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經驗

含有「舊經驗」共 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將硬筆書法的教學模組分成 4 大類:全班授課、個別指導、共學模式、自主學習。在集訓課程中,共學模式較少被運用。今天分享「全班授課」的部分,這是​最為常見的教學形式:時間成本最低,但較難顧及所有學員的需求。全班授課依據互動與否分成「單向輸出」和「雙向互動」,依程度之分再衍生低互動或高互動的教學方案。
Thumbnail
孩子長大、成年了,會碰到許多需要做決定的時候,這時候爸媽的角色如何呢?彼此相處的情形怎樣呢?會不會有意見不同、爭執不下、甚至吵架的發生呢? 舉幾個例子 一、修房子 最近兒子結婚在整修房子。 幾年前,先生問了兒子很多次:「你趕快結婚,我們來修房子。」 兒子回他:「修房子跟我結婚有什麼關係?」
Thumbnail
丫丫阿嬤-avatar-img
2022/08/29
是的,小孩很早就有獨立的思想。
紀餘-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9/02
我兒子說他會付給爸爸房租,爸爸不收的話,就另存一個帳戶。 修房子兒子沒有不出錢-房子是爸爸的,住的人是兒子,那到底要依誰的意思?他只住幾年,不住之後爸爸可以再出租。只是爸爸從來都不事先說清楚。對於錢都不說、不算清楚。 像新店家裏修房子,老二和老大的房間重新整修,都是爸爸出錢,也沒跟她們收水電費或房租。我猜是古時候的爸爸,當家長的心態吧! 施工方面,爸爸要涉入,可能是一種理所當然,或是幫忙的心理吧!他想給熟悉的人做,只是他幫的忙是人家不需要,不想要的;兒子做事很仔細,會做很多事,他想要的會想辦法做到,家裏有些機或設備是他自己買零件來組裝的,因為他特別能幹,也想在這房子上試一些新做法。 師傅不會做但是又接了,這真的很奇怪,我和女兒們是認為,是古人的做法,沒有精確地預測事情,又能力不夠,做事都因為人情,整個和「現代人」的做法不同,但爸爸不覺得奇怪,覺得很合拍。 買車的那位讀者,車錢是兒子自己出的,但她們夫妻要兒子聽他們的選擇,所以僵持不下。他們說是關心兒子,因為他年輕,怕他吃虧。
一、 1。舊經驗,將鄉下的做法帶到台北來。 【情緒3—舊經驗】依照以前的經驗來做現在的事情。 2。成見,鄰居是互相關照,互相幫忙的。 【情緒4—成見】說到「鄰居」,就等於「互相關照,互相幫忙」,沒有依照不同地區,不同的人,不同的交情(時間)來做判斷。 3。太仔細,事先預想準備—如果是擔心帶出去會掉的
Thumbnail
這真的是很棘手的事情,不過家裡鑰匙真的不能託給外人阿
紀餘-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5/20
唉!古代人的做法啊! 其實被託的人也要有這個認知,如果他家的東西掉了,首先被懷疑的就是你啊!
有些事情雖然看起來很相似,可是時間不同,對象的人不同,物和事情也不同了,用一樣的方式回應,不一定是妥當的。就是人、事、物看起來都一樣,別忘了,你自己的年紀、經驗、資源也不同了,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回應啊!
Thumbnail