步分享作為紀錄。
Thumbnail
作為觀看的概論,本書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計畫一邊重讀一邊筆記,同步分享作為紀錄。
Thumbnail
這個星期是台北醫學大學電影社辦的第一屆影展,北醫電影社是今年才創立的新社團,這次的影展他們挑的是經典電影,因此邀請我在影展的第一天作專題演講:「為什麼要看經典電影?」 自從無線上網與影音串流平台普及後,海量的資訊使得「分眾」的情況愈來愈明顯,多年前有個廣告人所感慨的「我們已經來到一個還未流行就已過時
Thumbnail
這個星期是台北醫學大學電影社辦的第一屆影展,北醫電影社是今年才創立的新社團,這次的影展他們挑的是經典電影,因此邀請我在影展的第一天作專題演講:「為什麼要看經典電影?」 自從無線上網與影音串流平台普及後,海量的資訊使得「分眾」的情況愈來愈明顯,多年前有個廣告人所感慨的「我們已經來到一個還未流行就已過時
Thumbnail
藝術品的材料是修復干預的唯一對象 當要實施修復時,必須認識材料的物理結構 藝術形象所載入與讀取的概念,可以提供我們將材料區分為「結構」與「外觀」兩方面。 許多破壞性的致命錯誤恰恰源於:未能從「外觀」與「結構」上去研究藝術品的材料構成。 材料在藝術品的兩種錯誤的極端
Thumbnail
藝術品的材料是修復干預的唯一對象 當要實施修復時,必須認識材料的物理結構 藝術形象所載入與讀取的概念,可以提供我們將材料區分為「結構」與「外觀」兩方面。 許多破壞性的致命錯誤恰恰源於:未能從「外觀」與「結構」上去研究藝術品的材料構成。 材料在藝術品的兩種錯誤的極端
Thumbnail
「人們普遍認為,旨在恢復人類活動產品功能的任何干預都是修復」–錯誤的 「修理」≠「修復」 「先承認『藝術品』,『藝術品的修復』才能存在」 「對藝術品實施的任何行為,包括修復的干預,取決於是否承認藝術品為藝術品」 藝術品/文物就像USB,沒有資料內容,USB就只是USB 材料穩固、審美、歷史的要求
Thumbnail
「人們普遍認為,旨在恢復人類活動產品功能的任何干預都是修復」–錯誤的 「修理」≠「修復」 「先承認『藝術品』,『藝術品的修復』才能存在」 「對藝術品實施的任何行為,包括修復的干預,取決於是否承認藝術品為藝術品」 藝術品/文物就像USB,沒有資料內容,USB就只是USB 材料穩固、審美、歷史的要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